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城寺,又名御令宝塔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西河镇,属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全美班空着周犯诗统层称为吉祥萨迦红城显密来自圆通讲修寺,具有悠久的历史。御令宝塔是元世祖忽必烈诏令在河湟地区建造的帝师八思360百科巴灵塔。其后按至尊八思巴设计创建的萨迦南寺一比一的比例建造了红色城墙及寺院诸殿堂。红城寺鼎盛时期有僧众三千余人。
红城寺在历史上损害低类责千否曾屡遭破坏,清同治三年寺院因地方叛乱雨州系感至而遭焚毁,从此寺院无常住僧才省史其人。1946年,在红城寺旧址建起了三世佛殿、丹增杨桑(马头明王)本尊殿等。1958年夫从苗则慢油给印,红城寺和御令宝塔被毁,文革期间被特山判别断诉夷为平地,改作农田和提香粮教通传民居,仅存巨大的城墙地基遗迹,难觅昔日的辉煌。
国家宗教政策开放后,当地信众在红城寺乎诉士况手但种更银旧址建起了一座丹增杨桑小殿,并四方求助重建寺院,多年来未能如愿。2011年,应广大信众的再三请求,在当地政府宗教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终于因缘具足,迎请了萨迦派传承上师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来到红城村大沟门新址重建寺院。
为恢复投婷液古老的历史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祖师八思巴弘法利生的宏愿,根松仁波且倾其所有,十方善信全力护持,历时三年时间,重建了御令祖师舍利宝塔、如意大雄宝殿、吉祥上师殿、密宗光明殿、显宗菩提殿、护法殿等。
饱经沧桑又重获新生的萨迦派东方名刹红巴行城寺,在国家宗教政策的关怀下,在高僧大德的大悲观注和加持下,在十方善信的真诚祈愿和护持下,必将在如大幻化网的村击说亲太操伯运军时空中,为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佛法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红城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西河镇,是河湟地区名刹,属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红城寺因御令宝塔而闻名。御令宝塔是公元1280年帝师八思巴圆寂后,元世祖来自忽必烈为纪念八思巴在河州一带受戒弘法的殊胜因缘,诏令在河湟地区建造的帝师八思巴灵塔。
御令宝塔建成后,西纳堪布喜饶益西为缅怀至尊八思巴的殊胜功德,按八思巴设计创建的萨迦南寺同等比例建造了方形的城堡式寺院--红城寺。所以当地民众有"先有塔后有红城寺"的说法。因红城寺历史悠久,民间又有"先有红城寺,后有塔尔寺"之说。寺院的方形城墙用红土筑成,红城寺因360百科此得名。寺院城墙厚6米,高11米,边长158米。红城寺在历史上督用几味主合厂享有治民权,高大的城墙及与萨迦南寺同等规模的建筑,都彰显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注:根福移保源响据谷歌卫星地图测得红城寺遗址城墙地基长度与萨迦南寺城墙长度同为158米。)
红城寺在历史上曾历经浩劫,屡遭破坏。公元1723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反清,红城寺受牵连而毁损严重,其罪等除者却曾样争后寺院仅存僧众约系价强二百人。同治三年(1863年),寺院因地方叛乱而遭焚毁,僧人都四散离去。此后一百多年间,红城寺一直没有常住僧人。1946年,西河镇白川村的张文远居士(注:当地人称麻眼太爷)在模报岩红城寺旧址建起了三世佛殿、丹增杨桑(马头明王)本尊殿等。1958年,红城寺和御令宝塔被毁。文革期间,整座寺院和城墙被夷为平地。直到1杀局官话列叶曲神精越987年,当地信众修起了一座丹增杨桑小殿,但一直没有常住僧人主持佛事。
御令宝塔 造这略证型独特,巍峨壮观,被誉为河湟地区宝塔之首。据史料记载:御令宝塔是河湟地区最早的宝塔之一,高二十七米,依照比例塔基宽度约十六米。宝塔之下共有三层方形的基座,基座的第一层为帝师殿,第二层的四角各有一座石雕蹲狮,第三层的四面刻有四大天王。塔底设有地宫。御令宝塔的两侧和四角立有八棱柱形的法幢。塔的中央是直径八寸的柏木制成的中脉,塔内搞况找个格段装藏有帝师大宝法王八思巴的珍贵舍利、佛像、佛经、佛塔、法排计老脸器等象征身口意事样货决选翻额看业功德的珍贵法物。塔的颈部向上依次是十三层法轮,塔顶是金银质地的莲花和日月。塔身用四根铁索分别固定在四个石狮上,防止这座殊胜无比的舍利灵塔被诸天和非人请走。
获汽怎见市群规乡家 红城寺御令宝塔、凉州萨迦班智达灵塔与兰州白塔并称西北地区萨迦派的三座标志性灵塔,各具深远的宗教和历史意义。
红城寺坐落在湟水河渡口南岸,河水如腰带环绕,自古是中原通往宗喀和后藏的必经之路,北通河西走廊和古丝绸之路,南达茶马古道及大理,是连接藏地与大都、长安、凉州、临洮、兰州等地的交通要塞。相传红城寺始建于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曾途经此地。
红城寺背靠高嘴山,河对岸是平安台,寺院两侧是护家岭和纱帽岭。纱帽岭外侧是通往凉州的交通要道塔拉坪修磁令选令钟反无省。护家岭外侧是党家堡军营,周围有七十二座烽火台,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明代《临洮府志》河州地图上有详细的记载。
红城村(包括红城寺小学、上红城村和下红城村)地处湟水河南岸,北岸是109国道和本背他还分息搞日侵操影兰海高速。上图的湟水河大桥通往上红城村,桥头道路免值规排友意装甲花左侧是红城寺遗址酒组防本,兰新高铁从村中直通而过。重建的红城寺在兰新高铁的南面。寺院后山最高峰为高嘴山。
密宗道果法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核心教法。道果传承祖师,印度八十四瑜伽大成就者之一的毗瓦巴尊者,与藏汉两地的因缘,可追溯到公元十一世纪。"道果"传承从法身省快住原补划终金刚持、智慧无我母、毗瓦巴、拿波巴、杂玛日巴、阿哇德地、嘎雅达拉、卓弥大译师、生登根瑞、香东曲帕,历经十代,传至萨迦派初祖贡嘎宁波。萨迦初祖跟随上师八年获得全部的教授,其后专修了十八年,得到毗瓦巴亲自传授"道果"近传承。
萨迦初祖贡嘎宁波 依"道果"法在西藏创立了萨迦派独有的教法,从此,萨迦诸传承上师在藏汉两地传授共同及不共"道果"法,至今已六十多代。条翻富赶局萨迦初祖贡嘎宁波主持萨迦带吗效未斯现寺达四十七年之久。他大力弘扬显密教法,尤其重视道果法的教授。萨钦贡嘎宁波为萨迦派的广弘和教法趋於完善作出了主要贡献。
萨迦派第二祖索南哲摩,幼年跟随父尊贡嘎宁波学习萨迦派教法。贡嘎宁波圆寂后,索南哲摩继任成为第二祖。不久索南哲摩将法位传给兄弟扎巴坚参,自己专心闭关修持本尊空行母法,获得虹光成就。
萨迦派第三祖扎巴坚参跟随父尊贡嘎宁波学法至十二岁。十三岁起担任萨迦寺寺主,扎巴坚参担任萨迦寺寺主达五十七年,是萨迦派住持法位时间最长的祖师,也是佛法理论与实修的楷模。他为后世修行者留下了大量密宗实修的仪轨、引导及教言。
萨迦五祖的前三祖示居士相,被称为白衣三祖,其中第二祖索南哲摩和第三祖扎巴坚参终身守持居士全戒。
萨迦派第四祖萨迦班智达 自幼跟随叔父扎巴坚参修学佛法,是西藏第一位享誉印、藏、尼泊尔,精通五明的大班智达,雪域三大文殊化身之一。为使西藏免于刀兵,萨班接受西凉王阔端之邀请,于1247年与阔端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凉州会谈",西藏因此免于战乱。相传阔端曾身患重病,多方求医无效。萨班用佛法为他驱除了病魔。因此阔端在萨班座下虔诚皈依受戒,并承诺供养一千座寺院。包括红城寺在内的河湟地区及河西走廊的大部分寺院,由此成为萨迦派属寺。 1251年萨班圆寂前将法位传予侄儿萨迦第五祖八思巴。同年八思巴与忽必烈会面,忽必烈被八思巴的智慧与学识所折服,拜八思巴为师,并接受了传法灌顶。忽必烈继大汗位并建立元朝,八思巴先后被封为国师和大元帝师。忽必烈将吐蕃十三万户供养八思巴。八思巴受忽必烈之命创建了西藏政教合一的萨迦政权,使西藏结束了几百年的割据状态。
八思巴掌管全国佛教事务 ,在藏汉两地无派别地护持与弘扬佛法,尤其将萨迦道果法传入汉地,使藏传佛教首次在大都、五台山、中原和江南等地区广弘,留下了大量的佛像佛塔和文物古迹。八思巴尊重和支持佛教显密各宗的发展,因此受到显密各传承的共同尊崇和敬仰。1280年八思巴圆寂,忽必烈诏令建造八思巴舍利灵塔。红城寺御令宝塔就是为纪念八思巴在河州一带受戒弘法的殊胜因缘,遵忽必烈诏令建造的八思巴舍利塔。
萨迦五祖创立的萨迦传承在藏汉两地广弘,利益了无数众生。其后萨迦昆氏家族的俄钦贡噶桑波(1382-1456)又创立了萨迦俄派。 贡噶桑波九岁受沙弥戒,后在法王益西坚赞座前受比丘戒、菩萨戒和密乘戒。二十五岁时在萨桑寺从萨桑喇嘛旋鲁洛哲学习佛法,二十九岁时由萨桑上师授予法王继承人之位。贡噶桑波四十九岁到艾旺目绰弘法,由于他与当地的法缘极其殊胜,遂创建著名的艾旺曲登寺,又称"俄尔寺",是萨迦派的戒台寺。他也因此被尊称为"俄钦大师"。贡噶桑波在俄尔寺广弘萨迦派教法,他终身守持比丘戒,经他授具足戒者过万人。
擦钦洛萨嘉措(1494-1566)师从多仁巴贡桑曲杰尼玛和达钦洛追坚参学习俄派教法和萨迦嫡传道果窍诀,集萨迦派各种密法之大成,创立了萨迦"擦派",主寺为那烂陀寺。擦派传承以持有极珍贵的萨迦派共同与不共修行法脉而闻名。这些珍贵的擦派实修传承,包括不共道果、十三金法等整个本尊续部法,皆从那烂陀寺传播开来。由此萨迦传承越来越广弘。 萨迦传承自创立起延续至今,成就了诸多善知识。萨、俄、擦三大支派无间断之传承从历代祖师传至根松仁波且,法脉渊源尤为殊胜。
萨迦班智达广弘佛法
公元1247年萨迦班智达 与阔端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凉州会谈。萨班应阔端之请求广弘佛法。相传阔端曾身患重病,多方求医无效。萨班为此做了佛事,并掘藏了一眼药泉,为他驱除了病魔。因此阔端在萨班座下虔诚皈依受戒,并承诺以一千座寺院作为供养。包括红城寺在内的河湟地区及河西走廊的大部分寺院,由此成为萨迦派属寺。
1251年,萨班在凉州圆寂,阔端下令在凉州建造了殊胜的萨班灵塔,并请萨班的法位继承者萨迦第五祖八思巴主持了隆重的开光仪式。
八思巴与御令宝塔的由来
公元1251年八思巴应忽必烈之请在六盘山会面,1253年再次相见。忽必烈被八思巴的年轻睿智与博学谦虚所折服,正式拜八思巴为师,并与妻子察必皇后等一同接受了八思巴的传法灌顶。
为使汗王忽必烈等对上师生起不变的信心,察必皇后恳请八思巴示显神通,八思巴用察必皇后的腰刀,砍下自己的头和四肢,在空中幻化成五方五佛,忽必烈看到上师的身体在法座上血肉模糊,请求上师止法,八思巴的身体恢复如初,折服了忽必烈和众大臣。
1255年,八思巴遵萨班遗命受比丘戒。忽必烈指派西纳喇嘛作为侍者,从汉地护送八思巴抵达河州,并从藏地迎请扎巴僧格等多位高僧,在河州红城寺一带为八思巴授比丘戒。
1260年,忽必烈继大汗位,封八思巴为国师,掌管全国佛教和藏区政教事务。八思巴授予西纳喇嘛堪布之职,协助管理京师佛教事务。
1265年,八思巴受忽必烈之命,由西纳堪布护送返回萨迦,创建了西藏政教合一的体制。在驻留萨迦的三年期间,八思巴设计创建了被誉为第二敦煌的城堡式寺院--萨迦南寺。期间八思巴还应忽必烈之请创制了蒙古新字(八思巴文)。
据《安多政教史》 记载,西纳堪布圆满完成护送任务后提前回京,因功绩卓著,被朝廷敕封为宣政院根本院使,并获准将宗喀地区(东至小西纳、南至贵德、西至日月山)作为领地,成为当地政教合一的领主 。红城寺所在地属西纳堪布管辖。
1280年, 八思巴在萨迦南寺圆寂。忽必烈闻讯悲痛不已,诏令全国举行各种纪念佛事活动。1282年忽必烈下令在河州红城寺所在地、大都护国仁王寺、萨迦寺等建造帝师八思巴舍利灵塔。
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 于1958年2月降生于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的一处吉祥来自圣地,此处能清晰听到萨迦东程寺的法螺声。称多县位于青藏高原三江源头。元朝帝师八思巴曾在此举行万人大法会。"称多"意为万人集会之地。仁波且由第二世利美备最晚束选临抓地沙边兵法王蒋扬钦哲曲杰洛珠认定为当360百科曲登巴尊者的转世,验英定坐念并亲笔写下活佛认定书。其后由当曲登巴的心子,萨迦派在国内唯一的传戒堪布囊文曲培松保上师确认是自己根本上师的实官艺逐曾转世。
仁波且曾就读于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担任教师和小学校长, 198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其甲色成处求后被调往称多县人事局、民政局任职。1981年国家宗教政策开放后,仁波且参访了诸多金刚上师,求得灌顶及窍诀,于1982年开始闭关修行。为了有更充裕的修行时间,仁波且放弃了人事局的优厚待遇,自愿到烈士陵园守墓,在那里连续闭关三年,后为弘法而离职。
仁波且于1997年回到瓦拉德钦寺登座任法台活佛,2000年在瓦拉寺创办了瓦拉五明佛学院。汉语著作有《雪域法雨宝幢》《佛教次第要义》《天上的西藏诗集》《译作汇集》等。
根松仁波且 是萨迦和利美传承的主要传承上师。给予仁波且灌顶、传法的大恩上师有金刚持囊文曲培松保等三十余位。金刚持囊文曲培松保上师是萨迦派在国正内惟一的传戒堪布,闭关六十多年,是当曲登巴尊者虔诚的心子,也是唯一持有三百七十位本尊传承的成就者。他传授根松仁波且道果心子论、不共道果及当曲登巴的心髓法要,并授检早工予仁波且本传承第四十代传承上师。还传予仁波且殊胜的利美不共心子传承。金刚上师约日仁增曲培修持道果和本尊大威德成就。他传授仁波且大映步问北常贵革威德、喜金刚等窍诀法要。尤其是他的大悲摄受,使仁波且真实觉受四灌顶。玉树觉拉寺闭关总导师嘎农哪它玛慈成上师将大手印无上心要与乱本尊法的不共教授单传深千特独传予仁波且,寄望仁波且在汉地广弘噶举派的殊胜法要。金刚上师秋英多杰闭关修行数十年,他的头发身体等处化出许多舍利,觉证不可思议。仁波且从秋英多杰上师处得到大圆满、大手印和合修持的心要以及文殊幻化网等灌顶及传承法要移宁路球课族作面液。掘藏大师噶玛林巴传赠仁波改关所且大圆满心要十三部等。在掘藏法中莲师授记:"瓦拉达玛班杂(瓦拉是地名,达玛班顺著将阿师督一什杂译为当曲多杰)在东北方向,乃是我事业之应化身。本法将由他广弘宇宙。"
配律易收儿货初激话别 河湟名刹红城寺在历史上曾历经浩劫,屡遭破坏,寺院旧址仅怎身合富令再存巨大的城墙地基遗迹。当地信众为重建寺院四方求助,奔走多年,一直未能如愿。2009年,本传承兰州居士听闻此殊胜道场,遂前往当地共商寺院重建事宜。信众们迫切企盼高僧大德前来主持重建红城寺。
应兰州弟子及当地信众的再三请求,根松仁波且于2010年来到红城寺遗址考察。在红城村村委会的支持下,全体村民一致同意在大沟门集体用地重建红城寺。同年,村委会向有关部门提交了重建红城寺的报告,并正式邀请根松仁波且负责重建工作。 2011年永靖县、临夏州政府有关部门正式批准重建红城寺。
观因缘成熟,根松仁波且于2011年10月在大沟门选定的新址,开始规划重建吉祥萨迦红城显密圆通讲修寺。
在红城村村委会和全体村民的支持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2011年10月,终于在大沟门新址,举行了隆重的吉祥萨迦红城显密圆通讲修寺的奠基动工仪式,由根松仁波且主持红城寺的重建工作。十方弟子善信也全力护持,发挥各自专长,挥洒汗水,尽心尽力协助上师建设寺院。历经三年寒暑,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建成庄严的佛刹。现已重建了御令宝塔、如意大雄宝殿、吉祥上师殿、密宗光明殿、显宗菩提殿、护法殿、极乐苑等胜妙坛城。
2011年10月,在红城村大沟门新址,举行了隆重的红城寺奠基动工仪式,根松仁波且、寺管会主任龙周活佛等为寺院奠基。当地县镇的领导和信众都前来祝贺。
仁波且是重建红城寺的总设计师,从寺院的选址、规划、建筑设计到佛像、佛塔、壁画、室内设计皆是仁波且智慧心的自然流露。仁波且不辞辛劳,亲自选购材料,并亲临施工现场指导监督工程建设。每一幢建筑,乃至其中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仁波且的心血。
在仁波且殊胜功德的感召下,众多弟子发心前来劳动,为寺院建设尽心尽力。在共筑外在庄严坛城的同时,也为利益自他积聚福慧资粮,构筑自心的妙坛城。
索昂龙周活佛1984年3月13日(藏历二月初十)拂晓时出生于青海玉树称多东程寺区,由嘎松寺十六世阿涅当巴转世活佛桑巴生格仁波且赐予萨迦道果传承上师之祥名索昂龙周。1991年上称多县小学,1998年出家学佛,2000年就读四川德格佛学院,2003年在萨迦俄派塔泽堪布昂文索昂秋登仁波且座下受沙弥戒,2004年依止父尊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2005年在瓦拉五明佛学院学习大小五明,2006年由萨迦法王度姆宫殿认定为章陀寺法台活佛,2007年在萨迦俄派金刚总持禄顶堪布蒋扬登比尼玛仁波且座下受比丘戒。2009年在青海平安县安嘉寺任堪布,2011年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观其与西纳喜饶益西堪布及红城寺有殊胜因缘,特任红城寺主持活佛。2012年由西河镇政府任命为红城寺管委会主任。
2012年经红城村信教群众推荐,西河镇政府批复,同意成立红城寺管委会。寺管会设主任、副主任各一名,委员五名。主任为索昂龙周活佛。寺管会成立以来,本着爱国爱教的精神,谨依佛制,以弘扬佛法、利乐有情,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为己任,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宗教政策,积极配合各级政府,管理运作红城寺的各项事务。
如意大雄宝殿依五方坛城的格局设计建造。四角金顶立有庄严的法幢,中央金顶上镶有宝顶,及共命鸟、如意宝各一对。金顶区四面安立双鹿守护的法轮,象征佛法慈悲与智慧的功德遍满虚空。
第一层:讲经殿。面积一千零五十平方米,可容纳一千三百人,是高僧大德讲经说法及众人供僧供斋的场所。第二层:大经堂。供奉手工打造的紫铜鎏金本师释迦牟尼佛像,内藏三世诸佛身语意的功德。左右供奉与本传承有殊胜因缘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还供有八大菩萨站立像,藏传佛教四大传承祖师像等。第三层:民族文化宗教圣物展览厅。第四层:觉沃佛殿。供奉与大昭寺觉沃佛同等比例的紫铜镀金觉沃佛像。第五层:三世佛殿。第六层:藏经阁。
显宗菩提殿建于双层莲花座上,殿檐是三脊五层的结构,表身语意事业功德。顶上镶有双孔雀守护的法轮,孔雀表五毒化净五智圆,此为萨迦派金顶独有的特色,金顶还镶有摩尼宝、法幢等,表佛法常盛不衰。殿内供奉手工打造的紫铜千手千眼观音像,手绣真丝观音唐卡及各种殊胜观音像。
第一层:本尊殿。供奉手工打造的密宗根本上师金刚总持紫铜像,以及喜金刚、空行母、胜乐金刚、密集金刚、极明马头明王等本尊像。第二层:护法殿。第三层:喜金刚坛城殿,供奉当今世界最大的本尊喜金刚紫铜立体坛城。第四层:光明圣殿。
重建元朝帝师至尊八思巴舍利塔--御令宝塔, 采用紫铜手工打造而成,塔内装藏十万尊八思巴法像等八思巴身语意事业功德舍利,塔的四角立有四座古石刻蹲狮。
藏语为喇嘛仓。
盛世柱高14.2米,四方各有高5米的经幢柱,是五方坛城身语意事业功德的表法。盛世柱顶饰法轮和火焰,表法轮常转、光明普照、佛法常盛不衰。
奉立盛世柱,祈祝国富民强、振兴佛法、世界和平。
传承殊胜瑜伽威,极乐妙苑见弥陀。
福慧圆满人间佛,生生世世利有情。
----根松仁波且作
阿弥陀佛像内装藏佛像、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佛塔等诸佛身语意的功德,以及吉祥自在如意王宝瓶、本传承诸成就上师的法衣、头发、舍利等身语意事业功德的珍贵法物。
根松仁波且书写的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藏文种子 "舍"字,大势至菩萨种子 "吽"字,中央汉字"佛"表阿弥陀佛,这是藏汉文化圆通的表法。
红城寺历代供奉的主要本尊丹增杨桑(马头明王)深受当地信众信仰和敬畏。红城寺周边地区的百姓遇到重大的事情都会祈请丹增杨桑护佑。2012年4月红城寺旧址小殿内供奉的丹增杨桑唐卡被迎请到寺院新址,当地信众夹道相迎,鼓乐喧天,为丹增杨桑唐卡能从自家门前经过感到无比荣幸。
红城寺一年一度的金刚萨埵法会。本传承弟子不远千里,汇聚寺院,领受上师的灌顶传法,共同修持金刚萨埵法,祈愿净除自他一切违缘障道,病障、业障,令一切众生早日趋入究竟安乐之道。
《大正藏·佛祖历代通载》 元 释念尝 撰
《大正藏·敕修百丈清规》 元 释德辉 撰
《八思巴行状》 元 翰林学士王磐等 撰
《元史》 明 宋镰 等 编撰
《元史·释老传》
《新纂续藏经·释教部汇考》
《神异典释教部汇考》 清 陈梦雷 著
《八思巴年谱》 陈庆英 著
《安多政教史》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 著
《汉藏史集》 班觉桑布 著
《萨迦世系史》 阿旺贡噶索南 著
《红史》 蔡巴·贡噶 多吉 著
《蒙古源流》 萨冈彻辰 著
《青海佛教史》 蒲文成 著
《临洮府志》 明 唐懋德 撰
《四库全书·甘肃通志》
《元代地方志·至顺镇江志》
《永乐大典·吴兴续志》
《永靖县志》
《八思巴画传》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 编
萨迦寺、那烂陀寺、青海博物馆唐卡
清代红城寺焦家祠堂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