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雷廷武

雷廷武,中国农业大学水利来自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

  • 国籍 中国
  • 出生地 湖北洪湖
  • 出生日期 1958年2月
  • 职业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 毕业院校 中国农业大学

基本情况

学习来自工作经历

  198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9年1整师线统使罗去月~4月: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持续农业研究所访问学者;1994年12月~1998散民积措器条年4月,先后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系作高级访问学者,美国普渡我根总大学USDA-ARS国家土壤侵蚀研究实验室博士后。1998年至今为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5月-2002年4月:任中国农业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层360百科次教授;199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及"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席天玉肉待另7年~2010年,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年8月~2007年4月,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代常务副主任。

主讲课程

 线高计农独类相 先后主讲《高等土壤物理学及其计算方法》、《素段担土壤侵蚀机理》、《们球杆长院们汉手日器异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分市更被量继味益念吗管析》、《FORTRAN‑77结构化程序设计》、《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Soil Environme民假身ntal Dynamics》、《Computer Simulation of Soil and Water Processes》等司几义宣生轴响英先课程。

学术兼职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CATENA》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状职句思液态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编委;《水土保持学报》主编;《中国水土保持研究》编委;《农业工程学报》编委;《农业机械学报》编委;《生态环境学报》编统青获委会委员;《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杨凌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农林科大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监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笑星具味市引金距封员;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干不乱之实端等率规观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酒汉员会委员;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亚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黄河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河泥沙级阻脱难友财费每武群故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临沂大学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与项目

研究领域

  (1)土壤侵蚀机理

  (2)水土流失监测

  (3)农业节水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海拔寒区融水土壤侵蚀机理与过程模拟研究(41230746),2013~2017。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土高原多尺度小流域土壤水蚀动态过程模拟研究(40635027),2007~2010。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郊小流域的污染物过程研究,2009~2011。

  4.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专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第一期)研发(项目编号:黄水保[2006]51)"的"坡面径流侵蚀过程及输沙关系研究",2008~2010。

  5.水利部事业行政性经费项目。内蒙古牧区不同类型生态水利模式示范项目(1262160600118),2006~2007。

  6.国家973项目,西部典型区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研究,第2课题"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过程的调控机理" (2002CB111502),2002 ~2007。

  7.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基金"项目, 1999 ~2002。

  8.教育部重大项目,细沟土壤侵蚀动力过程模型模拟及其基本参数的系统研究(ZD01-10),2002~2004。

  9.自然科学基金"薄层径流流速与含沙量测量方法研究"(40171062),2002~2004。

  10.中国科学院重点方向项目"土壤水蚀预报模型研究",2002~2005年。40万。

  11.国家863项目,"雨水高效积蓄利用技术与设备",2002 ~2004。

  12.水利部项目,西北生态环境建设中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2000。

  13.中加合作项目,《中国/加拿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合作示范项目,专题:陕西省宜川县英旺小流域、富县牛武川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初步设计,2000~2001。

主要学术论文与获奖

论著及成果

  获批专利近压角审毫喜教干换鲁30项,其中发明专利10余项减乡限。专著有《细沟侵蚀物理模型》、坡面土壤侵蚀动力过程与化学调控技术》等。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失要商块切I收录30篇、EI收录90篇。近年部令记分论文:

  1.Xiaonan 来自Shi, Fan Zhang, Tingwu Lei, Ruiyuan Chuo, Shumei Zhou, Yan Yan.Measuring shallow water flow velocity with virtual boundary condition signal in the electro化岩状植lyte tracer method.25 July 2012(452–453), 172-179

  2.Zhou Shu-mei, Lei Ting-wu, David N. Warrington, Lei Qi-xiang, Zhang Man-liang. Does watershed size affect simple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flow velocity a360百科nd discharge rate at watershed outlet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11 June 2012, (粮训系胶鱼谁帝见置优444–445):1-9

  3.H. Liu , T.W. Lei*, J. Zhao , C.P. Yuan, Y.T. Fan, L.Q. Q乐刘校地府u. Effects of ra阻慢血圆养infall intens蒸占供般ity and antecedent soil wa福超研ter content on s盾基烧冲往坐强保片造oil infiltrability under rainfall conditions using the run off-on-out m答绍身唱要棉烧号精降ethod.Journal of Hydrology. 2011 (396): 24–32

  4.Tingwu Lei, Ruiyuan Chuo, Jun Zhao, Xiaonan Shi, Lin Liu. An Improved Method for Shallow Water Flow Velocity Measurem五只族ent with Practical Electrolyte Input. Journal of Hydrology. 16 Jun远负己e 2010, 390术族弱脱吧女硫木:45-56.

  5.C. Yao, T. Lei, W. J. Elliot院洲婷, D. K. McCool, J. Zhao, S. Chen. Critical conditions for rill initi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January/February 2008,51 (1):107-114.

  6.Mao Lili, 色具穿食了鲜取封粉汉防Bralts V F, Pan Yinghua, Liu Ha苗研章灯察用便n, Lei Tingwu. Methods for measuring soil infiltration: State of the art. Int J Agric & Biol Eng. 2008, 1(1): 22-30.

  7.Qingwen Zhang, Tingwu Lei*, Jun Zhao. Estimation of the detachment rate in eroding rills in flume experiments using an REE tracing method. Geoderma.31 August 2008, 147: 8-15.

  8.L.J. Yan, X.X. Yu, T.W. Lei*, Q.W. Zhang, L.Q. Qu. Effects of transport capacity and erodibility on rill erosion processes: A model stud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Geoderma, 24 June 2008, 146:114-120.

  9.Lei Tingwu*, Pan Yinghua, Liu Han, Zhan Weihua and Yuan Jianping. A Run off-on-ponding Method and Models for the Transient Infiltration Capability Process of Sloped Soil Surface under Rainfall and Erosion Impacts. J of Hydrology, 2006,319: 216-226

  10.Chengzhong Pan,Zhouping Shangguan and Tingwu Lei.Influence of grass and moss on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on sloped loess surfaces under simulated rainfull.Hydrol. Process. 2006,20 , 3815 – 3824

  11.于剑, 雷廷武, Isaac Shainberg , 张俊生, 张季平. PAM特性对砂壤土入渗及土壤侵蚀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1,48(1):21-27

  12.董月群, 李淑芹,原翠萍,雷廷武. 黑麦草对黄土坡面降雨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4);67-73

  13.原翠萍, 雷廷武, 张满良, 范云涛, 胡小军, 徐峰.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治理对侵蚀产沙特征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11, 42(3): 36-43.

  14.赵辉, 郭索彦, 解明曙, 雷廷武*.不同尺度流域日径流分形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 159-164.

  15.毛丽丽, 雷廷武*. 用水平土柱估算土壤入渗性能和水分布的简化模型方法. 农业机械学报. 2011, 42(1): 49-53.

  16.史晓楠, 雷廷武*, 张勇. 电解质示踪测量坡面薄层水流流速的改进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65-70.

  17.高佩玲, 雷廷武*.小流域土壤侵蚀动态过程模拟模型.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10): 45-50.

  18.周玲微, 雷廷武, 武阳. 岔巴沟流域次暴雨产流无量纲模型. 农业工程学报, 2010(11), 26(11): 54-60.

  19.毛丽丽, 雷廷武*.用修正的Green-Ampt 模型确定土壤入渗性能的速算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11): 53-57.

  20.于 健, 雷廷武, I.Shainberg, 张俊生, 张季平. 不同PAM 施用方法对土壤入渗和侵蚀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7): 38-44.

  21.毛丽丽, 雷廷武, 赵军, Bralts F Vincent. 土壤入渗性能线源测量方法的近似算法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2(3): 70-74.

  22.史晓楠, 雷廷武, 张勇. 降雨条件下电解质示踪正态模型的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15( 4) : 124-129.

  23.赵辉, 郭索彦, 解明曙, 雷廷武. 湖南武水流域泥沙颗粒特性及分形规律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3): 45-49.

  24.高佩玲, 雷廷武. 小流域水文及土壤侵蚀过程模拟方法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6): 158-161.

  25.范云涛,雷廷武,蔡强国.湿润和累积降雨对土壤表面结皮发育的影响.土壤学报,2009,46(5):764-771.

  26.冯慧敏, 雷廷武, 张久文, 王电龙. 美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简介. 水土保持研究, 2009,16(3): 276-280.

  27.闫丽娟, 雷廷武.坡面径流输沙能力与土壤可蚀性参数对细沟侵蚀过程影响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 土壤学报,2009, 46(2):192-199.

  28.刘汗, 雷廷武, 赵军. 土壤初始含水率和降雨强度对黏黄土入渗性能的影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 7(2): 1-6.

  29.肖 武,李小昱,李培武,雷廷武,王 为,刘 洁,冯耀泽.基于近红外光谱土壤水分检测模型的适应性.农业工程学报,2009,25(3):33-36.

  30.李小昱, 肖武, 李培武, 雷廷武, 王为, 冯耀泽.基于近红外傅里叶特征提取方法的土壤含水率检测. 农业机械学报,2009, 40(2): 64-67.

  31.屈丽琴, 雷廷武, 赵 军, 余新晓, 高佩玲, 闫丽娟.室内小流域降雨产流过程试验. 农业 工程学报, 2008,24(12): 25-30.

  32.潘英华, 雷廷武, 高佩玲.基于物理化学调控方法的水分时空分布试验. 农业 工程学报, 2008,24(11): 13-18.

  33.潘英华, 雷廷武, 赵军.PAM与PG 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8,39(5): 990-995.

  34.原翠萍, 张心平, 雷廷武, 刘 汗, 李 鑫.砂石覆盖粒径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08, 24(7): 25-28.

  35.潘英华, 雷廷武, 谷晓岩. 坡地间隔覆盖配施土壤改良剂的实用性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2008, 22(3): 187-191.

  36.陈渠昌 ,雷廷武 ,唐泽军. 施用PAM 防治松散土风蚀的机理及其抵御风沙流能力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22(4): 1-6.

  37.范云涛, 雷廷武, 蔡强国.湿润速度对土壤表面强度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08, 24(5): 46-50.

  38.李鑫, 江培福, 武阳, 孙淑云, 雷廷武, 袁建平, 张孝.深松截流对干旱牧区柠条生长的影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 6 (2) :90-94.

  39.刘 鹏, 李小昱, 王 为, 雷廷武, 张 军.基于相关法的坡面径流流速测量系统. 农业工程学报,2008, 24 (3): 48-52.

  40.杨永辉, 赵世伟, 雷廷武, 刘 汗. 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下土壤入渗性能.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5):1040-1045.

学术荣誉

  主持项目"细沟土壤侵蚀物理过程模型研究"于2009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钱宁泥沙科学奖基金会"第九届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2008年获中国土壤学会第二届土壤学会奖,2004年评为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2002年评为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导师;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评为"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参加项目"局部灌溉土壤水运动规律与优化模式问题的研究"199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中国科教基金会青年科技 (茅以升)奖。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