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塘红乡

塘红乡,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来自县,地处上林县360百科北部,东邻乔贤镇,南析形受委结造数底连三里镇,西接西燕镇、镇圩瑶族乡,北靠来宾市菜进志英比马学固忻城县古蓬镇。 塘红乡行政区域面积185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塘红乡户籍人口439应有86人。

1952年,塘红乡改为塘红区。1958年,设塘红公社。1961年,塘红公社改为塘红区。1969年,塘红区改为塘红公社。1984年,塘红公社撤改为塘支侵红乡。1987年,塘红乡析置中可大整民乡。2005年,塘红乡并中可乡入。 截至2020年6月,塘红乡辖2个社区、10个行政村。 乡人民政府驻塘红圩

2018年,塘红乡有工业企业1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影备凯刑群期听导5个。

  • 中文名称 塘红乡
  • 行政区类别 乡
  • 所属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
  • 地理位置 上林县北部
  • 面积 185 km²

概况

  塘红乡位于上林县北部,东接乔贤镇,南邻三里镇,北接忻城县古蓬镇,西与中可乡、西燕镇交界。距上林县城43公里,距南宁市154公里。全乡总面积185.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0215亩,林地面积37700亩,森林覆盖率为25.4%。分别有南岩、良王中小型水库各一个。三开主里镇至中可乡的县级公路把塘红乡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以丘陵为主,西部以石山为主。

行政区划

  塘红乡辖塘红、马里、万福、那君、岜森、龙祥、石门6个村委会。辖7个村委会,共116个自然村。

人口宗

  全乡共设有1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共有114个自然庄,208来自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30865人,其中农业人口29165人。塘红乡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360百科着壮、瑶、苗、汉、仫佬等5个民造清差才杨照段呼业族,壮族占总人口的9关境儿止入且几血8%以上。这里地杰人灵,百姓安居乐业、民风纯朴热情,民间艺术文化占害景走些信夫套心十分丰富。

主要资源

  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甘蔗、桑、花生、木薯、黄豆等。种桑养蚕业已成规模,2006年种桑面积14574.6亩(其中新种面积3069.6亩),养蚕纯收入230万元,成为主导产业。养殖业有猪、牛、羊、鸡、鸭、情工权升迅鹅等,当地政府鼓励利用丰富的土山和石山资源养殖水牛、黄牛、黑山羊等。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煤、方解石、石灰石、铅锌矿、红铁矿、铝土矿等,逐步科学合理开发。

农村经济

  多年来,塘红乡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农为死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目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全乡逐步形成了"南蔗北矿,东林西蚕,中部优质谷,发展一个木薯基地"的经济发展格局,即南部以发展糖蔗种植为主,北部以发展矿业生产为主,东部发展经济林,西部发展桑蚕业,中部以种植优质稻谷为主,根据山区旱地多某殖距亲活企别设怕务、水田少的特点,发展优质高产木薯。2002年,全乡种植水稻8300亩,玉米80什实岁约00亩,甘蔗3800亩,桑园2笔据常剧七口庆响源减介200亩,木薯4如探500亩。全乡国民生产总值为5286万元,比上年增长 8.54%;其中农业生产总值达2023万元,比上年增长 5.6% ;粮食总产量为8271吨,比上年增长381吨,增长 4.8 %;肉类食品产量达1529.联著活24吨,比上年增长6.1 %每布建笑望祖标;油类产量达256吨,增长4.3 %;财政收入8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 114 %;农民人均纯收入1410元,比上年增收177元;全乡注册个体工商户450户。

塘红乡

  2008年新春伊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为做好备春耕工作,认真未振坐帝期传观弱组织涉农部门做好各项春耕工作,全乡突出三大举措狠抓春耕备耕工作。

  一抓好灾后生产自救工作,备足农用物资。针对本次冻灾,该乡积极组织人王切加岁员深入村屯,引导群众做好灾后生产自救工作,做好抢种、抢收细关席身该终调路职伤又,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做好春耕农用物资储备。

  二抓好甘蔗、桑蚕等农作物的种植。乡党委、政府充分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召开甘蔗桑蚕种植动员会、发放宣传资料、召开村屯群众会等形式,全力地推进该乡甘蔗生产,迅速误场配发动和组织群众掀起种植甘蔗的热潮。已种植甘蔗552亩、桑园222管当们今罗常益采抓审等5亩。

  三抓好技术培训工作。入春以来,塘红乡组织各相关所站技术骨干到各村屯,利用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电视讲座、远程教育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发放宣传材料5000多份,培训农民达2300多人次。

  余施创切跟代名红乡农作物

  全乡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甘蔗、桑蚕、花生、木薯、黄豆等。

  塘红乡矿产资源

  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铅锌矿、红铁矿、铝土矿等,石灰石资源尤为丰富。塘红乡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

设施建设

  为偏远山区乡镇,塘红乡存在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群众生活困苦,乡财政财力不足等诸多难题,乡党委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视,在资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组织群众集资、投工投劳和争取上级拨款扶持三种渠道,对道路、人畜饮水、农村用电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大会战,先后投资121万元建成村级公路4条共35公里,投资219万元建成屯级公路55条共157公里,基本解决了全乡22400多人口行路难的问题;通过提水、引水、打井等形式先后投资302多万元解决了全乡81个自然庄26500多人口饮水难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塘红乡人民群众开始架设高压电线,进行"光明工程"建设大会战,到2002年,全乡86%的村庄29347人口用上稳定、标准、安全的高压电,并全部都能接收到广播电视频道。移动通讯也已开通,移动信号覆盖全乡49%的疆域,覆盖人口19041人。

塘红乡

环境建设

  塘红乡党委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把建设沼气池、生态卫生厕所、搞好人畜分居等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其中以建设小康文明村、生态文明村为示范点,引导农民做好改厨改厕、改水,建设绿化带,硬化村庄道路,以大产庄、良王庄、大岭庄等一批小康文明、生态文明村为典范,带动全乡群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高潮,同时,塘红乡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进行荒山造林、退耕还林,从2000-2003年间,全乡荒山造林8400多亩,退耕造林6200亩,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乡镇企业

  作为山区农业乡镇,工业是塘红乡较为薄弱的环节,引进来"的思路,通过放宽政策,本着"引导,扶持,服务"的原则,大力支持和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先后组建了塘红乡茶叶加工厂、羽绒厂、炮竹厂、硅铁矿、6家宝石加工厂,3家木材加工厂等一批乡镇企业,并初成规模。从1999-2002年4年间,通过招商引资,已建成3家火砖厂,2002年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971万元,创利税20多万元,解决就业人口1500多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教育卫生

  乡党委政府着手解决校舍危房、旧房改造问题。按照"三个一点"的建校原则,以"一无两有"为目标,从1996年至今,进行"义教工程"、"危房大改造"大会战,各中小学校新建校舍、教学楼25幢,拆旧重新3幢,总建筑面积为18683平方米,总投资469.5万元,基本消灭了全乡校舍危房、旧房,全乡的2所初中、7所完成小均实现了教学楼房化,小学"五室一场"、初中"八室一场"均达到三类标准。适龄儿童普及九年基本教育达 95.12 %以上,"两基"及"普九"均合格通过国家、自治区的验收。塘红乡有卫生院1所,合作医疗室7 处。共有医务人员29人,各村(居)委会都设有乡村医疗合作室,初级卫生保健组织得到巩固。农村改水改厕得到逐步普遍,卫生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岜森小学

风俗民情

  打陀螺是流传较广的彝族民间竞技活动。滇南彝区把正月十六日作为陀螺节,赛前要举行祭祀陀螺神仪式,即将本队最后压阵的陀螺倒放在地上,让参赛队员轮流抽打,以祈比赛得胜。彝族的陀螺为木质平顶式,选用坚硬细腻的木质材料,在牛厩粪草下捂一月左右,拿出冲洗晒干,然后雕制。陀螺大至一公斤左右,小则二两许,儿童陀螺精制小巧。比赛中压镇的陀螺(称陀螺神)尤为重要。比赛分为相关的两个项目,即抽转和支打。抽转比赛:甲乙两队各出一人为一赛组,二人的陀螺要按裁判发出的口令同时抽转落地,以转动时间长的为胜,甲乙两队中以累计获胜次数多且其陀螺神战胜了对方的陀螺神者为赢方。抽转比赛后接着进行支打比赛,输方抽转陀螺让赢方打。具体打法是:在地面划定一条线,赢方必须从线上打出,若越线则罚输。五六人的陀螺队,只要打着并转赢对方一轮,就算赢了一次,继续支打。以陀螺神能打着并转赢对方为最后胜利。假若陀螺神只擦着对方的陀螺而过,使对方的陀螺神旋转更快,而自己陀螺先停转,则变成输方

  背新娘

  背新娘是彝族人民婚嫁习俗。婚期前一天,男方派新郎的族第充当迎新人,并邀请本村寨青年多人为伴,前往新娘家迎亲。而女方则备好荆条、凉水和锅烟灰,并邀集亲邻中年妇女多人"严阵以待"。迎亲队伍进屋时,对其泼冷水、抹锅灰、细荆条抽打,一方追逐一方逃避,笑语不绝,喜气洋溢。至晚,男女青年对歌、跳舞、通宵达旦。待雄鸡初唱,即为新娘更衣,尽卸旧装、换上新衣彩裙,并将在行换裙仪式时分成的双辫合二为一,然后背出房外,示为已嫁,不再是娘家人了。天明后,迎亲青年涌向新娘,进行"抢"婚,新娘作象征性抗拒后,就由新郎族第背在背上,返首回程。女方亲邻妇女,以追打形式送出村口后,由成单数的娘家村里人送至婆家。途中,新娘脚不沾地。到达婆家时,将新娘先防在屋前的果树下坐好,由其二小姑(新郎亲妹、堂妹、族妹均可)代为梳头,象征美满婚姻开花结果,福泽绵长。梳头时改单发辫为双辫以示结束少女生活开始成为少妇。

旅游景点

  塘红乡地杰人灵,百姓安居乐业、民风纯朴热情,民间艺术文化十分丰富。是壮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地区,石门龙母文化底蕴深厚,是龙母文化流向珠江流域之源,也是广西传统性节日"三月三"的发祥地,石门又是明朝八寨起义的最南端前沿要隘,也是解放战争的主要根据地。

南岩水库一景

  南岩水库和良王水库水质清澈,四周树林葱郁,空气清新,风景宜人。

  下敢百年山洞老屋是广西洞居奇观之一。

标签:

  • 关注微信
下一篇:除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