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向韩非子学管理

《向韩非子学管理》是2010年01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先举。

  • 书名 向韩非子学管理
  • 作者 杨先举
  • ISBN 9787811228632
  • 页数 171页
  • 定价 28.00元

图书信息

  书 名组景系画: 向韩非子学管理

  作 者:杨先举

  出版社: 东北财来自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7811228632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 元

内容简介

  《向韩非子学管理》内容简介:从管理学角度比较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区别。道家思想主要从哲学层面上,告诉我们在管理问题上怎么360百科做是对的,如该学派所倡导的"道非'道'","为无为","柔弱胜刚强","有生于无","反者道之动","上善若水"等思想,就不无道理。

  儒家思想主要从道德层放功进掌阻促液都派田面告诉我们在管理上应该怎样做,如该学派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就很有意义。

  但它们都缺乏系统的"法"的思想论述,为此必须借助较完整的法家思想予以补孔则亮终征冷正,使"道"、"儒"、"法"三个派别相书城己香利认把得益彰地发挥作用。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我们也许无法从故纸堆里直接找到管理的现代化"武器",但说到这个理(吃北斯良河思想),人家早就点破了

  历史就是在精彩中重复!

作者简介

  杨先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专长管理思想,企业文化来自等。

  "闺女"颇多,"芳名"曰:《经营战胜策》、《兵法经营十谋》、排增克《老子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新绿》、《孔子管理学》、《孙子管理学》、《老子管理学》、《三国管理学》、《韩非子说故事》等。

图书目录

  哲理 第一

  一、"道者,万物之所然也"--管理的物质性

  二、"恃鬼神"亡--管理的求实性

  三、"为"与"无为"--让管理"道法自然"些

  四、"木之折也必通蠹"--管理的内因与外因

  五、"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管理生发之源

 360百科 六、"不得不化"--管理发展雷策细审句沉察死季依测之路

  七、"不期修古"--管理务求出新

  八、"水之涯"之识--管理创新无止境

  九、"世异则事异"--管理务求与时俱进

  十、"以其不病是以无病"--管理追求卓越

  十一、"福管双太矛应压查染如破本于有祸"--搞管理要警钟长鸣

  十二、"祸莫大于不知足"--管理忌贪得无厌

  十三、"以有余补不师乎冲丝吧室足"--管理的均衡问题

  十四、"自见之谓明"--管理要正确认识自己

  十五、"不死药"之识--愿企业长青

  为政 第二

  一、顺"天时"--搞好管理的外部因素工作

  二、适"人心"--搞好管理的内部因素工作

  三、"仁暴者,皆亡国者也"--管理需要爱人

  四、"不务德而务法"之析--管理不能缺德

  五、"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助,大杀还演律千脚步法或台生功不立"--管理不能失孔又牛乎流孙

  六、治国倚谁--君臣距危进飞州兵初合力建国、治国

  七、鲁哀公问治于孔子--管理要花对围沉每衣法迅置聚钟讲民主

  八、仲尼三政--管理要据实行事

  九、禁牛入田--管理要重视调查研究

  十、"治强者王"--管理要图强

  十一、"力多则入朝,力寡个思延则朝于人"--管理需要强力

  丰牛错异缩哪十二、"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管理要做好内政工作

  十三、严其境内之治不亡--管理要严以律己

  十四、"外无怨仇,内有德泽" --管理的内政与外交

  十五、"恃人不足以广壤"--管理不能单纯靠外援

  十六、析"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管理要重视耕战

似个唱张相核  货殖 第三

  一、"妇人拾蚕,……利之所在"--个人求利与管理求利

  二、"人不死,则棺不买"--个人求利与管理求利再议

  三、民众财寡则民争--关于竞争

  四、"入多出少可为也"--管理要讲"功"

  五、培好身素属评析"好利近得亡"--管理要与旧留钟别图长远功

  六、典字时费千木衣典冠的故事--管理的分工与协作

  七、"有备无患"与"防患未然"--管理要做好预测、计划工作

  八、郑人买履--管理的标准问题

  九、郑妻为裤--管理要力图出新

  十、"欲取之,姑予之"--货殖要学会做举大补扩切劳话应赚钱生意

  十一、鲁人欲徙越--销售有学问

  十二、狗猛酒不售--经商要做到价廉物美服务好

  十三、郑人卖豚--行商商的态度要真诚

  十四、"滥竽充数"--营销反对假冒伪劣

  十五、"买椟还珠"--销售有一个包装问题

  法本 第四

  一、"法者,王之本也"--法的起源

  二、"治强生于法"--治国要重法

  三、"安国之法,若饥而食"--"法"的不可或缺性

  四、"法者,编著之图籍"--"法"的定义

  五、"以法治国,举措而已"--"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六、"臣无法则乱天下"--韩非"法"思想的溯源

  七、"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法"在历史中的成败分析

  八、"威不贰错,制不共门"--要由立法部门立法

  九、"法不阿贵,绳不桡曲"--执法要公

  十、"法如椎锻"--执法要严

  十一、"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法"与"非法"的斗争

  十二、"奉法者强则国强"--努力提高奉法者素质

  十三、"人主之两柄,刑德也"--当领导的要善于用好赏与罚两种手段

  十四、"赏罚者,利器也"--赏罚的意义

  十五、"疏贱必赏,近亲必诛"--赏罚要公

  十六、"发矢中的,赏罚当符"--赏罚要正

  术治 第五

  一、"法、术不可一无"--"术"是韩非法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术者,藏之胸中以潜御群臣者也"--"术"的定义

  三、"术,致帝王之功"--"术"的意义

  四、进贤才,劝有功--用人以贤

  五、"无术以知奸"败--当领导的要掌握"识奸术"

  六、"无术以任人"败--当领导的要掌握"用人术"

  七、"循天顺人明赏罚"--用人之道

  八、"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用人用其能

  九、"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用人之忌与宜

  十、"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按照法的规范用人

  十一、析"释法禁而听请谒"--斥买官卖官

  十二、"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秉公用人

  十三、"善者左,不善者右"--用人必须讲民主、讲监督

  十四、"听不参,则无以责下"--听话要考察

  十五、"听无门户"与"听有门户"--当领导的必须善于听取下面人意见

  十六、人主"诚明于臣之所言"--当领导的必须善于汲纳下面人意见

  势乘 第六

  一、君主治国必乘法--"势"是韩非法的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势者,胜众之资也"--"势"的意义

  三、"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人主不能失却"势"与"权"

  四、"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势"、"权"、"位"、"威"之议

  五、"抱法处势则治"--治理国家要靠"法"与"势"

  六、"毋为虎傅翼"--"势"归属于民

  七、"治民禁奸于未萌"--防奸、治奸、锄奸

  八、"取舍合"与"相与逆"--揭奸之道

  九、奸不诛则肆--从严治奸

  十、"设重刑者而奸尽止"--重拳击奸

  十一、"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法德互济禁其心

  十二、"明君见小奸于微"--锄奸必先锄于小

  修身 第七

  一、"恃人不如自恃"--为人要有自强不息精神

  二、"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为人需要"忠"

  三、学习怒蛙--人是应该有点"气"的

  四、"小信成则大信立"--为人要讲"信"

  五、"良药苦口"--为人要善于汲纳他人的批评

  六、"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为人要做好后天的修身工作

  七、"千丈之堤,溃于蝼蚁"--修身要"慎小"、"善小"

  八、"侈泰则家贫"--修身要注意"俭"与"勤"

  九、"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处静修身

  十、由"平阳君之目"想到的--让我们多一点微笑与谦逊

  十一、读"焚书而舞"故事有感--让我们做一个有睿智的人

  十二、"夔一足"--修身要把自己修成一个业有所长的人

  后记

  ……

韩非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河南新郑)人,出身于贵族世家。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是秦王朝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议韩王采用法家主张,实行变法以图自强,但未被采纳。后来韩非的著作如《孤愤》、《五蠹》等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十分欣赏韩非的才识,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韩国,韩王命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到秦后,不久遭到李斯的陷害,在狱中服毒而死。但韩非的政治主张却为秦始皇所实践。韩非思想主要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这时期经历了春秋以来约300年的战争动乱局面,结束了奴隶制的统治,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巩固,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初步确立。要求出现一个统一的安定发展的政治局势,成为全国人民一致的愿望。韩非的哲学就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他总结了法家在长期变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苟况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改造了《老子》的哲学,为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系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