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先进过程控制技术

《先进过程控制技术》是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剑雪、张颖、罗晓、吴健珍、华勇来自

  • 书名 先进过程控制技术
  • 作者 陈剑雪、张颖、罗晓、吴健珍、华勇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年4月17日
  • 定价 35 元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介绍了复杂控制系统、解耦控制、纯滞后补偿控制、预测控制、自适应控制以及鲁棒控制、软测量技术的原理与实现方法、神经网络控制等,并辅以一系列先进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本书共9章,第一送沉洋如八握部分为过程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先进控制技术概述(第1、2章),介绍了过程模型的类型、先进控制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建模方法;第二部来自分为复杂控制系统建模360百科(第3章),介绍了串级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比值控制系统等典型复杂控制系右本祖假载统的原理和结构;第三部分为先进控制技术的介绍(第4~9章),讲解了解耦控制系统、史密斯预估控制系统、预测控制系统、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等典型先进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软测量方法和应用。 本书重点突出,应用性强,可作为普通高校生产自动化专业及自动化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当影需践独望先材,也可作为研究生和相关领域应用工程师的参考书。

并改要日孙接千同道消扬

  先进控制是对那些不同于常规单回路控制,并具有比常规PI素请洋沉维国至培D控制更好的控制效果的控制策略的统称,通常用于处理复杂的多变量过程控制问题。先进控制的核心内容应包括基于数据采集及预处理、数学模型建立、软测量技术、先进控制策略和工程实施的全部内容。先进控制采用了合理的控制目标和控制结构,可更好地适应工业生产过程普富哥手的需要,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以端自束观括粉法及节能环保等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进控制技术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备的科学联普爱剧沉知织五诉一侵技术知识。

  本书将先进控制理论与先进控制系统应用相结合,室若果此抓供介绍了过程控制系统和先进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先进控制季承宜告旧停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过程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解耦控制系统的原理和设计方法、纯滞后补偿控制系统的常见类外危命死胞述型和基本原理、预测控制的方法和应用、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的基本原理、软测量技术原理及常见的软测量方法,以及神经网络控制,给出了常见先进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并辅以一定的计算机仿真。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先进控制技术的知识并能进行一些简单先进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计算机仿真。本书是编者根据多年从事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实天属保优万击元例司怎践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编写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足至以及内容的系统性和可教性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陈下白施被团土介剑雪编写第1、2、4、5、转曲鸡8章,张颖编写第9章,罗晓编写第7章,吴健珍编写第6章,华勇编写第3章。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张莉萍教授为本书的主审。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编者对所有给予本书以帮助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尽管我们尽了很大努力,但缺点和错误仍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李友穿批评指正。

  编者

  球更概穿使2014年3月

目录

  第1章绪论

  1.1控制理论与工程的发展

  1.2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1.3过程控制系统概述

  1.3.1系统结构

  1.3.2系统特点

  1.3.3系统分类

  1.4过程控制系统的性能来自指标

  1.5先进过程控制

  第2章过程控制系统建模

  2.1过程模型概述

  2.1.1过程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2.1.2过程建模的目的与要求

  2.1.3过程模型的特点

  2.1.4过程特性参数

  2.2过程模型类型

  2.3过程建模基础

  2.3.1过程建模法分类

  2.3.2响应曲线法建模

  2.4单容过程模型

  2.4.1自衡单容过程

  2.4.2无自衡单容过程

  2.5多360百科容过程模型

  2.5.1无相互影响的双容过程

  2.5.2有相互影响的双容过程

  2.6阶跃响应曲线方法建模

  第3章常用复杂控制系统

  3.1串级控制系统

  3.1.1串级控制系统的结构

  3.1.2串提快级控制系统的特点

  3.1.3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

  3.2比值控制系

  3.2.1比值控制系统的结构

  3.2.2比值控制系统的实施方案

  3.2.3比值控制系统的投运与参数整定

  3.3均匀控制系统

  3.3.1均匀控制系统的结构

  3.3.2均匀控制系统的特点

  3.3.3均匀控制规律与参数整定

  3.4前馈控制系统

  3.4.1前馈控制的基本原

  3.4.2前馈控制系统的特点

  3.4尽饭识火千.3前馈控制系统的结

  3.5选择性控制系统

  3.5.1选择性控制系统的类型

  3.5.2积分饱和及其防止

  第4章解耦控制系统

  4.1系统的关联分析

  4.1.1解耦控制系统概述

  4心鲜司台击种顾渐科关.1.2关联分析

  4.2相对增益

  4.2.1相对增益的定义

  石验4.2.2求取相对增益的方法

  4流讨二味线科另.2.3相对增益的性质

另维  4.2.4动态相对增益

  4.3减少与解除耦合的途径

  4.4采爱况诗掌牛价村科距在静态解耦和动态解耦

  4.5解析看过钟术温耦控制系统的设计

  4.看术6仿真实例

  第5章补偿控制系统的设计

  5.1纯滞后系统概

  5.2纯滞后对控制棉略引望收质量的影响

  5.3补偿控制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5.4改进型常规控制方案

  5.5史密斯预估补偿控制

  5.6改进的史密斯预估控制

  5.6.1增益自适应补偿方案

  5测续井火轴看矛阻些.6.2大纯滞后过程个质概茶马凯院的双控制器

  5.7史密斯预估器与高级控制算法的结合

  5.7.1单神经元史密斯预估控制

  5.7.2模糊史密斯预估控制

  5.8观测补偿器控制

  5.8.1基本原理和结构

  5.8.2观测补偿器控制言水唱书往依来科雨入方案

  5.9仿真实例

  5.9.1史密斯预估补偿控制系统的仿真

  5.9.2增益自适应补偿控制系统的仿真

运境得它  5.9.3双控制器补偿控制系统的仿真

  第6章预测控制

  6.1引言

  6.2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6.3预测控制算法

  6.3.1动态矩阵控制

  6.般模陈蒸满3.2模型算法控制

  6.3.3广义预测控制

  6.3.4仿真实例

  第7章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

  7.1简单自适应控制系统

  7.1.1自适应控制概述

  7.1.2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7.1.3自适应控制的应用概况

  7.2模型参考型自适应控制系统

  7.2.1引言

  7.2.2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7.2.3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的设计

  7.3自校正控制系统

  7.3.1自校正控制基本概念

  7.3.2最小方差自校正调节器

  7.3.3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器

  7.4鲁棒控制

  7.4.1引言

  7.4.2不确定性描述与鲁棒性分析

  7.4.3对象的不确定模型

  7.4.4鲁棒稳定性

  7.4.5鲁棒性能

  第8章软测量技术

  8.1软测量技术概论

  8.1.1软测量的辅助变量的选择

  8.1.2软测量的数据选择与处理

  8.1.3软测量的模型辨识与验证

  8.2最小二乘建模

  8.2.1最小二乘法

  8.2.2最小二乘模型

  8.2.3最小二乘法的解

  8.3多元线性回归

  8.3.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8.3.2回归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8.3.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

  8.4多元逐步回归法

  8.4.1变量选择问题

  8.4.2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的计算步骤

  8.5主元分析方法

  8.5.1主元分析

  8.5.2主元分析的基本思想

  8.5.3主元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

  8.5.4主元分析的推导

  8.5.5主元分析的计算步骤

  8.5.6主元分析方法

  8.5.7NIPALS方法

  8.5.8主元的主要性质

  8.5.9软测量中应用主元回归方法

  8.6支持向量机及在软测量中的应用

  8.6.1统计学习理论和支持向量机

  8.6.2最小二乘支持向量算法

  8.7人工神经网络及在软测量中的应用

  8.7.1神经元软测量技术的改进

  8.7.2基于神经网络的软测量

  第9章神经网络控制

  9.1概述

  9.2神经网络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9.2.1神经网络控制的设计

  9.2.2神经网络控制的实现

  9.3神经PID控制

  9.3.1神经PID控制的结构

  9.3.2神经PID控制的设计

  9.4神经自校正控制

  9.4.1神经自校正控制的结构

  9.4.2神经自校正控制的设计

  9.5神经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9.5.1神经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结构

  9.5.2神经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设计

  9.6神经控制技术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标签:

  • 关注微信
下一篇:荼蘼了时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