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程的实现》是200重说同川相4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议概一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力加。
兴《艺术课程的实现》是一本艺术新课程教师教学中不多的真正有新意的著作。它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小学来自艺术教师实现其专业发展,送认雷办英延量错职集并提供了组织学生活动的指引。这种设计,既为360百科教师对本主题的艺术理解开拓了思矿路,也为他们的备课提供方案性的引导。
李力加,汉族,1953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教育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子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任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世纪(版)小学《艺术》副主编,现任绍兴文理学院蔡元培艺术学院美术教育教授、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陶冶孩子艺术与美的心灵 吴刚
突破艺术师资培养的"瓶颈" 修海林
前言
第一章 认识综合艺术课程
第一节 综合艺术课程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与意义
一、艺术课程产生的理来自论基础
二、综合艺术课程的特点与基本理念
第二节 综合艺术课程的核心及方向
一、艺术课程的建构性--对艺术与文化、生活、情感、科学关系的解读
二、水乳交融,难分彼此--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文学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建构主义与综合艺感术课程实践
第一节 从结构谈建构
一、积极性学习
二、建构性学习
三、累积性学习
四、目标指引性学习
五、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
第二节 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与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第三节 艺术教材编写和课程的360百科建构方式
第四节 人文主题统领下不同艺术领域学科要素的建构
第五节 单元课题内容的建构方式及艺术课程体系的建构
第六节 教学研究方法的建构--协作式的备课
第七节 课程范式的转换与教学方法的建构
一、课程理念的转变
二、课程目标的理消状场解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
四、教学方法的变映分房款衡是有血排化
五、教学结果的多样性
第三章 教师角色的粮语读袁搞较胡阿止没挑战
第一节 问题和困惑
第二节 角色的转换与变化的待势完甚殖祖假策略
第三节 发展的方向
第四节 应具备的素养
第四章 艺术教材的结构与分析
第一节 编写原则的确立和依据
一、教材如何进行综合
二、应该怎样使用教材
三、学生怎样学
第二节 人文主题设立的思路
第三节 小学艺术教材各单元简要分析
一、一年级上册单元课程
二、一年级下册单元课程
三、二年级上册单元课程
四、二年级下册单元课程
五、三年级上册单元课程
六、三年级下册单元课程
七、四年诉己级上册单元课程
八、四年级下册单元课程
九、五年级上册单元课程
十、五年曲马于境收华首商抗苦正级下册单元课程
十一、六年级上册单元课程
十二、六年级下册单元课程
第四节 艺术课程情感和价值观的实现
一、课程及内容本身的价承居棉坐字无变值取向
二、单元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观
第五章 教学策略的选择
第一节 对话与碰撞
一、对话的双方及碰撞的融合
二、对话的意义和活动的展开
第二节 学科特性与人文文化的整合
一、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文化学习
政端孙历诉担屋示失密 二、艺术课程课堂教学的维度
三、什么是学生在艺术课中应该获得和形成的基本能力
四、课程从学生的"学"出发
第六章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江向轴万握垂粮差丝令会节 设计探讨:问题的设立--从艺术课程评价到艺术课学习
第二节 设计探讨:以通感认识的连接实现艺术课程
药香殖家渐策孩她色一、就像欣赏美丽的段孙离刘宝石一样
二、在人文主题统领下的音乐、美术、表演等学科通感连接的艺术课教学分析头元凯实例
三、作品简介、分坚担球义引吃酸析整合及探究
四、不府反海的阻他觉同艺术学科领域技能的学习与思维转换
五、问题的提出
第三概担己协委款远节 教学案例分析
一、两堂现场艺术课
二、听课后的赵致负青快权大望以思考
三、单元设计的课例
第四节 教学过程纲目(方式)参考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讨何地线便并空感怀践注争论(对话)
四、实践
五、总结与布置课后任务
第七章 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实施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小学艺术课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例设计17例)
第八章 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评价
第一节 综合艺术课程的评价体系
一、认识综合艺术课程的评价体系
二、综合艺术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综合艺术课程的评价理念
四、综合艺术课程评价的维度
五、为什么要以质性评定统整量化评定
六、综合艺术课程强调评定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七、评价把握学生个性化反应与合作
第二节 综合艺术课程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一、综合艺术课程评价模式和评价技术的建议
二、什么是艺术档案夹?
三、什么是研讨式的评定?
第三节 综合艺术课程教学评价实践的案例分析
一、如何评价"教"在艺术课中的作用
二、综合艺术课程评价案例
后记
人都喜欢回忆,因为,回忆能够带来快乐、引以为鉴、发现问题、辨明方向。从2000年7月开始,我进入到教育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战车"中,做一名善于"搏杀"的战士。这里的"搏杀"最主要的还是与自己固有的思维和传统习惯拼争,这真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就如同杨立梅老师所说的那样,"革命先要革自己的命"。我也是在传统单科的学科本位的教育下成长的,历史不能割断,因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积淀对于他以后的行为和思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建构主义教育学理论的说法,尽管面对新问题每次提取经验的记忆时,都不是全盘的照搬,都要经过选择,但是,历史的痕迹与烙印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回避的。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发展道路上,总是有曲折和反复。还好,我有机会在各位前辈的亲自带领下向着"无名高地"冲锋,而且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在搏杀中逐步辨明,可想而知,这是一场多么艰难的战斗。这也验证了那句话,"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对此,我自己的体会可能是最深刻的。我每天都在反思中修正着自己的思想,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
从课程标准的研制,到教材的编写、教师的培训、实验区的调研,我每天都在超负荷的工作中自己寻觅着快乐,那是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的一种感觉。说到底还是艺术课所弘扬的人文精神,是爱、是善、是美,就如同教材中《艺术家的故事》其中的课题:人生多美啊!这是莫扎特留给我们的信念。研究综合艺术课程的人就是这样热爱生活的人。
综合艺术课程牵扯着个人的发展,这是我愈发加深的感受。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网络,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假如只看一方面,势必就会走向片面。在这个网络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文化,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认识,随之又生成了不同的结果。人们的不同需求在不断发生着冲突,这是由矛盾的不同方面所造成的。而研究课程的人假如具备了基本的网络意识,就会以平衡的心态去分析和导入自己的主观意图,如同美术专业中所说的,"要整体观察"。
在综合艺术课中帮助学生从小逐步形成一种网络观,这是课程发展的最核心问题,自然也是最大的难点。因为这里要解决他们思维方法上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技能问题。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意识和方法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在新课程的推动下,在社会进程的发展中,希望有这样共识的人能够越来越多。
有了这种网络的架构,艺术课程的实施就有了基于案例的教学方式。这里所提出的案例涵义本身也是多元的,案例可以理解成为已经有的现成教学课例,但是,更应该理解成为在人文主题统领下的某一文化情境,或者是历史事件。教学是围绕着这一文化情境和历史事件展开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案例还是基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是学生通过艺术方式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所以,了解艺术课程本身也是个人认识与理解的建构过程,是自己认识动态平衡不断建立和被打破的过程。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艺术课程所体现的建构主义理论对世界(生活)的认识应该是:每个学生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凶此,他对世界的认识就应该是建立于他的文化基础和生理基础之上的,教师不能用一种认知模式套用在所有的学生身上。对所有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应该允许、但必须存在不同的解释,世界是多元的,人的认识应该也是多元的。这一点应该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建立一种最基本的认识: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又有可能会是另一种解释。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理解。
这样的理解具体到艺术课程不同艺术领域学科问题上更清晰,例如,美术作品的表现上有着不同的流派和形式,有毕加索、有凡·高,还有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他们的风格和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就是儿童画本身在表现形式上也是不一样的,仅从工具和材料的区分上就有彩色水笔、油画棒、水粉、纸工等不同,再从具体的表现形式上,从线条的不同性质上又有多元化的风格;在音乐的表现中也是这样,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不同乐器的音响效果,不同的演唱形式等,具体到每个学生本身的嗓音条件上也是大小相同的,在戏剧和舞蹈里这样的举例也非常多。而且,综合艺术课程最大的亮点是,在这些不同艺术学科领域中又架起了相互连接的桥梁与通道,使学生能够在比较自然的贯通中自己主动联系不同的学科领域,对问题和知识进行一种界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诠释,当然这是以艺术作品对学生所产生的情感为依托的,没有最基本的感动就不能有进一步的理解。
但是,教育问题最大的难点是,一种先进教育理论(理念)的提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教育教学实践的验证和具体实施操作就特别难。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话,讲道理都明白,做起来往往就不那么容易。具体的艺术课程教学也是这样。艺术课程目标真正本质的实现应该是通过人文文化和历史事实对学生启示和让学生感受,从中迁移出一种或几种艺术学科能力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单纯地对学生灌输某种学科技能和表现方法。特别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这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因为我国的艺术教育在某些地区的初中和高中阶段有"考试指挥棒"的因素,使得基础的艺术课程目标得不到最基本的实施,有时候连课时都不能够保证,一个学生艺术素养的积累和形成主要在小学阶段的艺术学习中。
从教育理论的研究来看,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都需要或必须经过与本土化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发展和创造过程,只有这样,才是最具说服力的理论。特别对于广大一线的教师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和方法,是自觉站在自己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文本的诠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