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费县风景名胜, 1979年,费县人民政府把"玉泉观"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天蒙旅游区莲花山南部有一山坡,以石击之,则发出"咚咚"的鼓声,即使在一里路外的马路上,仍清晰可闻。这就是"天鼓"。天鼓东南20米处,有一巨石悬空,呈东北西南方向,长6.来自5米,宽5米,石重约百吨,人以一指顶底诗她宽继秋些师其南端可上下摇动,故名"指动
关于它们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据说这里的山崖,原来是敲不响的。楚汉时期,楚霸王项态武羽不认生母--三龙女360百科,龙王震怒,遂派青龙来惩罚他,青龙施法,水漫蒙山。眼看霸王就要葬央水中,三龙女怜子情切,便跪于此处向龙王叩头求情,龙王不准,但是三龙女叩头之声传至天庭,感动了玉帝,玉帝遂掷下龙案上的玉如意,镇住浪峰,救了霸王。水之后玉如意就化为了指动石。而三龙女叩头之处便化为了今日的"天鼓"。
玉泉观位于费县城北17.5公里,上冶东岭西侧,紫荆河东岸,依岭傍水,清幽雅然。清流自地下石隙中涌出,如沸水翻滚,喷雪溅玉;汽泡由水底吐露,晶似珍珠,久旱不涸。此泉历史悠久,到明代才定名"玉泉",为全县29处名泉之冠;也列沂蒙山区八大名胜之一。过去不少文人骚客,在此题字赋诗,属文记胜。
据《费邑古迹考》记载:粮新念卷迅"观外古柏两行,大合数抱。南讲按死决硫地无初扩解即玉泉,深丈许,流如碧玉,淙淙有声。"
又据《费县志》记载:"泉自石罅涌出,深七、八尺许,清澈见底,荇藻交横,流如碧玉,西入紫荆河。泉上有明大学士于慎行题'枕流'二字。石碑北即'枕流'亭"。
据地质学者考察,此泉成因是由于北部蒙山地下脸省抓怎握故有岩石溶洞,储有丰富的地下水,水顺势南流,被地下岩石阻挡,在强压下沿石隙喷薄而出,形成涌泉。
玉泉水质甘甜,煮绿豆做饭,汤纯味美,水沸即烂,省时节柴,脍菜特山创越何鲜。经化验亦是酿造啤酒的良好水源。泉水冬暖夏凉,严冬高于10度,盛夏不超过17度,近乎恒温。故三九隆冬,热气蒸腾,洗衣淘菜,不觉手冷;中伏炎夏,水寒气爽,手脚浸入,顿觉清凉。过往行人皆以观泉洗涤为快,品尝泉水为乐。
玉泉周围原有石栏环绕,凭栏俯视,游鱼戏水。水上石桥玲珑,泉边翠柳合染围,绿绿垂地。池南有一弯曲古松,斜压泉顶,笼罩水面,巧构佳景,明丽秀雅,充粮的接夜载质三何满画意诗情。泉南有观音殿,坐南朝北;泉东有龙王殿,坐东向西;泉北有枕流亭,坐北向南,在泉水流来之处,如枕泉上,故而得名。两殿一亭,环绕泉边,成"品"字形,分布匀称。殿内塑像画壁,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枕流亭始为明朝礼部主事周京所建,后为清朝费县上冶东岭村明经(即贡生)任毓秀重修。亭呈四角,木椽飞檐,顶把形敌范非受了为一圆木柱,木椽四展。四壁内衬土坯,外砌青砖,虽里生外熟,却大方美要底承时交黑观。事内北壁镶有宣药觉章叫音夫练统后晶石碑3块,中为清朝高密举人翟云升(字文泉)书写的"枕流亭"3个大字,笔工苍劲,传说每字花银30两;东为清道光十一年,高密人王火延 书写的《重修枕流亭》和《题玉泉观》五言诗两首,笔如龙飞凤舞,飘洒自然;西为清贡生任毓秀书写的七言古风《浚玉泉并重修枕流亭歌》。者例对晚亭前立石碑一块,正面阿件采法石刻为明朝东阿于文定公(于慎行)书写的"枕流"两个大字。石碑一侧刻有"饮之寿长",背面刻有当地清政府所发保护玉泉之文。
洋左轴族去 玉泉北百步,需限查细质乡按它府建有玉泉书院。院前东西百米石墙之上排列着3座大门,坐北面南。中门之上悬有石刻"玉泉书院"4字。院内顺坡依次建有学堂、玉皇殿、文昌阁、魁星楼及三宫殿(天官、地官、水官,即尧舜禹)、五子殿(《三字经》著有:"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即荀卿、杨朱、王通、老子和庄周)等庙宇。楼阁殿堂川给厚,依岭向阳,层次多彩,绚丽堂皇。
在枕流亭与玉泉书院之间的空地上,碑碣林立,树木葱笼,有古柏两行,计22株。粗有过抱,参天蔽日,掩荫含翠,郁郁苍苍。乃明清游览之胜地,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在此流连题咏笔得界放苏货王认紧石抓。据清《县志》记载:明朝周京著有《玉泉枕流亭记》和《题玉泉》五言律诗两首,清侵给钢我日区朝兰山人孟润堂有《游玉泉记》等等。
玉泉书院前东侧数十米处,原筑有戏台,农历正月十六为玉泉观庙会。逢会之日,数十里内,男女皆至,少长云集,赶会游景,赏文观戏。据传这天用玉泉水洗脸,可全年不生眼疾,用其煮水饺分外好吃。因而提壶挑罐取玉泉水者,不计其数,人流如织,泉边若市。
解放后,人民政府曾于1954年进行过一次调查,插标立证,并建立了保护玉泉的群众组织。
为了开发利用玉泉长流水源,1956年,当地群众从玉泉向东南修起水渠,引玉泉水灌溉农田,为民造福。费县水产部门利用玉泉水冬不结冰,近于恒温的天然条件,引进"罗非鱼"进行繁殖和饲养,获得成功。
1979年,费县人民政府把"玉泉观"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石屋位于蒙山天蒙景区海楼东南麓,分上白石屋、下白石屋两个自然村。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经常活动、驻扎的地方。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印刷所都曾长期驻扎在这里,至今遗址犹存。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时抗大一分校由蒙阴县的垛庄一带迁驻费北,该校的文工团就住在下白石屋村。为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打击当地的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他们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由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谱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作词。后来经过不断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传唱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
1999年,费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以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词曲及作者,以启后人,永志不忘。并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名,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了"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
大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其前身为国有大青山林场,于1959年建场,总场座落在薛庄镇大良村。2001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达96%以上,有木本植物62科138属294种;草本植物50余种;中草药719种;苔藓植物110余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7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黄檀天然次生林。保护区有陆生野生动物142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3种,山东省重点保护动物119种。
天景湖又名许家崖水库,建于1959年9月,是山东省第四大水库,可谓"截断温凉河,高峡出平湖。青山环碧水,天堑成通途。" 大坝长1209米,高32.2米, 是灌溉和人畜用水的重要源泉,"一库锁住千山水,万顷旱地变良田",下游可灌溉耕地20万亩,有近30万人受益
八卦连环洞位于费县玉环山西侧,上至玉皇顶,下至玉环庄,南连仙水洞,北接南天门,方圆约千亩。
在费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上冶镇南,浚河西岸,有一座古城遗址,便是费阝国故城。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正月二十七日,高宗弘历南巡,途经费县,曾题诗一首,名曰《费阝城览古》:
季氏初颁邑,南遗乃筑城。
庶几仆文出,不改井恒成。
无度卑公室,有权擅上卿。
名言思史墨,宜慎器和名
丛柏庵重建于明朝嘉靖39年,以侧柏密集而得名,是临沂市唯一的一处尼姑庵。 庵门牌匾上的题字出自全国四大名僧之一、山东佛教协会会长沙门能阐手笔。 庵内有千年银杏、响水泉、连理柏与古藤、碑廊、三圣殿等景点。银杏树是隋唐时期的,距今1300多年了,树高45米,周长8米,需要5个成年人搂抱过来,更奇的是这棵树上有一株古藤,叫"古树生藤"。
树下有一处山泉叫"响水泉",因泉水叮咚作响而得名,水质清冽,冬暖夏凉。 "连理柏",顾名思义,连理就是夫妻的意思,原名姐妹柏或夫妻柏,后有文人雅士改名为连理柏。此树已有1600多年,最大特点是树又长出一根藤,人称"爱情藤",此藤长57.9米,有"连理柏下情长在,爱情藤上不老情"之说。"三圣殿"是丛柏庵的主殿,殿门上的牌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手书柏庵东侧的山洞,称作"仙人洞",是玉环山最大最深的溶洞,有上、下两个洞口,下洞口一侧的"仙人洞"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