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来自者寄宿所》是2013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60百科图书,作者是[德]赫尔里得曼·黑塞。该书收录企府黑塞的诗约百首,收录了《乡村的傍晚》、《青年时代的逃亡》、《春天》等诗。
弦立换息征新甚促负副标题: 黑塞诗选
出版年来自:
页数: 222
定价: 39.8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赫尔曼·黑塞作品系列
ISBN: 9787208108370
诗歌对黑塞而功序言,"是灵魂对经360百科历的反应……诗最先只对诗人自己说话,是他的呼吸,他的呐喊,他的梦,他的微笑可费律怕远互等销板,他的挣扎"。他生命危机时期的苦难黑暗与混乱状各标如高调世较固绍眼快态,内心的冲突与沟通也全都自然入诗。他的诗与他的小说、散文内涵完全一致。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来自,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案且不鱼苏房力听零笑眼·辛克莱的彷徨少年360百科时》、《荒原狼》、《顺派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检花村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成为美国大众的最爱,他出现在《史努比》系列漫画中,纽约的女计奏因价和大学生说"黑塞是今天美国需要的反物质主义的发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国作家;迄今为止,在日本和美国,黑塞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黑塞崇拜议算及字波专还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室接新一亿四千万册。
译者序
诗选
诗集赠友零马话号略该那谁人
乡村的傍晚
青年时代的逃亡
春天
暮蓝
轻云
原野上
桦树
伊丽莎物质病型团白
夜间
夜(1)
在右地北方
黑森林
漫游者寄宿所
陌生的城
神庙
余音
我的苦痛
梦
孤寂的夜
手工学徒的小客栈
夜行
信
威尼斯小舟
夜吟
在雾中
有时候
早春
春
二月的黄昏
夜(2)
六月多风它攻突远绿朝价德的日子
晚夏(1)
幸福
夜色中的山
独个儿
给一位中国歌女
命运
绽开的花枝
荷尔德林颂
观古埃及画展(节译)
给忧郁
暮色中的白玫瑰
给弟弟
就眠
春日
旅途的兴括走齐感支务歌
无休无止
和平
京句裂 体验新的生活
山中的日般子
艰难时世寄友人
命运的关键时日
花、树和鸟
心的震栗
孤寂的晚上
迷诗始州失
战争进入第四年
向内的路
雨季
自白
咏书
盛开的花
夏夜
死亡兄弟
被修剪的橡树
际方城该按补井查威顶 晚秋漫步
三月
无常
乐园一梦
某处
此红算本乙是此朝圣者
亚伯死难之歌
九月
合良前省转 一只蓝蝴蝶
我知道有些人……
闻友人逝去
感感衣数剂 给少年时代的肖像
老去
日暮的屋群
夜雨
盛夏
回思
沉思
花的一生
一本诗集的题辞
然而我们暗中向往
闻笛
晚夏
读《七月》和《美妙少年时代》
阶段
珍重,世界夫人
在百仞元城堡
1944年月10月
倾听
迎新和平
--为巴塞尔电台庆祝停战而作
不眠之夜
即景
一个灰色的冬日
秋天的气息
三月的太阳
老人和他的手
一个梦
日本一处山谷中被风雨剥蚀的古老佛像
小童之歌
疲倦的黄昏
禅院的小和尚
千年以前,曾有
写在一个四月的夜晚
短歌行
裂枝的嘎鸣
黑塞生平及作者年表
对我来说,黑塞植根于乡土、德国与浪漫的毕生巨著属于我们时代最高、最纯的精神上做的尝试与努力,虽然作品有时表现出奇怪的孤僻,远离世俗时时而幽默、恼怒,时而神秘、急切。在与我同属一代的文人中,我很早就把已是高龄的他作为最亲近最可爱的朋友,满怀同情地陪伴他成长,这种同情既从相同也从相异中吸收养分。--托马斯·曼
黑塞的散文清新,令人吃惊,表达出恰恰最无法表达的事情,无与伦比。--斯蒂芬·茨威格
讽刺有更加辛辣的种类,如愤怒与怒火的宣泄,但另外一种更有魅力,这就是黑塞拥有的讽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能力的见证,能抛开自己,能觉察其本质而不内视,能认识自我而不沾沾自喜。这种讽刺是一种谦和形式,谦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赋与内涵伴随,越是觉得可爱。--纪德
译者序欧凡
最初读到黑塞的诗主要是他早年的作品。充盈在他诗句之中的青少年时代心灵的流浪、彷徨与渴求激起了我难抑的身世之感。追随我一生的青涩的少年情怀似乎都在这些朴实的小诗中找到了知音。我怀着满心的欣慰和喜爱,带着几分敬羡,也带着几分冒昧,开始译起了黑塞的诗。
随着读到更多黑塞的作品,我对诗人也景慕日深。像黑塞这样一位饱学、温静、淡泊、追求精神上的和谐与美的人,却难逃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来自政治和社会充满暴力的折磨。它们带给他的痛苦肯定更逾常人。但黑塞最令人钦佩的是他总能遵循理性的指引,从不失去耐心。因此他从未失去对生命的热爱,从不忘在生活中发现"一切值得谛听和凝视的"事物。他自述说:"有三种强大的因素终身影响着我,完成了我的教育。其一是家庭里的基督精神和完全非民族主义的氛围,其二是伟大的中国哲人的书,其三是我惟一信任景仰感激的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布克哈特著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希腊文化史》等,黑塞曾为前者写过评论,盛赞其学其人。布克哈特的另一位崇拜者是尼采。)。"(《战争与和平》新版前言)。黑塞诗中的坚韧、从容和心有所属正是教育了他的这三大因素的生动展现。
黑塞的诗集其实是一部完整的,甚至无可替代的自传。集中记录了他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挣扎,融入了他本人和他的时代的思想感情。("你将重见,在这些诗页,/自我少年的峥嵘岁月以来/那些曾感动我愉悦我的一切,/那些逝去的一鳞半苔,/留自我的沉思和幻梦,/留自我的祈祷、追求和苦情多多。……宅于这数千诗行/有一朵盛开的生命,一度如许诱人。"--《诗集赠友人》)他强调个人灵魂的尊严和对一个精神家园的渴望。所以他寄情山水、流连艺术,对一草一木、一幅画、一支曲子都"学会了深深的爱"。这绝不是标新立异或自命清高,而是他从身处的20世纪上半叶的精神危机中("人们不再祈祷,不知有神,/冷漠地漫步在尘埃之中"--《荷尔德林颂》)砥砺而出的一个保持独立与清醒、不让自己"冷漠地漫步在尘埃之中"的抵抗纲领。抵抗这一危机,同时,更具独特意义地,抵抗正在肆虐全世界思想界的两大世界病--技术狂和民族主义狂--被黑塞视为毕生的任务。(《歌德奖答谢词》)黑塞深知,他对时代潮流和世界病的抵抗是"以个体反抗全体、以质反抗量、以心灵反抗物质"(《1933年7月日记选》)。他在《歌德奖答谢词》中说:"我的力量就像是江河里的一小股波浪。"如今,战争的狂潮恶浪已逝,这一小股波浪所代表的意义却连同他的诗句长留人间,成为人类一项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我们今天的时代,面临的危机比黑塞的时代丝毫不见缓和。世界性的危机换了面目,改了角色,但却本质依旧,甚至因为更隐蔽而更具威胁。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我们所处的社会自然不能幸免。可以说,我们在这整体的危机中,还得多加上一份从传统到现代蜕变的煎熬。因此我们受自时代浪潮的冲击可说因其异质性而倍加猛烈。我们的迷失、我们的彷徨可说更远,更深。这一切都使我们对一个精神家园的渴求更为殷切。在这殷切之中黑塞的诗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安慰与勇气:一切心灵有所追求的人都不会寂寞。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像黑塞那样永远保持清醒和一颗热爱的心,我们终有一天会站在亲手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之前。
也许我们会比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人更加辛苦更加劳累,因为我们踏上的是一条更绵远更艰辛的旅途。每当我读到黑塞在《暮蓝》中对暮天之蓝所作的一段描写时--你似蓝色的海,/幸运之舟下锚于斯,/暂享极乐的栖憩。/浆叶上,淅沥着尘愁的余滴。--我都会浮想联翩。我多么希望,我的灵魂之舟能多几次这样的栖息来略舒身心的劳顿;我也多么希望,滴自我浆叶的尘愁余沥能多几分明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