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国家联盟(the Union of Central Asian Nations )不是统一告长煤的联盟国家,而是加强一体来自化合作,包括关税联盟,甚至货币联盟,目的是为了统一经济空间,以便商品、服务和人员可以在内部自由流动。
中亚国家联盟(Союзцентральноазиатскихгосударств)这个概念,最早由纳扎尔巴耶夫于2005年2月18日在议会发表《哈萨克斯坦正在加速发展经济、社会和政治现代化》国情咨文时提出。
他说:中亚近5来自00年来首次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地区。大国为自己在区域内的经济领导地位而争夺,因此,我们对待这一全360百科球地缘经济问题的立场是否正确,显得非常重要。当货后左木帝几案妈前我们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充当世界经济永久原料型的附庸、等待下一个弦确帝国的到来呢,还是走向中亚地区正规的一体化呢?我希望是后者。我们未来的一体化,是通向地区稳定、杀米够序调容进步和经济军事独立的道路。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地区才会得到世界的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安全保证,并有效地与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作斗争。最终说来,这样的联合也符合生活在这一地区老百姓的利益。我建议成立一个中亚国家联盟。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永久友好条约可板帝七地此祖住书端讲且作为这个联合体的坚实基础,我也不排除这个地区的其他斤国家。
成立"中亚国家联盟"的建议一经提出,便在哈萨克斯坦国内乃至整个中亚地区引复属上绍苦地又温肥望呼起广泛关注。
面对各方的疑惑,2005年2月23日(国情咨文发表一周后),哈萨克斯坦外长托卡耶夫对媒体解释说:中亚国家联盟不是统一的联盟国家,而是加强一体化合作,包括关税联盟,甚至货币行犯威联盟,目的是为了统一经济空间,以便商品、服务和人员可以在内部自由流动。
当前哈国与其他中亚国家的合作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其中包括1998年同岩加标己末局领须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签订的《永久友好、合作与互助条约》以及2003年同吉尔吉斯斯坦签订的《哈、吉联盟关系条约》,还有在中亚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签署的各类合作协议等。当前的任务就是要落实这些协术松排超农家大果论看议,深化区域合作。
如果中亚国家联盟的实质果真如哈国官员所讲,主要是经济一体化的话,那么它可以被视为中亚合作组织的见六刑复活。不过,中亚合作组织已经特击防员德日继保并入欧亚经济共同体,而且中亚地区当前还存在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机念笔场历毫素再田金庆制,为什么纳扎尔巴耶夫还要重提一个功能近似的合作机制呢?
胡依正又货弦击孩国原按照哈国的解释,其原因大致限地阶有以下三点:一是致力于解决中亚地区内部问题;二是有利于哈国发展,提高哈国地位;三是哈国当前愿意推动中亚合作。
首先,现有的其他合作机制均不能解决中亚地区内部面临的各种难题,中亚国家需要自己独立的合作机制。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均出现经济衰保站想张退。为了能在新的国际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作为内陆国的中亚国家只能选择联合自强,通过加速区域一体化,将有限的基础设施和商品综合利用,同时努力开发助自身潜能,才能克服经济危机。
中亚国家区域一体化总的来亲多不信架阻罪助置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亚地区内部各国间的镇史里县注联合。1994年1月,两国总统在塔什干签署了《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条约》。吉尔吉斯斯坦于当年4月30日宣布加入。1997年1月9日,哈、乌、吉三国总统在比什凯克签订三国永久友好与合作条约,规定三国将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任何双边和多边问题,并将在所有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上相互协调一致的政策。1998年3月26日塔吉克斯坦宣布加入中亚统一经济空间条约后,哈、乌、吉、塔四国将统一经济空间的合作机制升级更名为"中亚经济共同体"(简称ЦАЭС:Центрально-Азиатское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сообщество)。土库曼斯坦为保持其中立国地位,只同意作为观察员参加该共同体活动。2002年2月28日,中亚经济共同体又更名为"中亚合作组织"(ОЦАС或ЦАС:Организация"Центрально-Азиатское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将合作范围由经济扩大到政治、安全和人文等各领域,希望通过增加政治和安全合作弥补经济合作动力的不足。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后,加大了在中亚地区的投入,承诺对中亚国家提供经济援助。2004年10月,俄罗斯加入中亚合作组织。2005年10月6日,中亚合作组织成员国决定将该组织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ЕврАзЭС:Евразийское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сообщество)合并。同时,乌兹别克斯坦提出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的要求。2006年2月25日,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圣彼得堡元首非正式会议时通过决议,接纳乌兹别克斯坦为正式成员国。至此,中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走到俄罗斯主导的轨道上来。
二是在独联体框架内的一体化。1993年9月,独联体各国首脑草签了《经济联盟条约》(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союзСНГ),12月又决定成立"支付联盟"。1994年4月15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5次独联体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理事会上,各国首脑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拟通过取消关税,逐步向关税同盟过渡。由于种种原因,独联体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好,虚多实少,说得多做得少,令很多成员国失望。一些成员国另起炉灶,在独联体框架内建立若干次区域合作机制,最典型的就是欧亚经济共同体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1995年1月6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签署海关联盟(Таможенныйсоюз)协议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继于1996年1月、3月和1999年2月加入。2000年10月10日,五国总统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会晤,决定将"海关联盟"发展为"欧亚经济共同体",目的是在海关联盟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相当于关税联盟加货币联盟)。
三是同周边大国和国际组织建立的各种一体化机制。这些合作机制主要由周边大国或国际组织主导,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地缘政策色彩。如亚洲开发银行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土耳其主导的突厥语国家元首会议、欧盟与中亚国家的"伙伴合作计划"、日本与中亚五国的外长会晤机制、美国的"大中亚计划"和中俄共同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等。
在上述三个层次的合作过程中可知,中亚地区本来有自己的合作机制,但由于自身实力较弱,中亚国家便希望借助区域外部的力量推动本国与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发展,结果导致区域合作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有实力的大国或国际组织主导。而这些主导者对符合自己利益以及能够增强中亚国家与外界联系的项目比较感兴趣,却较少关注中亚地区内部的问题,比如欧亚经济共同体人文合作着重解决的是中亚国家同俄罗斯之间,而不是中亚成员国之间的劳动力自由流动问题。阻碍中亚国家合作的种种难题,如水资源分配、能源和粮食互济等,仍需中亚国家自己解决。
其次,中亚一体化合作有利于哈国发展,借助中亚国家的联合力量,可以提高哈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早在1997年,纳扎尔巴耶夫就提出2030年前发展战略,对哈国未来进行了战略规划。但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曾一度影响该战略实施。9·11事件后,哈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4年,纳扎尔巴耶夫提出将"建设有竞争力的国家";当年11月,又在新一届议会成立仪式上称哈国应进入世界最具竞争力国家前50强行列,并将此目标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加以明确。2007和2008年的国情咨文则对实现上述目标制定了具体措施。
作为一个内陆国,哈国若想实现上述目标,没有邻国和大国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整合中亚区域资源,才能扩大哈国市场规模,保证哈国对外交往通道的畅通,使经济继续稳步增长。同时,也只有带动其他邻国共同富裕,才能保证哈国的社会秩序稳定,否则将给哈国带来不尽的边界纠纷、三股势力、有组织犯罪和移民等难题。另外,如果哈国成为中亚国家利益代言人,它将得到俄罗斯和西方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使其更好地实施大国平衡战略,争取更多的利益,也更有利于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几年来,纳扎尔巴耶夫在国际舞台上也充分展示了他的外交谋略,与俄罗斯、欧美国家、日本、印度和中国等大国关系发展良好。2006年10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受邀赴美访问,临行前曾召集其他中亚国家领导人聚会,商讨需要与美国总统布什讨论的话题,俨然成为"中亚代言人"。
2007年1月,哈萨克斯坦前副外长博拉特·努尔加利耶夫出任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10月,曾担任过哈萨克斯坦驻俄罗斯大使和北哈萨克斯坦州州长的塔依尔·曼苏洛夫出任欧亚经济共同体秘书长。2010年,哈国还要成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这意味着,哈萨克斯坦可以利用这些国际机制,表达自己甚至所有中亚国家的需求和利益。
第三,哈萨克斯坦目前有能力且有意愿成为区域合作所需要的主导国。
中亚地区各合作机制的发展状况反映出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区域一体化发展主要取决于主导国的力量和意志。如果主导国有力量并且肯投入的话,一体化通常会发展得比较快。中亚地区内部一体化过去发展比较慢的原因,也主要是因为地区内部缺乏领军人物。二是如果中亚地区的一体化始终被外部国家主导的话,那么中亚国家自身的利益和影响就将很难体现和维护。换句话说,这样的结果为纳扎尔巴耶夫的"中亚国家联盟"设想提供了经验逻辑,即中亚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区域联合;而区域联合要求中亚内部团结起来,否则就会被外部力量牵制,无法反映自身的利益和需求;但经验证明,中亚内部的联合需要主导国大力推动才能真正实现,而这个主导国的角色,只能由富裕了的哈萨克斯坦来承担。
2001年9·11事件后,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中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在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中,哈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战略规划得以顺利实施。2003~2007年,哈国的GDP增长率分别为11.3%、13.3%、10.7%、11.6%和8.5%。2007年的GDP约合1,038.43亿美元,人均6,671美元。截至2007年年底,哈萨克斯坦的外汇储备余额为384.4亿美元。截至2007年9月30日,哈外债总额为939.24亿美元,其中政府担保的外债仅有29.4亿美元(占3.1%),其余909.8亿美元(占96.9%)外债均为商业银行和企业债务。另外,哈萨克斯坦是产粮大国(2007年达到2,010万吨),每年都大约出口900~1,000万吨粮食,可以为其他中亚国家提供大量粮食、蔬菜和畜产品,确保这些国家的基本民生和社会稳定。这些数字说明,哈萨克斯坦已经具备对外投资和援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