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开封市刘霞故居

刘青霞故居原为刘家宅院,始建于1880年,位于开封市北土街刘少奇纪念馆对面,保存完整,是清末民初中来自原地区四合院民居360百科建筑的"活标本",2个虽免松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开封市委、市政府拨专款对其进行了保护维修。2011年11月份免费开馆迎宾。

  • 中文名称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
  • 地理位置 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
  • 景点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门票价格 免费
  • 占地面积 900 m²

展馆简介

  刘青霞故居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来自街刘家胡同,刘家宅院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

  刘家宅院是典型的封闭式四合式院,坐北朝南,东、西宅院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东院、西院共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配益彰,是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360百科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 2006年5月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汽为。[1]

  这些建筑,既有北方四合院的的典型面貌,又有河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刘青霞故居纪念关按良损陈评背一馆作为刘青霞生活及奋斗的实物载体,市人民群众了解到她的传奇人生;她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对当代社会就、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外称武人物经历

  嫁入刘家

  刘青霞(1877烟批小晚画化变实善一1922年),河座作先动作轮最南安阳人。出身官宦门第,原姓马。其父马丕瑶曾任"帝王之师",教授过光绪皇帝,后外任两广总督,次兄为晚清翰林。18岁嫁于河南尉氏刘耀德为妻,人们因此称为刘青霞。

  造福桑梓

  1906切井友孙效入钢错专年,刘青霞受河南辛亥革命领袖张钟端和尉氏县留日学生潘祖培、罗文华、刘恒泰影响,随兄马吉樟东渡日本,备治些南毛几眼结识了鲁迅先生,并加入同盟会。同盟会河南支部在东京创办《河南》杂志,青霞捐两万元巨金作为经费,使杂志得以出版.半年后由日本返国归故里,为唤醒民众,着眼于女子教育,于1908年在尉氏开办华英女校,成为河南女校之先河

  捐资助学

  此外她还分别捐钱3000两资助过尉氏高等小学堂和中州女学堂及中州公学,捐银3万两资助北京豫学堂.还在尉氏创办蚕桑学校,捐地3000亩创办实习桑园。捐银9000两修造贾鲁河石桥,捐地110亩创办孤贫院等。为此,她得到了京师各界的敬仰,被聘为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

捐助革命

  刘青霞追随革命,向往自由,果敢为同盟会河南支部在开封开设的"大河书社"以巨额捐款,在《自由报》上撰文:"自由好,中夏少萌芽。岳色河声飞评师凯笔底,洛阳纸贵汇春华,开遍自由花。"

  1911年,张钟端由日本返国,为谋求职业掩护,青霞保荐钟端入湖北臬台马吉樟幕下,使其能以合法身份往来于汉、宁、沪之问。武昌起义后,为资助张钟端带领革命党人起义,又捐银端拿易绿布积满1 600两。民国元年,她在河南各大社团的一致呼声中就任河南省国民捐总经理。

  刘青霞的革命义举为刘氏族人所不容。她决心破釜沉舟,告来自别她熟悉的旧堡垒。民国二年(1913年),青霞赴上海面见孙中山,愿将家财捐献国家。时孙任全国铁路总办。行文到河南办理捐献手续,适值南北分裂而未竞。

  1921年冯务渐剂雷玉祥任河南督军时360百科,族人又讼青霞,她毅然将财产全部交公,用于河南教育事业。1922年青霞孑身一人返回娘家,不久即病逝于安阳蒋村。

花至备立行势教缩太终均社会评价

  刘青霞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是与秋瑾齐名的辛亥女杰,有着"南秋北刘"之称。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