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许兰武

许兰武,男,出生于孔孟衣身故里。社会调查记者,资深媒体人,书法家,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来自播学院。曾就职华夏时报、财经时报、法制日报,现供职于人民父算铁些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人360百科民网、中新网和五洲图片库专职摄影师,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级职业培训师。

  • 中文名称 许兰武
  • 别名 黄河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山东省济宁市

最新消息

  "儒德之光"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在孔子研究院举行

  2015年11月27日 13:14

  来源:凤凰山东综合

  11月2来自6日,为纪念习总书记视察山东两周年,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儒德之光"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隆重举行。

  据悉,360百科本次邀请展一共承展作品200余幅,包含李国涛、谷向阳、许兰武等书法家佳作。展览作品以优秀传统文化、儒家经典名句、人文历史、秀美山川为内容,作品积极健康、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在此次邀请展上,资深媒体人、书法家许兰武的书法专场受到了书法爱好者的关注与好评。据了解,为了此次展出,许兰武历时一年准备,作品以忠孝文化为主,内容囊括《论语诠解》和《孔子家语通解》。

  国内著名儒学研究专家、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骆承烈先生在现场观看邀请展,他对邀请展表示了深深地认可次分站并,他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从多年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儒学传播应注重普及和提高,以更好做到"古为今用"、创造式转化,创新式发展。

  试图用记者思维解析优秀传统文化的书法家许兰武有着近20年的记者生涯,他认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之一是固意练烧统失管所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仅红资,五千年文明最后呈现的形式是书籍,用对文字的喜爱表达对文化的承接,是一种尊重,也是对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据了解,许兰武参照的书法作品将在展防队出后进行拍卖,所有善针示停与款一并捐助给北京一知名慈善机构,用来援助藏区的贫困孩子。换征时拿冷你氢坐映第足许兰武表示,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价值几何,只希望通过作品换取寒冬中的一些温暖,传递到雪山深处,让藏区孩子的手脚少挨些冻。

  [责任编辑:王延亭]

  标签:书画名家邀请展全国书画名家孔子研究院

人物经历

坏问胶路调  1999-2002年,坐乐控划于孔孟故里一重点高中教书 , 2002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读书,毕业后从事新闻媒体,先后供职于《华夏时报》、《财经时报》、《法制日报》。现于人民日报再再这游调绝跟差分主社民生周刊杂志社工作。他,带着相机,镜走天下;用心静观世间百态;用笔记录生活点滴;用毛笔在宣纸上诠释着属于自己的木铎金声。他徒步沿黄河,考察黄河故道的风土人情。寒冬,他从中国最大的蔬菜基地(山东寿光)跟踪黄瓜参和那的生长、采摘和运输,直到北京新发地蔬菜集散地,最终完成了《一根黄瓜的进京之旅》。 也曾卧底安章天味歌限打结她顶之徽、上海暗访重要新闻,写就了《华源系股权迷雾:华润重组华源忧心忡忡》 ,曾引起强烈反响。

2015年11月1日许嘉璐委员长参加宗亲恳谈会

新闻报道

  《一根黄瓜的进京之旅》

  《华源系股权迷雾:华润重组华源忧心忡来自忡》

  《郎咸平:我的心是寂寞的 利剑挥砍不是我的专业》

  《闯关东人的回家路》

  《种树"痴人"为林权360百科所困》

  《财经时报专访李敖班主任:小学时的李敖不爱说话》

  《中国最差列车里的暖情列车员》

  《寻找写"鸡毛信"的汶川孩子》

精彩文章

  1. 《闯关东人的回家路》

  本刊记者 许兰武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一个多世纪以来,"闯关东"浪潮汹涌,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算平息。东三省和中原地带的血脉联系却未曾中断过威顶乱套

  时间推移到今天,一优式神屋其防写群身上流淌着山东人热血的东北人,再次悄悄地回到了山东的土地上,演绎着新世纪环境下的忠心孝义。他们用坚定而执著的信念,为自己的父辈、祖辈而重新踏上当年的故土,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极富忠孝之心的寻根故事。本刊记者春节期间前往中俄边境的黑龙江感兴散校载风向重强论黑省同江、富锦等地,倾听当事人讲述忠孝的感人经少紧算次专一春错放翻历。

  2007年4月3日上午11时,位于齐鲁大地上的水泊梁山,艳阳高照。57岁的牛长财,从四五千里路外的黑土地(黑龙江省富锦市)来到了这片本该不陌生的黄土地(山东省郓城县)。火车的辛劳、汽车的颠簸以及担心的煎熬,使他和壮壮婶子(牛长协古读百械财的亲叔叫牛壮壮,这是牛壮壮的妻子)心力交瘁。

  离目的地只有30里路了,可对于他报职空俩来讲,内心并没有些许的轻松。因为带来的"木箱子"还没有平安到家。

  天公不作美。突然,一阵凉风袭过,紧接着一场大雨从天而降,这天气在春天里实属罕见。春雨贵如油,这是对庄稼人来说。可牛长财他们却担毫市候药兴场子心:千万别淋湿精心护送了四五千里路的"木箱子"。

某众直毛投  63年前爷爷的永别

  "看来你爷爷的回家都感动老天爷了。离开故乡63年的他马上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也或许是流泪了。"壮壮婶一边告诉牛长财一边注视着木箱子念叨,"爹,咱们快到家了。"

  木箱子里是爷爷的尸骨。牛长财土生土长在黑龙江省富锦市大榆树乡德利村。

  63年前(1944年),爷爷牛大印从山东省郓城县农村迈上了"闯关东"的漫漫路。牛大印挑着担子离开了生他养他30多年的贵亚简加损拉什助约料该家。走在出关的路上,担形哥团六协策刑丝甚子完子前面,是3岁的小儿子壮壮;担子后面,放着最简单装呀洲教再别层将的锅碗瓢盆,旁边领着刚满10岁的大儿子留银。由于没有粮食,牛大印和妻子只好靠乞讨一步一步地往"关外"挪。当时已有火车,但他们身刘整车无分文,又有日本鬼子当道,只能步行。

黑龙江富锦,一孝子在雪堆里烧纸钱

  "后来,爷爷曾操着浓重的山东方言给我说,当年闯关东时,基本上每天都能遇上10多户与我们一样的难民,有时候大家就顺路走一段。一天,爷爷还遇到了老家远房的表兄,后来一起到了富锦,那个表兄的女儿就成了我娘。"牛长财回忆着往事。

  "爷爷大半时间是赤脚走到东北的。由于长时间的跋涉,爷爷鞋子磨破了,没有朝拉套已便酒非左独布料,奶奶也没条件帮着修补鞋,只好把破掉的鞋子收起来,准备等安顿下来再给爷爷补,一路上一家人轮花沉培并未能安顿下来,鞋子也就很少穿。饿了,就在附近的地里找点生玉米啃几口充饥,渴了,就随便找个水洼处喝水。

  颠沛流离的闯关东路,牛大印一家整整走了近两年,最后,到了黑龙江省富锦市。

  在富锦,闯关东的山东人很多,但是他们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尤其是1940年后闯关东的移民,由于地少人多,很多人不得不给人打工谋生活。

  牛大印就是这些"打工族"中的一个,他当过货郎,每天走街串巷,卖些针头线脑以维持生计,到了冬天则去江边给人拉"犁耙"。

  所谓的拉犁耙,是指东北一种特殊的雪橇,人坐在黑灯阻初样源觉径上面,由拉犁耙的人把雪橇从河边的这一头拉到对岸,这是一种特别消耗体力的工作。牛大印基本上每天都要天不亮起床,到天漆黑才能回家。虽然每天都要干10多个小时的重活,但挣的还是不够一家人吃喝适谁东。同时期来这里的人们,大部分都当了矿工,但工作辛苦,而且危机重重,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发财,甚至还有很多人因此而丢了性命。

  为了维持生活,牛大岁息更怕功院世无危常耐印最后不得不开始打一些有钱人的"主意"。"当时每年八月十五,那些有钱人就会在河里放一些荷花灯,灯上有不少吃的。于是爷爷就趁着天黑悄悄下河,去捞荷灯,把荷灯里的吃的拿回家给我们吃。"牛长财回忆,爷爷深夜外出捞荷灯,遇到过几次日本鬼子,结果每次都被鬼子痛打一顿才放回家。

  牛大印辛苦一辈子,拉扯大10个孙子3个孙女,现都已成家立业。家庭也由当初的4口繁衍生息到如今的68口。

  牛大印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山东老家。1985年腊月,牛大印在弥留之际说道:"我死后,一定把我送回家。"这是86岁的牛大印留给子孙的最后嘱托。

  装着尸骨的木箱

  改革开放以来,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富锦市城区建设规模也日益扩大。当地政府要求牛大印坟墓必须搬迁,迁坟费100元,否则推为平地。于是孙子们商议后决定完成爷爷的生前愿望。

  年近70岁的壮壮叔听说孩子们张罗着要把爹搬回山东老家,3岁离家时的朦胧记忆仿佛突然间清晰了。"哥哥留根离开我也10多年了,这个心应该我来操。但我没能力了。"壮壮叔流泪了。

  壮壮叔特意从伊春买来一棵红松,树龄有60多年,他用这棵树的根部精心制作了一个木箱子。手法利索的壮壮叔是富锦远近知名的木匠,唯独这个箱子做了三天三夜。从壮壮婶子那里知道,叔一边干活一边流泪。

  木箱做好后,先是按照东北风俗,把爷爷"起篡"(山东方言,意思是从外地迁坟至老家祖坟)到特制的"骨灰盒"(木箱子)内。每年的3月30日,以壮壮叔为首的全家老少在牛大印坟墓前,烧纸钱、叩头,然后开坟。此刻,壮壮叔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了,扑通一声跪倒在爹的坟前,晕了过去。当他醒来后,已在富锦市人民医院两个小时了。"记清楚你爷爷的腿和胳膊,千万别颠倒了。特别是在'关内'成殓时,一定要记清楚。我回不去了,就帮我多磕几个头。"平常不善言语的壮壮叔这次说了半辈子的话。

  孙子们小心翼翼地把尸骨编号,认认真真地放在铺有纸钱的木箱里,轻轻地扣好留有一个小窗口的盒盖,然后牛长财用方形红布包好。临离开富锦之前,用编织袋包裹好。壮壮叔含着泪把牛长财目送到看不见踪影,壮壮婶也随牛长财一起坐上了从佳木斯发往山东济南的火车。

  "爹,俺们回家。"每到一个大路口,壮壮婶都不停地念叨着同样的话。

  "背着"爷爷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俩最担心的是火车站安检。如果查到乘客携带的是人的尸骨,十有八九不让乘车,那么所有的准备都将化为泡影。幸好,佳木斯火车站的安检顺利通过。

  "爷爷,咱们回家。"牛长财从一上火车就一直默念着。当初爷爷光着脚,挑着扁担,走了两年的路程,如今乘火车只2天就可到达。火车的汽笛声像爷爷当年奔走在"闯关东"路上的呐喊,更像活着不能回家的悲鸣。

  到济南就好办了,出站是不用检查的。离老家也只有300里路。从济南火车站出来,不足500米便是济南长途汽车站,这里正好有发往郓城县的汽车。

  "把箱子放在后备箱里,不然太占地方了。"汽车售票员提醒牛长财。他觉得,自己眼睛看不到箱子,心里就不踏实,便执意要放在车厢里。经过一番争执,牛长财多花了15元钱才算完事。

  4月3日上午10点,他俩从梁山县的拳铺镇下车了,打算租车前往村子,一场大雨不期而遇,由于村子还未通公路,道路泥泞,轿车不能行走。最后,牛长财决定继续"背着"爷爷回家。脚下的黄土非常粘脚,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经过再三打听,他俩总算找到了通往60多年前爷爷离开家(大牛庄)的路。

  不远处,驼背的臭孩叔(牛壮壮的老家的堂兄)已领着他的孩子们在大牛庄村西头的大槐树下等着"他仨"的到来。"大爷离开大牛庄时,我只有10岁。"臭孩叔慢悠悠地诉说着。本该最熟悉的亲人,在他们眼里是陌生的,但心里却是熟悉的。因为他们血脉相连。臭孩叔的父亲排行老二,是牛大印的同胞弟弟。

  "我的大爷,我的大爷--"当臭孩叔看到"背来"的木箱(爷爷)时,他都明白了,声声的哭泣由远及近地传来。

  年过70的叔跪送大爷

  60多年的风风雨雨吹尽了故乡房顶上的每根麦秸和墙上的每粒尘土。眼前,只有地基,十几厘米高的淤土掩盖着近百年的石头。这石头似乎最能诉说这家不为人知的故事。庭院里,茅草在春风中发芽,刚刚下过的大雨使茅草更新更绿。

  但这毕竟是牛大印的家,这一切也许只有"木箱子"里的牛大印最熟悉。

  为了能守住这仅有的地基,臭孩叔费尽了心思,甚至出现了和邻里起冲突的事情。在壮壮婶等几十人的包围下,臭孩叔亲手把大爷的尸骨摆放好,并叮嘱要为大爷发丧(办隆重的葬礼)。年龄不饶人,70多岁的他患有重度哮喘,体质很差,但还是硬撑着操办这件让整个家族都满意的丧事。他逢人便说:"大爷在外边我始终不放心,这下就安心了"。臭孩叔最有出息的儿子牛五牛,30岁,也从北京回来送大爷爷最后一程。"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有如此孝心,在东北那嘎达比较少见。"牛长财感激地给壮壮婶说。

45年前弟兄三人离开关内,这是首次归来

  隔一天是4月5日,清明节,出殡。

  哀乐齐鸣,雷声四起。场面自然悲悲切切。街坊四邻前来吊唁,亲戚朋友也送来了纸钱、花圈和礼金。

  臭孩叔早晨起床后服用了平时2倍的药。如没有药力的维持,平时连走路都难以坚持的他是很难亲眼看着大爷入土的。中午是出殡的时辰,臭孩叔在11点就耐不住了,"你再悲痛也没有用处啊,俺大爷爷已经去世那么长时间了,你身体又不好,就别出去了。"牛五牛努力地劝说着父亲。所有劝说都无济于事,臭孩叔坚持走到他大爷的灵柩前,磕了8个头,行了2个礼,跪着送走了本该20多年前就该入土为安的大爷。

  看到臭孩叔如此虚弱的身体坚持这样,披麻戴孝的牛长财哭得一把鼻涕泪两行。下午一点,牛大印被顺利地安葬在离自己爹娘最近的地方,旁边还有弟弟牛大君。

  2007年12月31日,臭孩叔因常年哮喘病故了。远在黑龙江富锦的牛长财,领着两个弟弟再次回到了关内,也是跪送着臭孩叔入土为安的。臭孩叔被安葬在离二爷爷最近的地方。★

  

  

  2. 江西宜黄:一起因拆迁引发焚烧事件的思考

  2010年9月10日,江西省宜黄县凤冈镇拆迁户钟如奎家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焚烧事件。该事件能否一查到底,

  让人们拭目以待。但有人怀疑,其最终大致是不了了之。

参加十届全国两会报道

  面对鲜活的生命,面对身上着火的人们,江西省宜黄县负责拆迁的干部不应该漠视生命,这是一个人起码的良知需求,更不用说是拿着人们税收作为工资的政府工作人员。这种心态不纠正,因拆迁焚烧的事件还会发生。

  首先,相关部门不坦诚是事件难以查清的思想原因。他们有种种理由来解释拆迁的必要和着火的原由。20日抚州市委、市政府传给新华社一份"宜黄县'9·10'拆迁事件情况"。记者发现这份"最新回应",与此前宜黄县撤下的"回应"并未有实质变化,在几个关键争议上,仍与拆迁户陈述有较大出入。

  然而,就在这个事件发生后的两天,黄宜县在其政府网站上发布"关于'宜黄县一拆迁对象泼洒汽油不慎烧伤'的事实情况",向公众"解释"了事件起因、经过以及善后处理情况。然而这份12日下午1时挂在网上的文件,几天后就被撤下。

  这种不敢面对现实的风气,是谁助长的?有了问题遮遮掩掩的态度,是谁助长的?出了问题后,相关责任人凭着侥幸心理,最后不了了之,当然是责任也屡屡得不到全面落实。

  其次:有人担心是否存在"官官相护"的可能性,如是,则问题仍将难以一查到底。我们很欣慰地发现,江西省政府开始着手调查"宜黄县'9·10'拆迁事件"。我们应该没有理由怀疑事情会被查地水落石出。更有人大胆地设想,能否让东北一省调查江西的"宜黄县'9·10'拆迁事件",这样从道理上讲会更公允些。

  第三,有事一哄而上,责任人分层难以精确,追究责任不能细化,也是难以一查到底的原因。国家政策不是没有,法制不是不存在。由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引发的事件屡有发生。2010年5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因暴力拆迁和征地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的,公安机关要依法严厉惩处犯罪分子;对随意动用公安民警参与强制征地拆迁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党政领导的责任。

  比如:在家属的两个女性因要到北京上访而最后不得不躲在机场厕所,以躲避十多个政府工作人员的追查。这些人员能否从机场监控录像中调出来,有何责任抑或有何奖励,都能精确地落实到每个人头上,这确实是件看似容易又很艰难的事。

  在讨论责任的同时,我们也在感叹:当厕所成了躲避追查的最后一道防线时,我们不能不说,女性尊严受到了严重挑战。在我国的宪法中,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是宪法基本原则之一。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是宪法确认保护的权利。

  还"宜黄县'9·10'拆迁事件"一个公道,相关人员责任分明,一查到底,成了人们的期盼,更是对人们的财产和自由的保护。

人物采访

  北京新闻广播《人物周刊》专访

  邢云(北京广播电台新闻主播):晚上好各位朋友,欢迎收听《人物周刊》,我是邢云。许兰武,《记者观察》杂志的记者打开他的博客,看到一连串他所采访过的文章的题目,"一根黄瓜的进京之旅","闯关东人的回家之路"、"中国最差列车里的暖情列车员"、"急寻汶川那些写鸡毛信的孩子"等等。看题目就想知道故事的精彩,看题目就能够知道采访的艰辛。于是,查号、寻找、联系,终于把许兰武请到我们的话筒前,今天的《人物周刊》,我们就来听许兰武讲述他所采访到的和采访中的故事。

  邢云:其实说起来许兰武,我觉得我们两个坐在一起采访的时候,我觉得会很有意思,有可能是双向的,我采访你你采访我。

  许兰武:是啊,很好的一件事情,很有趣。

  邢云:对,因为我想在我们采访的过程当中,可能真的都会看到很多的人,看多很多的事,虽然这个报道已经做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这些故事会永远地留在我们心里。可能我在采访你的时候,在你讲述的过程当中,我也会想起我经历的那些特别难忘的一些时刻,说起来采访你,其实我看了你的博客,看到你比如说去采访中国最差的列车,当时我还以为是一篇负面报道呢,我说怎么叫最差的列车,然后我看了你的图片,我发现是条件最差的,是很早绿色的车,这种列车几乎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所以把你约到我们的节目当中来,讲一讲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所很难忘的那些事,而且在我们刚才节目开始之前,我们交流的时候,我觉得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这话挺有意思,就是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可能采访了很多,有很多故事很多细节,但是最后由于,比如说我们的报道是有主题,或者我们的篇幅是有限的,可能我们会删减东西。

  许兰武:是,特别是我们杂志这方面,要求文字就更精炼一些。

忠孝名人谈及书法作品

  邢云:那这样其实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删减掉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不精彩的东西。所以在今天我们的节目当中,就把你以前用在你的文章中的精彩,和被你删掉的精彩都讲给我们的听众朋友。

  许兰武:好。

  邢云:那咱们就先说说这个列车,你是怎么想起来会做这样一个选题?

  许兰武:当时是这样的,我们整个杂志在讨论选题的时候,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的洞车开始首次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整个形势而言,不仅仅局限于京沪线,或者说上海到广州那边的洞车,中西部的洞车发起来以后,中国整个铁路运输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还包括《最后的皇后》、《想念你就和你在一起》、《哭泣着微笑》三首歌。要考虑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整个列车行业里面,车型或者条件,是不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初衷,就是新的形势下,其他的车辆还是不是值得我们关注?这是一个原因。

  邢云:我觉得非常好的一个想法。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蒙兀帝国
下一篇:一剑震神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