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白公渠

建于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由赵中大夫白公主持修建。

  • 中文名 白公渠
  • 建于 汉太始二年
  • 主持 赵中大夫白公
  • 位于 郑国渠渠首上游约14米处

  渠首位于郑国渠渠首上游约14米处(在今陕西省泾阳沙铁想胜德承式答好解听县小龙王庙遗址附近)。其首段渠线较直,至泾阳县船头村西北处,与郑国渠故道来自相汇。因郑国渠和白渠自交汇点以文清地足格全民后,一直为固定两千年之古渠,故习称为"郑白渠"。郑白二渠至桥底镇寨子沟处为分岔点,郑国渠由此转向东北,白公渠则360百科转向东南,取低位而行,东向,经云阳镇滑里村,至三渠镇湾子扬村南入三原县境,快浓基孩县内全长约31.5公里。主要灌溉泾阳、高陵等县农田4500余顷。唐代对白公渠进行了较大规模调额的更新改造,在原总干渠下建了三白渠,即太白(又称大白渠、引清峪、冶峪水与白渠合流,灌溉三原、富平两县)、中白(在高陵县西北县界处建彭城闸,灌溉三原、高陵、栎阳)、南白(灌溉泾阳)三条干渠。

  三白渠渠系工程在引泾灌溉史上是一个很大转折:①渠首工程建有石堰洪门,开始引洪灌溉为引泾常灌的历史。②渠系闸、斗建筑物较多,全灌区斗门多达176个。③灌溉管理严格。白渠运用1000余年,至宋上水明显困难,逐渐废弃。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