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牛津音来自乐史》是19360百科99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来自年出版的世界音乐通史,英国学者杰拉尔德·亚伯拉罕撰写,顾犇翻译,钱仁康、杨燕迪校订。是音乐史类的必备参考书。
《简明牛津音乐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360百科被看作是集作者一生音乐学术服两探索大成的总结。站在当下这个"知识爆炸"的世纪末当口,回顾亚伯拉罕的学朝初啊训卷被印候每术历程,令人在惊讶之余又不禁产生一丝困惑:他怎么能够在如此庞大的音乐史对爱受部脱象前,既出任洞幽察微的细节专家,又不放弃对整体轮廓的高度概括。在音乐学术已经高度发达的西方,仅仅一买反振道越搞般化的"通史"描述和罗列是无法在学界立足的。而才能较小的学者迫于学术压力致会弦,只好早早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领地里,"对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亚伯拉罕早就以自己对俄罗斯音乐的精深研究闻名。在这方面,他的音乐洞察力、富于同情的听觉感应和驾轻就熟的俄语修养使他在英语步然马策依谓具音比世界无人可望其项背。但是,尽管亚伯拉罕主要是一个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专家,从他的著述和编辑工作中可以看出,这位不知疲倦的学者对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尼德兰乐派、亨德尔、莫扎特歌剧、波兰音乐、西贝柳斯和巴托克殖动矛却父六呢载过指害等等不同的研究课题都有极为内行而道地的见解。这种对音乐史各个环节的深邃知识成就了亚伯拉罕在《简明牛津音乐史》中所体现的独一无二的能力:俯视概括与细节史实的高度综合。
原序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由单个作者撰写一部大型音乐史的做法已经常修提委河成为过去。然而在我看来,对于那些有理解力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最好还是能有一本易读的、半叙述性的、按照年代顺序排列的书,作为这个领域的概要总结,而且其作者对专家们的作品进行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即使对于那些专家,这样的总山式费帮结也是有益的,因为当他们发现自己"对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时,会愿意站得远一些来考虑音乐史的连续统一体。
我所关心的就是这个连续统一体的现实:我们所能够把握的音乐本身。在本书中,我并不试图对某位作曲家或某种乐器作一般的评价,而是说明他(它)对教堂音乐、对管弦乐、对歌剧的发展或演化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如果某位作曲家的创作生涯分为几个部分,我并不先后叙述他本身的成就,而是将他的作品放到他同代人的创作环境中进行比较。
本书不是《新编牛津音州束台汉包乐史》的简写本。简化那套书事实上绝无可能。本书甚至不是以那套书为基础的坏。《新编牛津音乐史》用的是八斤怎面父显微镜,而《简明牛津音乐史》分刘日低七做首用的是望远镜。通过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到揭示生活和现实的粗线条及一些细节,尽管它们并不能对复杂的事物作出解释。对遥远的时期,望远镜不起作用:人们看到的大多是迷雾和项商幻景。对最近的时期,望远镜也不起作用:这时,人们看到众多近在咫尺的人物,其中有些是至亲好友,却无法指出他们中哪些人是真正重要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试图这样去做,因为历史叙述不仅仅是提供一串毫无意义的名单。当然,即使用了望况令轻已何督林远镜,以前也有盲人的先例。
在选择谱例(我试图不选人们所已经熟悉的)找们标换灯互胞、参考书目等的过程中,我的决定往往有些武基呀光置零考依针查指断,尽管我有自己的烧米落注女理由。有些遗漏无疑出于偶然;但是,我们有意使18世纪以后的参考文献大幅度减少,这不仅因为文献太多会使读者感到乏味(这里指的是聪明的非专业读者或学生,而不是成熟的音乐学家),而且还因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从通常的保留曲(剧)目中更好地了解这时的音乐。由于同样的原因,我略为修正了在本书中所采取的通常方法,对人们已经烂熟于心的19世纪音乐给予了或许太多的篇幅,以便避免只是列出一大堆名人和杰作;与此同时,我希望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二流或三流的大师,从而改变人们认为的名人就是全部的错误印象。 由于我的望远镜可以瞭望的领域几乎是无限的,所以我只能主要把它对准我所认为的西方音乐的主流。它发源于西亚和地中海东部诸国,而后,可以一点也不夸张地说,长期以来,它流遍了世界的主要地区。现在,严肃的音乐学家都不再认为"音乐"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他们认识到,世界上的大多数种族都有他们自己的音乐,其中有些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和精微内涵的"高雅"文化。甚至最广大的欧美听众也知道它们的存在,而且有时还能粗浅地欣赏印度、伊斯兰世界和东亚的音乐。不过,他们听到这些音乐时的感受恐怕完全不同于当地人。尽管如此,西方音乐比其他音乐的发展更为丰富。遗憾的是,当它与其他音乐交流时,往往同化或玷污了其他音乐,反过来它自己却只是偶尔地或表面地受到一些影响。由于这本书是为西方读者而写的,我试图概要地介绍一些十分重要的非西方音乐体系,在西方世界开始有意识注意到它们的时候,中断我对主流的叙述。
"高雅艺术"西方音乐和无名作者通俗音乐之间的关系呈现着另一种困难。这种关系原来一直是互利的。然而,19世纪开始出现的裂痕对双方都有害。在本书中,我不得不回避"民间"的音乐,也不得不回避西方一些次要国家的"高雅艺术"。
尽管如此,我所要涵盖的领域还是极为广泛。和专家相比,我发现自己对越来越多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少。所以,我邀请一些专家来纠正我的错误,其中特别是丹尼斯·阿诺德教授及其夫人、E·J·博思威克博士、约翰·考德威尔博士、W·V·戴维斯先生、T·C·米切尔先生、杰里米·诺布尔先生、劳伦斯·皮肯博士、理查德.威德斯博士和欧文·赖特先生。我对他们表示无限的感激。最后,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安东尼·马尔冈先生,他不断地鼓励我并给我以有益的建议。
第一部分:西亚音乐和地中海音乐的起源
第一章: 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第二章: 希腊的贡献
第三章:希腊化和罗马的世来自界
第四章:基督教世界的音乐
块 第二部分: 西欧中心
第五章:复调音乐的起源
第六章:前文艺复兴的音乐
第七章:14世纪的"新艺术"
第八章:欧洲音乐的综百讨东超行合
第九章:文艺复兴的影响
插曲
第十章:伊斯兰教世界中的音乐
第十一章:宗教改革时代的音乐
第十二章:反宗360百科教改革时期的音乐
第十三章:世俗歌曲和器乐作品(约1560年-约1610烟包绍年)
第十四章:世俗歌曲(约1610年-1660年)
第十五章:歌剧的早期发展(异否论州民裂环亲太月约1610年-166探县止蒸0年)
第十六章:器乐作品(约1610年-1660年)
第十七章:宗教音乐(约1610年-1660年)
第十八章:歌剧的传播(约1660年-1725年)
第十九章:世俗声乐作品(约1660年-约1725年)
第二十章:宗教音乐(约1660年-约1725年)
第二村陈活音龙十一章:器乐作品(约1660年-约1725年)
第二十二章:歌剧的变化(约1725年-1790年)
第三部分:意大利中心
第二十三章:管弦乐和室内乐(约172沙州溶神即减5年-1790年)
第二十四章:键盘音乐(约1725年-1790年)
第二古十五章:宗教音乐(约1725年-1790年)
输场 插曲
第二十六章:印度音乐
第二十七章:东亚的音乐
第四部分:德国景延语弱中心
第二十八章:歌剧(1790年-1830年)
第二十九章:管弦乐(17去皮进作末日肥90年-1830年)
第三十章:室内乐(1790年-1830年)
第三十一章:钢琴音乐(1790年-1830年)
第三十二章:独唱歌曲(1790年-1830年)
第三十三章:合唱作品(1790年-1830年)
第三十四章:管弦乐(1830年-1893年)
第三十五章:歌剧(1830年-1893年)
第三十六章:合唱音乐(1830年-八尽不帮止1893年)
第三十七章:钢琴的统治地位(1830年-1893年)
第三十八章:浪漫主义的衰亡(1893年-1918年)
插曲
第三区侵细微白江船数称年余十九章:黑非洲和美洲的音乐
第五部分:传统的解体
第四十章:两次大战之间的音乐(1919年-1945年)
第四十一章:罗剧敌谓延比京1945年以后的械轮必责额数为持众功策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