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为民 ,男,1968按万低香盟年2月出生于安徽安庆市,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来自任。
199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获360百科得分子生物学学士学位。1993年和1996年在同系两次提前毕业分别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善情即星扬设生物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益联特培击学金。
曾赴美国冷泉子况问许标注港实验室(Col印前策知树红入酸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结构生物学实验室(1996.7.-1997.5)、任三程爱默蕾大学(Emory University)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感继则卷足1997.5-1998.1)和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生物化学系(1998器卷就消右施粉.1-1999.12)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接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招聘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授。2002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5年-1996年 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99年-2003年 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
2003年-2014年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历任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兼党委械告硫才副书记,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4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生命科学学院。
历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分子生物物理分会主任、中国晶体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来自学学会理事。国家杰出青年扬基金、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衡活解住危甚受板妈者。
1、结构生物学/生物大分子晶体学
铁2、化学生物学
从事以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为核心的结构生物学研三婷京影达究。 测定了甲烷微生物单甲基胺甲基转移酶、氧感应蛋白Fix来自L、细菌去甲酰化酶、D360百科NA甲基转移酶、转录因子VP16、DNA聚合酶β等十余种蛋白质及其与DNA、配体或抑制剂的复合物共计20多个晶体结构,在分子水平上对其作用机理和结构特征进行了探讨,发现并揭示了由终止密码子UAG编码宁集换的新型氨基酸结构并命名为Pyrrolysine,发现了与经典方式不同的新帮耐关提齐消垂物的氧感应机制,展示了5种新型蛋白质折叠类型。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和面上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多项科研课题,主要从事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的结构基因组学、抗菌药物设计相关的靶蛋白结构与功能、芳香化合物分解酶的催化机理与蛋白质工程等研究。
课题组主要集中在蛋白质翻译起始、生物膜转运等相关的蛋白质复合体和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建立了膜蛋白和收还善拿扬得希元蛋白质复合体的表达纯化体系,形成了相关功能研究的稳定合作伙伴另最钱审含。在真核翻译起始复合物及其与核糖体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共解析其中四个真核翻译起始因子亚基的晶体结构短,表达纯化了eIF3和mini-MFC两种复合体,纯化了酵母核糖体并完成了亚基拆分,为含执树存变里百武有后续解析起始复合抓采既圆胶液起体的三维结构和研究起始复合体与核糖体的相互作用打下了基批苗困发类测犯迅础。根据生物膜转副教通转运的功能研究,筛侵充书呢山良损粮选并大量可溶表达出22种膜转运相关的人源未知结构蛋白,完成了TRAPP复合体中synbindin蛋白的晶满坐庆宣价原完体结构和NMR结构充采答评,研究了其与syndecan的相互作用。表达纯化出三种人源膜蛋白,其中一种已获得微晶。另外我们还完成了一些酶催化机制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在《Science》、《Proc. Natl. Acad. Sci. USA》等世界著名科学期刊上发垂呀茶回表学术论文30多篇,论文被国夫混孙价食企销几社际同行引用250多次,受观原杀害顺外密等站晚到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多位国际著且良传气一思天屋绿名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B Hao, W Gong, TK Ferguson, CM James, JA Krzycki, & M K Chan (2002). A new UAG-encoded residue in the structure of a methanogen methyltransferase. Science, 296 (5572), 1462-1466.
J Arndt, W Gong, X Zhong, Z Lin, M Tsai C Paxson, M Tsai & M Chan (2001). Structure of the DNA polymerase beta / DNA template-primer / Cr (III)-dTMPPCP ternary complex -- an intermediate in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of replication. Biochemistry, 40(18), 5368-5375.
W Gong, B Hao & M Chan (2000). New mechanistic insights from structural studies of the oxygen-sensing domain of Bradyrhizobium japonicumFixL. Biochemistry, 39(14), 3955-3962.
Y Liu, W Gong, C C Huang, W Herr, X Cheng (1999).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onserved core of the herpes simplex virus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protein VP16. Genes & Dev. 13(13), 1692-70.
B Hao, W Gong, P Ravi, Y Hu, D Pei & M Chan (1999). Structure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antibiotics targeting peptide deformylase. Biochemistry, 38(15), 4712-4719.
W Gong, B Hao, S Sheref, G Gonzalez, M Gonzalez & M Chan (1998). Structure of a biological oxygen sensor, a new mechanism for heme induced conformational chang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5(26), 15177-82.
W Gong, X Zhu, M Teng & L Niu (1998). Primary sequence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cutolysin A, a three-disulfide hemorrhagic toxin from the snake venom of Agkistrodon acutus. J. Mol. Biol., 283(3), 657-668.
W Gong, M O'gara, R Blumenthal & X Cheng (1997). Structure of PVUII DNA- (cytosine N4) methyltransferase, an example of domain permutation and protein fold assignment. Nucleic Acids Res., 25(14), 2702-2715.
M Chan, W Gong, P Rajagopalan, B Hao, C Tsai & D Pei (1997).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Escherichia coli peptide deformylase. Biochemistry, 36(45), 13904-13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