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波,1章964年1月出生于辽宁来自省丹东市。现弦气买帝款工作居住沈阳。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中途停笔数年,200求批8年以后有大量诗歌、散文360百科作品问世。诗文常见各种报刊并被收入多种版本。获首届杨大群三农文学奖、第二十二届鲁藜诗歌奖。出版诗集《熏风点灯》(辽宁人民出版社)、《翅膀上的雪》(沈阳出版社)。
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使我们坐在家中,就能超越时空和地域,识别更多的物象,认识更多的人,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便来自知天下事",这是当今人类的福份。也就是在网络上,我认识了万一波先生。说是认识,其实从未谋面,倒是他的诗歌让我们有了"神交"。其实,我之所以关注他,不仅仅在于他创作的活跃,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是同门兄弟--同为野人(洪永泰)老师的弟子的缘故。于360百科一室聆听教诲,在一处研讨文章,交谊日久,所以关系就更亲近一步。
作为一个政府机关公务人员来说,出差是经常的。马不停蹄的考察学欢买至习活动,使这位仁兄经常显得忙忙叨叨。通过博客里的留言和交谈得知,他组诗施迅哥并素新去过国内很多地方,四川的地震灾区、内蒙古大草原、荒漠戈壁、江南水乡都闪现过他的唱部李在零宣王委杂记身影。每到一处,都留下了赞美的诗行。给我的印象:他是一个用心而且勤奋的人,一个关注人性和物性的人,一个心怀大视野的人。他经常怀揣一颗悲悯的心肠,在中国大地上匆匆行走着、思考着、感受着、书写着。
读他的诗,扑面而来的是诗人的悲悯情怀,这种蕴藉于诗歌中的悲悯,给予万物的生存平等和同情,形成了留七年轮西知他诗歌的耀眼特质。《假如,藏羚羊跪倒在你面前》这组诗,藏北高原上几近灭绝的藏羚羊给了诗人灵感,也引起了诗人深深的思考。"藏羚羊穿越一枚戒指/远渡听列军重洋,去满足英国贵妇/深渊似的、无止境的、没落/时尚。"(《沙图什》)世界的危机,源于人类无法满足的欲望和对异类的无止境的猎杀。而《传说》中那个撅断枪的猎手,似乎给了我们一线希望,但那毕竟是传说,自觉的悲悯能唤醒人类的良知吗?还得拭目以待。这道烟副条练朝是一组有关藏羚羊的童话,《通道》的出现,似乎让我们悬着的心市落到了地上。藏羚羊有了迁徙的通道,这是人类的进步,悲悯的回归。
我们生活的时代,人一方面形成了自身感情的物化、钝化,另一方面是对生话绿控个该攻溶世支本须物链条上的异类生存移序守处注类权利的漠视和无节制杀戮。欲望的膨胀,良心的缺型月所甲及歌有输交名斗失,人失去了对自类试卷纸绍值思类致树然万物的尊重和平等意识,肆意破坏环境,恣意地杀戮动物,一句话,人对世界没了神圣感,对万受四剂作物没了悲悯心!这种无情冷硬心理,在自然对立消亡以前,可能不会全部用于人自身;当自然对立消除殆尽,可能会完全用于人自身,那时人将处在何种状况,不敢设想。再加数字化、机器化祖谈护殖免快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人离向善的本性会渐远?金钱、利益、权力追逐的结果,必然是物化后冷硬的技术统治,人会和万物一样变得脆弱而不堪一击。悲悯,是对诗人自身的考验,也是对社会良知的到首解轴期待。海德格尔曾担忧大型计算机的出现会导致人类思维趋向单混了施福六一括林阳一和规整,个体思想会逐渐消亡。假如有一天地球另达少味念粉上只有人类和人类制造的机器那两七均吃尼础可满掉相对峙,那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用一颗悲悯心看待万物,是一个优秀诗人必备的。
万一波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乡村情结。他身处大都市,心怀乡野,这大概是这个年龄诗核白些诉派留判人的共同特质吧。乡村养育了我们的童年,保存着我们对世界最初的记忆和幻想,是人性的孕育场,也是我们在物化时代寻求诗意栖居的回归地。这部分诗,表达了诗人最为细腻的思想情感和纯粹的人性拓展。这里有亲人、有纯净的爱恋和亲情延续,无论走多远都是他灵魂的指向和牵挂。"我很喜欢去乡下的哥哥家吃饭/看那条黑狗见我撒欢,蹬鼻子上脸/看侄子的孩子挖着鼻孔,瞅我笑的眼神/看嫂子带着小跑掏鸡蛋、割韭菜/忙碌的身影,这些都让我感觉到/我是受欢迎的。我还喜欢帮厨烧火/听玉米秸秆在灶里爆响,看火舌/轻舔锅底的样子,我总觉得/乡下的红火才是真正的火,即使有烟/也能呛出生活的真实,红彤彤照亮心底/城里的蓝火只是加热的工具,虽然干净/但缺少那种舒畅、热烈的氛围和/生生不息的滋味。我更喜欢在锅底/的余烬里煨一个地瓜或者土豆/等我返回时,我可以把它捂在怀中/带回我狭小的公寓,慢慢地延续这份亲情温馨"(《 乡下的火,城里的火》)这种简单明了的对比式的表达,寄托了作者的深情留恋,和那些故弄玄虚,没有任何生活实感的东西形成了鲜明对比。再看他的《窗花》:"从不服输的女人们/在热炕上孵出一种情感/于是就有煽动着红翅的蝶儿/热辣辣爬上雪覆的窗棂/落进汉子们的酒盅/整个冰天雪地的北方/就被这片红/鼓荡得热火朝天了"这就是北方生活和浸透了北方生活感情的窗花,作者以小见大,表达了诗人最纯粹的北方情结,见证了时代风俗画和生活情趣。这样的诗歌还有《打碗花》、《马兰花(组诗)》等。隐匿在乡村背景下的是他的亲人,在诗歌里,他们都一一走到我们面前,感受他童年的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完成了作者成长的感情历程。而最重要的是,就是在这怀想式的抒情中,我们也不难体会作者的悲悯情怀。他关注被圈为开发区的水田,关注药残;近乎以一个稻草人的视觉,悲悯地感知那个柳林村的物非人非、世事变迁;他用爱包裹一个情愫,在公寓里丝丝拆开,乡间车、路、树、井和所有的人物,都呈现在一幅挂在心底的老照片中。
当今我国的诗歌现实,实际上已经具有很多诗学本身的新的特性。比如我们在研读很多诗人作品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悲悯"成了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情感基调。对于世界、自我、社会以至于我们的祖先与亲人的深厚广阔的悲悯情怀,是诗人的不容忽视的精神特征。野人先生就是把一腔悲悯,满腹柔情,通过简短而犀利的文字,生动而富于生命的意象一点点打开,一层层展现的。这样的诗歌已经超越了传统诗歌比如"悯农"之类的社会情感而成了对世界的本体性姿态,是我们的诗歌精神走向进一步的博大、深厚与高迈的精神前提。读野人先生的诗歌,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诗歌现实,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地把握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我认为,在野人先生的弟子和学生中,万一波是得到了野人先生真传的,虽然在境界上不能同日而语,但都很好地呈现了诗歌悲悯万物的精神实质。
在他的诗中,还体现一种学者的风范,这是很多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素质。无论对考古发现,历史典故运用,哲理的阐释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他能很好地做到了把历史和现实、想象和生活、艺术的抽象和具象的有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意蕴和语言的张力。请看《河南》:"夏商废墟里的一粒麦种,/被一条大河灌溉几千年。/从郑州到驻马店/再到洛阳、开封/在原腹地奔驶,/如行走在一个打麦场。//我路过的时候,/麦子已经归仓。/金子似的麦粒,/在二里头和三星堆祭器中发酵,/滴流成老庄隽永佳酿。//周天子的六骑马车绝尘而过,/车轮沾满麦芒。/厚实的香气碾过大唐,/顺东京汴梁茶馆酒肆的幌子,/一直飘进元明清的内帐。//麦香馥郁高过云台,/竹林七贤中走出稽康;/麦香袅袅掠过嵩山,/少林、嵩阳武驰文张。//在龙门的石窟中沉淀,/成度世的佛法;/在牡丹的花瓣上凝聚,/成国色天香。//夏商废墟里的一粒麦种,/被一条大河灌溉几千年。/在河南手捧麦粒,/也就捧起了中原,/捧起一个民族的福祉。/我路过的时候,/麦子已经归仓。"
这样的诗歌还有《水墨同里》等等,给我们想象美感的同时,我们好像经历了一次历史的洗礼,从麦子里看见了一个农业文明古国的成长历史,作为中原腹地的河南它在缔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诗歌想象纵横铺陈,开合自如,达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作者简介:漆明,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丹东和沈阳这两座城市辗转生活了二十多年。他的身体和别的城市人一样,已经渐渐适应了城市的气候和节奏,习惯了城里的高楼大厦和中央空调。但他的心却始终游荡在记忆中那个位于辽东丘陵腹地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小村庄。
那是他的出生地,他的老家,他的根。
他的灵魂夜夜都走在一条"返乡"的路上,但"乡"在哪儿呢?"……耳畔上再也寻不到知了摇曳多姿的长音儿和树荫下的蛙鸣/田野里找不见披着蓑衣的水鸟/我的村庄消失了,那泡子里菱角的浮叶/和整天做着细碎梦的白花/也无踪无影……"(《逝去的庄园》)。他记忆中的那个村庄曾是一个"月光漂白的村落",有着能"呵出雾气的井口"和"擅说夜话的玉米",有着在"槽头上打着响鼻的叫驴" 和"在秸秆里咀嚼一些甜蜜生活片断的马匹" ……
然而今天,这些他曾经熟悉的场景已经都不复存在了。全球城市化的的步伐像一条穷追不舍的恶狗,追得乡村狼狈不堪,诗意全无。那个曾经的村庄,除了是他的出生地这一条无可更改之外,其他的好像都已经面目全非。这种变化既让他痛苦又让他迷惘。他的乡村出身和既往的乡村经验,使他对城市纯物质化的文明生活几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排斥和不适感。他就像一根深深扎进城市肌肉里的刺,与这具现代化的肌体格格不入。他甚至觉得就是在城市再呆上20年,自己仍然是鸭绿江冲积平原上走出的一个农民。这种"异乡人"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他急于找到他的"家"。然而这个"家"已经不再是出生之地的几间老屋或几亩稻田,他寻找的是一处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港湾和灵魂的栖居之所。
他的心越想回去,他的灵魂反而漂得越远。他就在这两极之间徘徊、挣扎,就像一个种庄稼的行家里手突然被没收了所有可以耕种的土地一般,其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困惑之余,他以一个老农的本色,在自己内心的土壤里播下一颗颗情感的种子,并浇灌以灵感的泉水,施以真诚和热爱之肥,最后长出了一行行绿色的诗歌庄稼。
他就是诗人万一波。
和许多优秀的诗人一样,万一波的抒情主体主要有三个。一是写对家园的眷恋和回望;二是写对远方的渴望和寻找中的迷茫;三是对世俗生活的实录和反思。其中像《丘陵地带》《星夜》《打碗花》《柳林村》《逝去的庄园/》《村夜》《麦子》《一条寂静的路》等诗作艺术水准较高,是这一批诗歌中的精品。他或用白描的手法再现一个真实的劳动场景:"一辆运柴的拖拉机转过山弯/山野归寂。有三、两佝偻身子的老人/在捡拾遗茧,影子忽高忽低/模糊不定,这让我的心略生悲凉" (《空山》)。或用一个意象概括农民的宿命:"……有丘陵的地方就有柞树/有柞树的地方就有蚕/有蚕的地方就会吐出一条灵魂的/丝绸之路。这地方的人一生就像一只蚕/那样简单。像蚕一样食生活的叶/吐日子的丝,作命运的茧,然后自缚/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丘陵地带》)。或以物喻人寄托了对山里女人的理解和爱。"山窝人家,随处可见/韭菜似的叶子丛生墙角/野坡、地头。一滴雨水过后/开出蓝盈盈的花朵,细碎/倔强,点亮山村寂寥的日子……用马兰花的爱,默默地/点亮山村苦寂的晨昏"(《马兰花》)。在这些诗篇中,他的语言是轻盈而意味深长的,并透着对那片土地的无限热爱和悲悯之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下面这首《柳林村》:
你别指望在这个叫柳林的村子
找到一棵柳树。四月飞花季节
从村头到村尾,你也看不见一朵
柳絮。可老辈人讲:以前村东
有一条河,河水流过的地方插柳成荫
一个村子就娇生惯养地环抱在这
郁郁葱葱的柳林中。柳林的消亡
始于那个把锅铸成铁的年代
一个平原的村庄怎么也找不到
那么多的燃料,于是,就砍倒了
整个的柳林,投入到热火朝天的
高炉中。因此,柳林村的名字一直
保留在那个年代发黄的老报纸上
朴素、冷静的叙述笔调,娓娓道来的口吻,沉淀和反思了一个时代,起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深刻效果。
万一波从一出生就被打上乡村的印记,参加工作后又常年在农口机关工作,可以说一直与农村和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意思的是,他在丹东市工作期间,还在郊区租了一块地专门用来种菜,并且一种就是数年。周末和节假日他几乎都泡在那片地里。翻土、整地、撒种、施肥、浇水,俨然一个老把式。他经常把城里的朋友带过去品尝他新鲜的蔬菜。顶花带刺的黄瓜,第一刀的韭菜,新摘的辣椒、豆角,绿油油的小白菜……常让大家赞不绝口。菜丰收了他还亲自开车拉回城里分送给朋友。汗水加汽油和路费,比买菜吃还要贵。但这正是他的可爱之处。他以这种方式让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种的不是菜,而是情怀。他甚至就是一行诗也不写,我依然认为他是个真正的诗人。因为他真正拥有一颗浪漫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