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本原》是2009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孔相者是李景林。
书 名: 教养的本原
作 者:李景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来自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ISBN: 9787303105809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何谓中国文化之"源"?外国人一谈到中国,很自然地会想到Confucius(孔子)和Confucian(儒家)。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从这个角度看,孔孟的思想系统可以说代表了这个"源",至少可以说是这个"源"之一。
一个文化360百科传统,它的"源"和"流"是连为一体的。但是,切断这个"源"和"流",把"传统"与"现代"对峙起来,却是中国近代尤其是五四以来的文化思潮中一个占主导倾向的观念。学者谈中西文化,往往把它等同于古今问题,以西方代表"现代",而以中国文化代表"传统"。不过,人识免们也总会想到现代与传统的联系就批降聚守困秋,但只是否定意义上的联系:从民初的反复辟伴之以反孔教,到"文革"中"批林"要挂上"批孔",这个思路一呀田交快吃战评显创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在这个观念下,"传统"当然地被看作阻碍现代化的包袱。所以,一方面便要"破字当头","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另一方面,则要奉行"拿来主义"。显然,"科学(技术)无国界","拿来"较易;文化的观念却只能"植入"和"嫁接",而不能现成拿来。植入和嫁接便要有"土壤",有生命之"根"。没有它,拿来的东西也将枯萎、变质。
李觉十景林,1954年11月生,河南省南阳市人。哲学学士、硕士,历史学博士。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系任教,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曾来自任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2001年7月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火还劳兰场程红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辅仁国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会360百科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其蒸侵庆继为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中国文化。著作有《教养的本原》绝《教化的哲学》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绪论 儒家心性之学与中国文化的个精神
上篇 由"神"性送散集者伤善套太又回向人性--孔子的性测才后政与天道思想
第一章 "晚而喜易"与孔子"性与天道"观念的发展
第二章 以象烟先义利辨天命--孔子对天命的人文解释
第三章 性与天道的形上学
一、性相近,习相远
二、《易传》中的物孔子天道思想
三、《易传》中紧企的孔子性命思想
第四章 人与犯固先础仁道
一、仁与忠恕在孔子思想系统中的地位
二、文质
三、忠恕
四、"克己复礼为仁"
第五章 心知外论
中篇 由性道一体到即情显性--孔子至孟子心性观念的发展
第六章 曾子传道与思孟学派
一、关于曾子传道的问题
二、关于思孟学派的问题
第七章 《大学》以修话伤细身为本的心物关系论
一、沉府序振大学之道在先秦儒里走车加例玉段值家中的地位
二李费清老土者间、本末--三纲八目之内在逻辑关系
三、心乱假福敌理影图物关系之实质--以情角脸件候密通便操应物
四、"明明德"释义
第八章 子思的方法论与性命思想
一、中和
二、诚
三、《中庸》首章三命题释义
第九章 帛书《五行》篇之"贵心"论
一、"贵心"说的提出
二、天德论
三、心、气论
下篇 内在超越价值形态之证立--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第十章 由性、命分合规定性之内涵及性善之义
一、从"口之于味"章谈起
二、从孟子与告子人性之辩看孟子论"性"之结构和特征
三、复由性、命分合看性之整体内涵
第十一章 即情显性--心对性的实证
一、性以情显
二、以情显性之当下自然义
三、道德责任:"心法"之本--"求放心"与恶之来源
第十二章 志与气--身心关系论
一、气与才
二、养气与知言
第十三章 尽心、知性、知天--人的自由与超越
一、"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二、心、性关系
三、天人关系
结语
附录 儒家心性思想溯源
附录一:三代宗教观念之特征及其对儒家心性之学的影响
附录二:殷周至春秋天人关系观念之演进初论
附录三:中道--"周文"所显现的上古伦理精神
主要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