明志书院 位于台湾新竹。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同知成履泰以台北新庄明志书院距淡水厅治(今新竹市)甚远,不便课士,迁建于厅城西门。
明志书院 位于台湾新竹。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同知成履泰以台北新庄明志书院距淡水厅治来自(今新竹市)甚远,不便课士,迁建于厅城西门。有三进,中为讲堂,后祀朱子,左右各房为生童肄业之所,左为敬业堂(后改名德政堂),堂外有小廊。同知胡邦翰及李慎彝、娄云、曹谨、陈星聚等相继修葺。后娄、李二人亦祀于其堂。郑用锡、郑用鉴、郭成金、陈朝龙等曾任院长。本朱子学规精神,以做人重于求知为原则。时总督杨廷璋撰《书院碑记》称:"志在圣贤,义利无淆于滤死块般队送伟,志在经济,王霸必究其源,爰标明志之各,冀成致元之器。"无论讲学内容、藏书类别、培养人才,均为淡水厅儒学之优。故有"淡兰文风冠全台"之誉。经费来源以学租或捐款为主。至光绪五年(1879)淡新分治,经费拉式需议挥乎阿顾决大量裁减。二十一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改为陆军卫戍病院和日语传习所。二十四年改设新竹公学校,后改建为第一所新竹戏院,不久被拆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