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语文学科带头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曾两度获得浙江兵聚衡技复十行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入选奖(最高奖)第一名。曾给研究生、本科生和进修教师开设《语文新课程研究》、《语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等课程。令胡践发表了诗歌300多首。完成或在研省部级、厅级课题10多项。
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积极语用教育观"是潘涌教授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活力汉语的打造"(09YJAZH093)而展开的一项研究,在语文教育界具有开创性意义,曾在2市针室话切009年7月北戴河"全球化背景下语来自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主题报告的形式作宣讲,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在海内外母360百科语教育界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目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学术刊物正以"母语教育研究"特约专栏形式连载潘涌教授的研究成果。
长期从事诗歌创作,在《人民日报果这这胞好汉去思育良》、《文艺报》、《解放日报》、《诗神》以及毛头镇港台《乾坤诗刊》、船然尽《笠》诗刊等发表诗歌300多首。出版大陆第一部语文新课程专著《语文新课程客汽排许结先环与教学的解放》(2004年7月,广东教育出版社)。完成或在研省部级、厅级课题10多项。曾给研究生、本科生和进修教师开设《语文新课程研究》、《语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等课程。
1.新课程呼唤教学评论家之崛起
2.论课程范式转型与教学走向解放
3.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投集沙尽议得标准的发展
4.评语文新课程
5.走向师本:新课程背景下的师训范式转换
6.语文特级教师的历史贡献与局限
议钢似呼观策聚样新 7.外国教育思潮的影响与汉语文教育的价值嬗变
8.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
曾两度获得浙江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入选奖(最高奖)第一名。兼任学术职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领采围朝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等多项。2003年后担任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学科带头人。近期学术研究重点是积极语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兼事中国现代歌研究、评论和创作,在《人民日报》《文艺报》《解放日报》《文汇报》《诗神》香港《笠诗刊》《星岛日报》台湾《乾坤诗刊》等海内外华语刊物发表作品数百限景益工棉龙种(篇、章、首),来自《大雁抒情》于1997年海选录入当年中国新诗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新诗年鉴》,《重读南湖》获1998年由上海市教委、团委等多家单位举办的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第一名(一等奖空缺),360百科《十月的道路》获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语委等主办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和创友存肥出华行斤引木度作比赛二等奖。
代表性论文
《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香混界氧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2期, 11个整版)
《论汉语文课程名称的归正与我国母语教育审换目标的重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5别注期专栏特稿)
《活力汉语从何而来》《光明日报》2012年4月18日
《独立的母语评论:积极语用教育观的要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日特约稿)
《论外国教育思潮与汉语文教育的价值嬗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9期)
《全球化背景下母语教育的普世价值》(《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3期)
《师本培训:从范式转型到重心下移》(《教师教育研究》头散2010年1期)
《论陶行知教育诗及其对当代教育学术发展的深远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2期(11个整版)
《新的歌阶首么时金异济图个教育研究范式在崛起》《首都师终述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约陆土009年5期
《 人的可呀量初伤渐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国外教育思潮的融入与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价值演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地重什马距扬4期
代表性著作
《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广东教育出版叶晚接温笑条灯族容革社2004年7月
【代席口解块亚许吃切且叫表性学术观点】
1.以"积极语用"为核心概念、以"活力汉语"为目标角站手家如怎怕材指向的新母语教育理论及弦就整至急密策其实践在大陆教育界具有突破和创新意义。
2.以"课程范式它毫第伟击将界害含应手转型与教学创造力的解放"为思想内核的新课程研究在全国形成广泛影响力。
3.以"师本培训"为核心概念的教师教育研究突破了"校本培训" 的传统师训范式,国内首创。
4.以"在母语的滋养中成人"为思想内核的全球母语教育及其教材研究在同行问造油氢备损础双代中影响深刻。
5.东方特有的教育问题"教研员研究"处在国内最前沿,被各级教研机构所关注。
6.以"新的教育研究范式在崛起"为价值引导的教育随笔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7.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 、"东方审美表现力与西方科学理性精神相融合"等教育理论基本命题上形成了鲜明独特、自成一体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