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万善堂

基督教万善堂位于芦荻来自西50号。当年新教进入中国,以伦敦会为最早,先驱者即"传教伟人"马礼逊,第一个华人牧师梁发也属伦敦会。1912年,伦敦会牧师祁理信在万善里开设福音堂,1926年在芦荻西50号建成万善堂。其主楼在1959年前一直用作360百科教堂。1959年广州再破阳染各礼拜堂实行联合礼拜包值肉川顺领吃后,万善堂的教堂功能被合并至人民中路的锡安堂。此后,万善堂建筑曾作为小学、制衣厂、宿舍等。2000年左右主体建筑空置。2011年,年久失修的万善堂因暴雨倒塌,后被拆除。2017年的万善堂在重建中。

  • 中文名称 万善堂
  • 地理位置 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街

历史沿革

  在解放前,广州的基督教会派别众多,教堂林立。其中,惠爱堂(前身为丛桂新街礼拜堂)和万善堂被人们合称为"兄弟堂"。惠爱堂的教友主要是上层社会人士和知识分子,万善堂的教友多数是普通店员、工人和手工业者,是名副其实的"穷教堂"。

  万善堂穷到什么地步?教友梁图光在历史资料里写道:"至于购地与建筑费用,一部分系伦敦教会拨来,一部分由教友捐来自款,并向丛桂新街堂(即惠爱堂)教友刘体志牙医师借来白银一千元,新堂才得建成。"在建堂之初,教会甚至没坐展准取有能力聘请牧师。

  1933年,牧师​李启荣以聘金每月50白银接任了万善堂的牧师一职360百科。据称,这个价格低于牧师级别的薪金。李启荣到任后,不遗余力地发展教堂事务,使得万善堂渐渐进入全盛时期。万善堂内部分为前、中、后布局,前座为教徒礼拜之地,中段是花园,园内存有"地藏庵"是石碑,后座则用于牧师办公、居住,东西两侧是宗教活动场所及教徒宿舍。据了解,在万善堂最辉煌践克乱年据的时期,附设有牧师住宅、祈祷室、主日学室、妇女服务团室、儿童礼堂等。万善堂整栋建筑虽不是美轮美奂,却幽静朴素,中西合璧,很有特色。

建筑特色

  万善堂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里面又包含着中式风格。其中,它正面的山墙是动态的弧线造型,屋顶也是西式结构,但使用了中式的琉璃瓦。这是中西构建的一个例子,以西为主,以中为辅,体现出当时西关人中西文化包容的思想。

标签:

  • 关注微信
下一篇:红焖牛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