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云,男,江苏人1905年出生来自。曾任农复会主委身份,又兼石门水库建设筹备委员会主委。
徐复权活器赵云江苏XuFuyun1905男法科1932.10.161935.06.14
回顾来自蒋梦麟在1958年,夫人因病去世后,就非常落寞,尤其他当时检以农复会主委身份,又兼石门水库建设筹备委员会主委,一个星期有两三天在石门工作,并住在那里。在空山织计样电且车效道每字静夜,深松青溪,幽静皓月的情境之下,他难耐寂寞。而据记者姚凤盘在1961年7月20日《联合报》的报导中说:
这件亲事真360百科正的红娘,是一位40多曲全妈市岁的太太,她是蒋氏亡妻陶曾谷女士的表亲,陶女士缠绵床榻时,她常常去照应病人。曾经对她说:"孟邻的身体很好,而且太重情感了。我死了以后,他一定会受不住的;而且,我不忍心述能督批着力他受长期的寂寞。所以,我希望你能够帮他找一个合适的对象,该比结弱车技千达力成差陪伴他……"那位太太回忆说:"当时陶女士的眼中含着泪水,她并且凝视着我,一再地友说这件事你要暗中替他进行!我现在就谢谢你!"由于陶女士临终前的嘱咐,使蒋博士的续弦层似妈似称问题,变成了那位太太无时或忘的"责任"!
据报道预硫否般损较等消培顶这位女士在陶女士逝世一年以后,就开始为蒋梦麟提亲说媒,但都没有使蒋氏动心。直到1960年在圆山饭店的一次宴会中,透过媒人介绍,他认识了徐贤乐,情形就不一样了。
徐贤乐(1908-2006),是江苏无锡人,系出名门。曾祖球烈乱笔酒值福父徐寿(1818-1884)是晚清著名的科学家,造船工程师,化学教育家。祖父徐建雨预刘还胶决寅(1845-1901)18岁时,就协助父亲研制蒸汽机和火轮船。后来又研发制成无烟火药,在大量合药时发生爆炸,不幸遇难。父亲徐家保(1867-1922),在张之洞督两湖时期,受聘为湖北两湖书院,经心书院的总教习、教习,江汉书院提调(兼课天文、地理、兵法、算学);1883年至85年间,曾任上海格致书院董事。民国谈解红湖来初年任广东石井机器局重话盟头电使体曲诉价总办,北洋政府陆军部技太好剂内类巴步殖士。
徐贤乐为徐家保殖从之四女(案:徐家保有五子四女-美-徐健、徐倬云、徐鄂云、徐复云、徐佩云、徐贤来、徐银仙、徐政、徐贤乐),上海光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兄弟姐妹也都受过高等教育,有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徐倬云,有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的徐鄂云,更有法国国际法博士的徐复云。徐贤乐因为是徐家幺女,在家中备受宠爱,人又长得非常漂亮,据她晚年的忘年之交钟幼筠的回忆中说:"记得有一次我陪她去公保看病,那里的护士小姐们都认识她,并逗她开心说:'奶奶,当年您一定是一位美女。'这时她会露出得意的笑容,客气地回答:'哪里,哪里。'但私底下她感叹地告诉我,确实当年读大学时候同学都叫她校花,大学毕业到外岁教句效视后术进输种交部上班,变成部花,来到做医观边粉节微可台湾在中央信托局上班成了局花,现在人老了,什么都不是了。"也因为如此,她从大学毕业后追求者相当多,据她的堂妹徐芳表示,其中有位上海青年名叫沈道明的,和她交往了颇长的一段时间。沈为经商者,颇有积蓄,两人并没有因此结婚,或许是与徐贤乐对金钱看得太重有关。后来在上海得识了杨杰将军,时间应该是在1937年间,杨杰尚未担任驻苏联大使前。
杨杰(1889-1949)字耿光,云南大理人。官至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等军事论著。但后来因与蒋介石不和,蒋、杨之间已貌合神离。1938年,杨杰被派担任驻苏大使,但这次的任命,并非出于重用,而是蒋介石杯酒释兵权的计谋。到了1940年初,杨杰就被免职了。回国后蒋介石给了他一个军事委员会闲差,为此他留在重庆。也就在这段期间,他在闲暇之余,想起之前在上海认识的徐贤乐,他要徐贤乐由上海至香港再转到重庆,两人不久就在重庆结婚了。但在婚后7个月,两人就因银钱问题而离婚收场。后来杨杰因公然反蒋,于1949年被蒋介石派员暗杀于香港。抗战期间,徐贤乐曾在重庆外交部和复兴公司做过事。来台后,她到中央信托局任专员,一直做到退休为止。
徐贤乐早年风华绝代,明艳照人。她认识蒋梦麟时,虽已年过半百,但风韵犹存。据前引《联合报》的报导说,蒋梦麟对于徐贤乐可以说是一见钟情,而在一开始时,徐贤乐觉得蒋梦麟年纪太大而且恐怕性格不合;但蒋梦麟托由媒人向她致意,表达自己意思:他觉得徐女士的家庭身世很好,而且品貌双全,一切太理想了。蒋博士在写给徐女士的第一封情书里面就有:"在我见过的一些女士中,你是最使我心动的人……"认识三四个月之后,蒋梦麟对徐贤乐已难舍难分了。有次为了一点事闹了个小别扭,两人数日不见,蒋梦麟就寝食难安,他于是用一张横幅一尺的日本绘画金边绉纹水色纸,以中小楷写了一首艳词相赠。词曰: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五代顾夐词,调寄诉衷情。辛丑春书于石门,蒋梦麟。(纸的后面还有一行字:"敬献给梦中的你")
蒋梦麟与徐贤乐的感情与日俱增,我们从1961年五六月间,蒋梦麟留给徐贤乐的便条,便可得知一二。5月23日:"昨晨匆匆自谷关赶回参加晚上之宴会。今晨于农复会开会后,即将赴石门欢迎秘总统参观水库。晚将参与陈副总统宴。明晚秘总统公宴。后日(周四,5月25日)下午于参加佐登(约旦)国庆酒会后,当即趋府奉谒。(约8时左右)并共外出晚餐如何?贤乐吾爱。"6月1日:"昨午后6时奉访,未晤为怅。今晚如有暇,外出共餐如何?或至舍间便餐亦可。数日未见,颇为念念贤乐当于今晚6时半再来。"6月16日:"刻赴石门,星期日回来再见,此致贤乐"。(蒋梦麟致徐贤乐便条三件,得自徐贤乐之遗物)两情不可谓不绸缪,因此不久就互相论及婚嫁。
这事在他们亲友中有"赞成"与"反对"两派;而在北大同学会的师友中,几乎都是不赞成,就连胡适也持反对意见,因此才有本文一开头引用的那封长信。在信中,胡适要他能与陈诚郑重地谈一谈,当时陈诚也是持反对意见者,据《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书中说,陈诚曾告诉蒋梦麟说:"我的太太接到蒋夫人--第一夫人的电话,她坚决反对你跟这位徐小姐结婚,我的太太也反对,都要我转告于你。如果你一定要和他结婚,那么我们以后不能见面了,至少,你的夫人我们是不能见面了。"(《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著,联经文化出版,1984年)当时蒋梦麟曾答应陈诚不和徐贤乐结婚的,如今他自己却变卦了。于是他在7月间就给陈诚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
辞修先生赐鉴:自室人谢世,业逾三年。鳏居生活,了无生趣,公余返寓,形单影只,尤当更阑人静,孤枕梦回,常中夜起坐,绕室彷徨。此中况味,非亲历其境者,不能想象。自觉长此下去,精神意绪,终必日趋消沉。目前虽有小女侍右,究不能朝夕晤对,亦不能分忧分劳。且已儿女成群,有其为妻为母之责任,自不能终身随侍老父。故自去秋以后,即考虑续弦之事。前后虽有数度介绍,但合适当意者少。自知年事已高,故对物色对象,并无太大奢望。求年龄合适,无他牵累而已。后经友人介绍,获识徐贤乐女士。徐女士出身世家,江苏望族,其曾祖及祖父之事迹,均详见中国名人大辞典(其传略附呈),其父亦江南知名之士。徐女士毕业大学。抗张期间,服务重庆,与杨耿光结婚时,由当时内政部长周钟岳先生为之证婚,并由许静老代表女方家长为之主婚。故其婚礼,完全合法。有婚书、照片、主婚人可证。结婚后,两情不洽,未几仳离。来台以后,任我中央信托局迄今。平时奉公守法,公余补习英文,对于读书亦尚有兴趣。其间虽亦有所介绍,但终因低昂之间,未有所成。梦麟今已七十有五,自尚能知人,相识以还,经半年来之考察,尤以最近一月婚事停顿以后,其所表现之忍耐、宽容,顾全大体等实均有足多者。此时自经大华晚报宣布,国外报纸,近如越南,远如美国,均已有所报导。故经再三考虑,为梦麟,为对方,亦为政府声誉,事实上,已非立即结婚不可。频年以来,公私备蒙关垂,衷心感谢,非言可宣。但实逼履此,事非得已,兹以决定于最短期间完成结婚手续。用为缕陈种种,务恳曲予鉴谅。婚后北返,当再趋谒,面陈种切。敬请勋绥,并候夫人妆次。(案:蒋梦麟致陈辞修函,得自徐贤乐遗物。)
蒋梦麟也知道反对的人多势众,不便举行公开婚礼,而改采家庭式秘密婚礼,于是在1961年7月18日在台北市临沂街陈能家中举行。陈能的太太是徐贤乐的亲侄女。婚礼极为简单,由端木恺律师证婚,郑曼青、居浩然分任双方介绍人,双方在结婚证书上用了印,婚礼就算完成了。当天,蒋梦麟还给女儿写信,信中云:
燕华:我自婚事停顿之后,血压减低,体重亦减。夜不安睡,诸事亦乏兴趣,长此以往,前途不堪设想。所以我不能不图自救之道。有人之爱我,思有以助我者,实则适足以杀我耳。自妈妈逝世以来,于兹三载。精神上之苦痛,一言难尽。自识徐女士以来,于精神上之补助颇多。故诸事之兴致日浓。惜谣言蜂起,众口铄金,而阻力遂起。父女之爱,亦良足贵,但究不能代夫妇之爱。我现在所欲言者,非为徐女士或为我自己辩护,悠悠之口,无可与辩,姑亦听之而已。我常能见人之不及见,行人之不敢行。我自能断能行。故为图自救计,毅然决然与徐女士结婚……"(蒋梦麟致蒋燕华函,得自徐贤乐遗物。)
次日各报争相报导,蒋梦麟在接受《中央日报》的访问中说:"一个人健全的生活,理智、情感、意志三者,必须适当平衡,缺其一,即失其平衡。果尔,则无论为学或办事,其动力便受削弱。我自陶曾谷女士去世以后,感情即无所寄托,故不得不求一对象,以保持我多年奋斗的精神。我相信徐女士,就是我适当的对象。"报纸并引用了徐贤乐的"有感蒋梦麟的款款深情,并陶醉于这位老教育家的灵毓才气"的话语,他们"希望新妇徐女士是一个'贤内助',使蒋博士享受室家之'乐',则过去一番小波折,便成为愉快的回忆了。"
事已至此,胡适自是无话可说了,我们翻看胡适的日记,他对此事不曾有一字之评论,只贴了7月19日的《中央日报》、《新生报》、《大华晚报》、20日的《联合报》等七份剪报,外加对蒋梦麟生辰年月日考证。因为《中央日报》报导蒋梦麟结婚时是75岁,而《新生报》及《大华晚报》则说是73岁,两者说法不一,因此胡适作了一个小小的考证,但可惜的是胡适考证出蒋梦麟的生日是1885年1月20日,其实正确的是1886年1月20日。所以结婚时蒋梦麟是75岁,而徐贤乐也已54岁了。徐的年龄除《中央日报》正确外,余皆错误。
而在蒋、徐结婚之后没几天(7月26日),蒋梦麟就专程去看望胡适,胡适也向他道贺。蒋梦麟告诉,他的新婚夫人很好,隔几天还要将她带来看望胡适,他还对胡适说:"人家说她看上我的钱,其实她的钱比我的多。"胡适又能多说些什么?他只劝蒋梦麟,尽快去安慰因此事受到一定程度伤害的女儿--蒋燕华。8月6日,蒋梦麟偕同徐贤乐来看胡适,蒋梦麟来时坐在冷气机的一边,因怕冷,立即转到另一边去。胡适后来告诉护士徐秋皎小姐说:"到底梦麟年纪大了。我还不怕冷风,也吃冷冰,用冷水洗面的。他不行了。"(《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著,联经文化出版,1984年)
在两人结婚一年多后,他们的婚姻亮起红灯。1962年12月6日下午,蒋梦麟赴台中出席四健会年会,不慎失足折骨。后来据起诉状所言,徐贤乐对病中的蒋梦麟照顾不周,甚至不大关切。又此费用难筹为词,要蒋迁往小病房,更甚者徐贤乐竟一次向石门水库借支一万元。又为小事与蒋燕华、樊际昌等吵闹,甚至拍桌谩骂,特别是要求蒋梦麟的同僚好友沈宗瀚的夫人沈刘廷芳迁离宿舍,更令蒋梦麟无地自容。于是蒋梦麟在出院后,就没回家而把自己隐藏起来。1936年1月13日,蒋梦麟并写了一封《分居理由书》,托人转交给徐贤乐。此信被徐贤乐认为是"一纸休书",她以"弱女子"自居,反击了蒋梦麟。3月2日,蒋梦麟给徐贤乐一封措辞严厉的"摊牌信",信中指责徐贤乐不关心他,在其开刀前后迁出户口,移转其财产,甚至连蒋燕华和陶燕锦的存款和股票也过户了。徐贤乐在3月14日写了《徐贤乐覆蒋梦麟书》,对住院照顾、户口迁移等事均有所解释。对存折、股票、土地过户一事,她说完全是依照当初蒋梦麟对她说的话做的。徐贤乐说:"因为你曾对我说过:'以前一草一木属于陶曾谷的,现在全部属于你了。'"并且说蒋梦麟把图章交给她,要她去过户。最后则指控蒋梦麟两个月以来生活费分文未给,汽车也不给她用,将保管箱及各行好存款一概冻结,并将股票登报声明挂失,这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她的积蓄等等。4月9日,蒋梦麟的律师王善祥去见徐贤乐,谈判离婚一事,为徐贤乐所拒。于是蒋梦麟乃于4月10日诉请离婚。
4月10日,蒋梦麟对记者发表谈话,指出:"……我鼓起勇气与徐贤乐女士结婚,希望再有一个幸福的家,来帮助我的事业。到现在一年多我失望了,我受到人所不能忍的痛苦,家是我痛苦的深渊,我深深地后悔没有接受故友胡适之先生(案:胡适已于一年前的2月24日去世了)的忠告,才犯下错误。我愧对故友,也应该有向故友认错的勇气,更要拿出勇气纠正错误。"徐贤乐则向记者出示各有关文件,埋怨蒋梦麟数月来避不见面,完全是"三男两女"集团挑拨所致。她坚持"结婚乃终身大事,是爱蒋博士人,而不是他的钱,当初嫁他,就是要做他的终身伴侣,所以决不离婚。"蒋梦麟同时把胡适当年写给他的那封长信,交给《中央日报》发表了。对于蒋梦麟这些做法,徐贤乐也不甘示弱,她在4月16日的《联合报》上发表《我与蒋梦麟》一文,否认她与蒋梦麟已构成了离婚条件,她强调蒋梦麟是个忠厚的人,要离婚完全是受人挑拨所致,而非他的本意。文分"画眉之乐"、"白首之旅"、"意外之波"、"胡适之函"、"婚礼之辩"、"成全之计"六小节,侃侃辩驳,深具文采。
这场婚变在当时闹得满城风云,时间长达三个月余,双方互相指责,各报则长篇累牍地加以报导,宛如一出高潮迭起的连续剧,它更成为文人间谈论的话题。其中有马五先生(雷啸岑)将袁枚咏《马嵬坡》的诗句,改为:"到底先生负旧盟,金钱为重美人轻,徐娘解得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婚。"他是同情徐贤乐,但对于事实则有失偏颇的。把"金钱看得太重,而失去夫妻之情者",应该是徐贤乐,而非蒋梦麟。所谓"因财失义",这对徐贤乐而言,已非头一遭,而整个发展过程,都不幸地为胡适所言中了。当年胡适是极力反对蒋梦麟与徐贤乐结婚的,除了信中所提的理由之外,据刘真先生说:"有一次我在南港中央研究院胡适之先生处谈天,胡先生便向我提及此事,他说梦麟先生已经70岁了,娶个年轻的太太,难免不当寡妇。如感一个人生活孤寂,不妨找个年龄稍大的特别护士,陪他住在一起,何必续弦自找麻烦。"(《刘真先生访问纪录》,中研院口述历史丛书,1993年)我们知道胡适在美国因心脏病发之后,有"特别护士"哈德曼夫人(Mrs.VirginiaDavisHartman)的细心照顾,后来胡适卸任大使,哈德曼夫人还帮胡适找到纽约东81街104号的住所。当年担任大使的秘书的傅安明回忆说,"胡先生旅居纽约3年多,到1946年6月5日才乘船回国任北大校长。这三年多时间,哈德曼夫人对胡先生的寂寞生活以调剂"(在美近9年的时光中,江冬秀并不在身边,而是远在上海)。学者刘广定从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所藏的《胡适档案》看到的数据推论,哈德曼夫人不只是胡先生的异性知交,还对胡先生表现了深厚的爱情(刘广定《胡适档案中的哈德曼太太--另一位深爱胡适的异国佳人》,《历史月刊》第210期)。胡适对将"特别护士"与续弦之事,合为一谈,使得他对哈德曼夫人的情意,在此又得到一次的证明。
对蒋、徐婚变,其中还有对联者,以两人只姓名嵌入联众而又不露痕迹,深具针砭之意者。上联曰:"徐娘半老,贤者亦乐乎此?"下联是:"蒋径全荒,孟母难邻之矣!"(蒋梦麟,号孟邻)其中蒋径指汉代名将蒋诩,蒋径既告全荒,孟母当然不愿择为邻居了。此联蕴意深远,堪称佳构也。
1963年7月30日,蒋梦麟正式向台北地检院提出离婚及返还财物之诉,他在起诉状中提到"不意婚后不久,被告乖张之迹,即行暴露:诸如凌辱吾女,侵渎先室;需索敛聚,恶老嫌贫,经常詈骂,寝食不安……""被告对原告亡室陶女士本不相识,竟对亡者不时肆意辱骂,不准原告前往其墓凭吊(案:陶曾谷于1958年病逝,葬于台北第一公墓),企图绝我忆念。对女儿燕华,则百般凌辱,迫令迁出,其行为乖张,难以枚举"。文中还列举六大具体事实而告之。
徐贤乐在8月9日提出万言书,针对蒋梦麟状中所指控的"凌辱女儿"、"侵渎先室",以十点理由加以反驳。其中关于"凌辱女儿"部分,她用蒋燕华在同年4月12日对记者访问中所说的话,在父亲结婚时,她全家已搬出德惠街,只有过年过节时会到她父亲那里看看,有时也与徐贤乐女士谈谈话,彼此之间相处,从未说过重一点的话,来证明她对蒋燕华并无凌辱迫迁之事。至于"侵渎先室"一节,徐贤乐则对陶曾谷并非蒋梦麟之元配,加以反击。徐贤乐在答辩书中说:"至原告所谓'侵渎先室',按原告'先室'不止一人,原告昔年在南京任教育部长时,陶曾谷原为原告秘书,当时原告固以使君有妇,而亦与陶女士双双坠入爱河,结果原告与元配夫人分居,陶女士则下嫁原告。故原告此所谓'先室'究指何人,已滋疑义。如果其所谓'侵渎先室',即其系指状后所称'被告对原告亡室陶女士本不相识,竟对亡者不是肆意辱骂,不准原告前往其墓凭吊,企图绝我忆念'而言,则又纯属原告向壁虚构。被告与陶女士虽不相识,然仰其贤名,心窃慕之,而原告个性刚强,尝自谓'我的决定是不容干涉的,压力愈大,我的定力愈坚',被告对原告个性深为了解,原告追忆亡室,凭吊墓园,被告正为其深情所感动,纵使至愚,亦不敢加以禁止,何况我亦为人妻,原告悼念亡妻,我又何忍相阻。"
陶曾谷原为高仁山之遗孀,据朱经农之子朱文长在《爱山庐诗钞》的注解中说:"陶曾谷女士与先父继配净珊夫人(杨静山),婚前均在上海某私立中学任教。后陶嫁先父好友高仁山先生。仁山先生为我国有数之先进教育家。在北平创设艺文中学以实验其教育理想。曾谷女士襄助实多。乃北伐军兴,北方之军阀随其军事之失败,日益倒行逆施。竟拘捕仁山先生,封其学校。不久仁山先生成仁,曾谷女士携孤南来,净珊夫人迎之于南京,为之安置。先父乃介绍曾谷女士入教育部工作。时蒋梦麟先生为教育部长。日久双方发生情愫。玄武湖头时见倩影,而多半时间主任秘书郑天挺先生常相陪伴。孟邻先生离教育部后,任北京大学校长,终不能克制情感,乃与陶氏成婚于北平。席间胡适之先生誉为勇敢,盖记实也。"(《爱山庐诗钞》,朱经农著,朱文长注,商务印书馆,1965年)
高仁山,1894年生于江苏江阴县。1917年春,自费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专攻文科。12月从日本回国,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事。1918年冬,自费赴美国葛林纳尔大学专习教育。毕业后,入芝加哥大学学习教育,获硕士学位。又赴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数月后,赴英国、德国、法国调查当地的教育和社会状况。1923年1月回国,先后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在他创议下,北京大学创立了教育系。1925年春,与陈翰笙、薛培元、查良钊、胡适等人在北京东城灯市口大街72号,创办了私立艺文中学(现北京第28中学),高仁山任校长。试行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立的道尔顿制,将班级制改为各科作业室制,废除课堂讲授,把各科学习内容制成分月的作业大纲,由教师与学生订立学习公约,由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按兴趣在各作业室自学,教师仅作为顾问,提供咨询和检查进度。高仁山、陶曾谷夫妇运用此制教学,使得艺文中学成为1920年代北京全中学的佼佼者。1927年9月28日,奉系军阀以"加入政党,散发传单,有反对现政府之嫌疑"等罪名,将高仁山逮捕。同年12月19日,他在狱中给陶曾谷写信,自叙6年来从事教育研究的经历和今后的打算。他对教育事业无法一日忘怀,他嘱咐他的得意学生,"要以教育为终生事业"。次年1月15日他被军阀杀害于天桥刑场。
蒋梦麟元配为乡下女子,生有子女3人,其中蒋燕华就是元配所生。1936年他要娶陶曾谷时,在乡间封建社会里是颇遭议论的,而在北方的舆论界也有些压力,于是蒋梦麟特别请到当时最负盛名的胡适来证婚,是有平息舆论之用意。据当时在北大文科研究所当助理的徐芳说,蒋梦麟请胡适证婚,胡师母是反对的,她认为蒋梦麟因陶曾谷而与元配离异,道德是有亏的,因此不赞成胡适去证婚。但胡适告诉江冬秀说,蒋梦麟一为我的校长,一为我多年的好友,故非去不可。执拗的江冬秀把大门一关,就是不让他出去。后来胡适还是从后头爬窗出去证婚了。也是蒋梦麟的老友朱经农,曾写下《贺蒋陶之婚》的七绝赠之,诗云:"人间从此得知音,司马梁园一曲琴。千古奇缘称两绝,男儿肝胆美人心。"(《爱山庐诗钞》,朱经农著,朱文长注,商务印书馆,1965年)
蒋、徐的离婚案件,经一年缠诉,双方都聘请律师,到法院打起离婚官司。后来是蒋梦麟这方胜诉,据说:"有一天我遇见樊际昌先生,谈及此事,他说离婚官司绝对可以胜诉,因为新婚之夜,徐女士曾一再问及梦麟先生的经济状况,包括动产与不动产等等,梦麟先生便在教师会馆的便条纸上,一一开列出来给徐女士看。这张教师会馆的便条纸,梦麟先生一直保留在身边。后来梦麟先生的律师,把这张便条纸拿到法院给法官看,证明徐女士对于梦麟先生并没有真正的爱情,否则何以新婚之夜详细查询他的财产,结果采信了这件证物,梦麟先生的离婚官司总算打赢了。"(《刘真先生访问纪录》,中研院口述历史丛书,1993年)
最后经陶希圣、端木恺于1964年1月23日,调解成功,双方协议离婚。协议共有三点:一、由蒋梦麟付出赡养费50万元与徐贤乐。二、徐贤乐现住所之农复会房屋应迁出交还,一切家俱留下。三、徐贤乐所拿去之股票及存款,均应交还蒋博士;至于首饰等物,则交徐女士所有。婚虽离了,但经此折腾,对于已79岁的老人而言,可说是不堪负荷,他最后对记者说,"食少事繁,岂能久乎?"果不然竟一语成谶。在5个月不到的6月19日凌晨,蒋梦麟就因肝癌逝台北荣民总医院。而离婚后的徐贤乐则一直寡居着,活到将近百岁,直到2006年1月10日,才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