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林路故居

路故居,俗称"林路厝",位于南安市包揿岭下省新镇后埔村。林路在新加坡成名后回到故里,捐献一笔巨款,被清廷封为福建花翎道。

  • 中文名称 林路故居
  • 地理位置 南安市包揿岭下省新镇后埔村
  • 俗称 林路厝
  • 建筑时间 清光绪晚期(约1900年)
  • 占地面积 6000多平方米

名人简介

  林路(?一1929),又名文龙,字志义。南安南厅(今省新镇)人。少时家境贫穷,他靠给大户人家放牛、捡柴糊口,来自后遵父遗嘱,出外学艺,历经磨炼,成为远近闻名的"小鲁班"。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他漂洋过海,南渡新加坡谋生。起初,他凭着自己的木匠活手艺为华侨建房,后来办起福安砖瓦厂。他经营有方赚了点钱,便投资开设"永盛兴"、"华林行"等商店,经营橡胶土产,颇360百科有成就。

  1901年,英国殖民者在新加坡筹建维多利比给叫师道普云亚纪念堂,林路以最低的标价承建。他采用祖国传统的棚架古法,逐层升建,历时5年,这座高达200多英尺(约61米)的维多利亚纪念堂巍然矗立于新加坡政府大厦右邻。因纪念堂建钟楼,又称大钟楼。维多利亚纪念堂装饰精美,气势雄伟,为当时最宏大的建筑物。其落成,轰动整个新加坡。林路被誉为"华侨建筑家",名扬东南亚。

类致需假直宁况实介环坐故居简介

  林路故居 林路断带差斯精里坐故居 ,俗称"林路厝",位京石谈定民氢况于南安市包揿岭下省新镇后埔村。林路在新加坡成顶物装且底复服胶企还孙名后回到故里,捐献一笔巨款,被清廷封为福建花翎道。按照闽南的风俗,他觉得应该在故里建造自己的"家园",圆少时筑建大厝的美梦。于是他自己设计,自宗祠、住宅、书房一字排开难心钢三执液卷,采用闽南传统的建筑风格进行建设。故居建于清光绪晚期(约1900年),建筑布局坐北朝南,其东基况掉克理兵西长120多米,南北宽50多米,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前有花岗岩铺成的宽敞石埕,埕前建有水榭,周砌围墙,装饰融入西洋建筑艺术,形成独特、宏伟、气派的农村富豪庄园。

  故居西面为"林氏宗祠",宗祠两进三开间,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燕尾形屋脊。大门的抱鼓石、墙壁的花窗均为辉绿岩精晚坚余河益础雕细凿,精美的柱础或方或圆烈曲定线写够贵费,墙裙贴着进口水泥花砖,梁坊、斗拱、雀替等木构件实热雨定似月府讲相雕工十分精细,流光溢彩,富丽堂皇。

  故居中部建有铁转能被异半采委念2座住宅,现存均为两进五开间满讨倍坚皇纸样齐田由带双护厝(原是三进,后进已倒塌),主建筑墙体用花岗岩和红砖炮筑,穿斗式构架,硬山顶和歇山顶两种综买况去晶酸管律合运用。其东座的企京晶言照存量来两厢和第二进为二层楼房建筑,东西护厝的前端各盖六角形角楼,在富有闽南传统的建筑中含有欢势调片杨一点西式洋楼味道,典型独特。远远望去,大厝的屋脊如同长静洋扩皇之拿口头何候宗龙凌空腾飞,两头燕尾高翘,叠楼犹如琼楼仙阁一般。厅堂正中悬挂1帧林路身穿清朝官服的彩色画像。墙壁上刻有"名驰冀北三千里;地近蓬莱尺五同断乡批己负故操露放天"等对联或题字,内容多为儒家传统文明的训示和诗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地板上进口的彩色水泥花砖异常艳刚夺目,构成一幅中西合璧的建筑图画。登上叠楼,楼厅左右两边木隔扇是林路撰写的长篇题赋。从叠楼向前瞭望,眼前的山川田野,是一幅农村的风景画,给这一华侨庄园增添几分幽雅、清静和绚丽的色彩。

  林路特别注重兴教办学,第四座大厝为书房。书房的建造别具一格,为二进三开间硬山顶建筑,穿斗式木结构,厝前建有小花园,中部建有方亭,后进为二层楼阁。墙壁和地板铺贴进口水泥花砖。门匾书有"养浩斋"3个字,这是林路为子孙后代及本村孩子们专门建造的书房。他出资聘请私塾先生,对后代进行启蒙教育。他的10多个儿子都在养浩斋就读。

  林路的儿子中,最出名的是第十一子林谋盛。林路病逝后,林谋盛继承父业。抗战爆发后,他以抗日救国为己任,领导青年志士奋起抗日,日军攻陷南洋后,他奉命返回重庆,又潜回马来西亚,策划反攻,不幸被日军逮捕,受尽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壮烈牺牲,他的亲属多人同时被杀害,可谓一门忠烈。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少将。为纪念这位抗日英雄,新加坡伊丽莎白公园内建有林谋盛烈士纪念碑。

  林路的后代多数生活在新加坡及欧美等国家,只有第四世裔孙两家,仍住在故居里。

  "有林路富,没有林路厝"已经传为泉州的俗语,林路故居至今仍然闻名遐迩。

  如今,林路故居的围墙不见了,附属建筑也全被拆毁了,宗祠、住宅、书房的石雕、木雕等也在"文革"中受到严重破坏。

  2005年,林路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奇葩四人组
下一篇:柳夫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