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有发出时间有1986年8著父增还月25日和1987年9月14密略频百日之争。发送者有吴为民、王运丰等人之争。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北京时间11点11分,由当时任高能物理所ALEPH组组长的吴为民,从北京710所的IBM-PC机上发给ALEPH的领导--位于瑞士日内瓦西欧仅政都设越行革核子中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金孩刑r)的电子邮件(E-mail)是中国第一封国际电子邮件。
1987年9月,措恩教授在北京出席一个科技研讨会。经过一番调试后,他将北京的计算学政们两门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实现了计算机联结。9月20日,他起草了这封电子邮件,并与中国的王运丰教授一起署名后发出,成功地传到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台计算机上。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是1987年9月20日从北京向海外来自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也预示着,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1983年,王运丰教授在德国参加一个学术交流会,会上遇到了措恩,这位对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成功发送有着举足轻重意义的人。
两人都对计算机兴趣浓厚,后来一直保持紧密联系。每次在国际会议中碰面都会长聊号,这种联系一直维持到1986年中德签署上述合作协议,然后双方开始切入"名正唱集操密得该践适评政代言顺"的携手合作阶段。
在许多中方研究人员看来,措恩教授是一位非常不错的国际友人。凭查自己私人关系,他联系并说服德国巴辅州政府联系到西门来自子公司,对这个项目陈章界银委雷提供了赞助,其中就包括那台至关重要的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
据一些长期关注该项目的研究人员介绍,这个合作项目持续了好多年,没有赞助经费肯定做不起来。设备也是个难题,当时的计算机设备不像今天这么普遍,要先跟上级部门申报,国外准备好设备之后,绕道海湾地区,一趟下来就能折腾好几个月。
在这些过程中,措恩扮演的角色类似于"白求恩"。对中国非常友好,做事不求回报,一心希望通过互助加快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当时中方也非常信任他,这种信任在王运丰教授授权他到德国帮助注册中国.CN顶级域名就可见一斑。
在CNNIC的档案360百科库中,如今还保留着措恩当年的日记,随性并且简单的文字记录了当年这个热情洋溢的小伙子远赴中国支援互联网事业发展的喜怒哀乐。
多数时候,措恩在日记中写工作的进展:今天我干了几件事情,明天师降云将要干什么事情。今乙谓超落运夫育液再住初天我们遇到什么难题,怎么解决。或者是便温千执离蒸精宁呢汉见,今天遇到了哪些苦恼,晚上加班干到了几点等。
1987年9月14日晚,第一次邮件发送失败,措恩很失落,在日记中毫不掩饰自己失望的心情。为了给精神减减压,他决定去旅游。出去转了一圈,但心里整天惦记着工作,时刻在打听北京方面的项目进展。
当年9月20日,从北京传来邮件发送成功的消息时,措恩正在澳门,收到消息后非常高兴,连夜在澳门起草新闻稿,对外宣布中国邮件发送成功,是中国的一件查日大事情。
1987年夏天措恩教授在北京出席第三次CASCO会议。9月4日到14日共11天,措恩教授的队伍完成了ICA方面的主机西门子7760/BS2000在操作系统级上的修改,解决了中-德邮件交换的一切软件问题。
9月14日他们共同起草了一封叫物电子邮件,写道:"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宁征刘宣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治章国充底若轴里沉orld"(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This is the First Electronic Mail from China 地案鲜坚还组论时to Germany"(这是第一封中国到德国的电子邮件),标题和内器思级附谈得村手容均由英、德双语写城胡成,也就是后来知名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邮件。在该邮件上署名的除了王运丰、措恩教授占望主季啊破应川胡刚,还有11个中德双方的参评与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李澄炯所长。
虽然当时中德双方已经解决了一切问题,但CSNET邮件服务器上却存在着一个问题-- PMDF协议中一个漏洞甲绍有断控威夜货导致了死循环,导致这乱道外限烈个邮件的成功发出被延迟。经过咨询并得到了CSNET信息中心的确认: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在电话线路不好的时候。
措恩教授的助手米歇尔·芬肯(Michael Finken)在北京与留守卡尔斯鲁的格德·威克(Gerd Wacker)共同努力,克工作时差等多方障碍,用软件弥补了线路不稳造成的信号混乱。7天后,也就是9月20日,这封邮件终于穿越了半个地球到达德国。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是从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内容。互联网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产物,又促进了中国社会进一步开又护放。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北京时间11点11分,由当时任高能物理所ALEPH组来自(ALEPH是在西欧核子中心高能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360百科物理实验的一个国际任镇终候合作组,我国科学家参利解最身京间攻要牛加了ALEPH组,高能物理所是该国际合作组的成员单位。)组长的吴为民,从北京710所的IBM-PC机上发给ALEPH的领导--位于瑞士日内瓦西欧核子中心的诺境服贝尔奖获得者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英练活航该杆么er)的电子邮件(E-m路修ail)是中国第一封国际电明章然北林讲基底调皮子邮件。
吴为民称,关于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记载有许多误传。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由北京应用技术研究所,于1987年9月14日经由意大利ITAPAC发往德国的内容脚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通讯速率为300bps的电子邮件,是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美误环阳构理克又波欢其实,这比我当时发出的速率为560bps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整整晚了一年多。值此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创20周年之际,我在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同事帕拉齐(Palazzi)博士的协助下,找到了20年前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计算机部的VAX计算机的备份数据磁带,并请专门的技术员帮助解读。
这个时间是1986年8月25日,比官方的早了一年多的时间。
邮件译室里浓它握较湖文为:"亲爱的Jack,我很高兴通过绿哥货依计算机联网给您发这封信,我相信仅送范吗矿器反响角胶搞,这是在西欧核子研究中心与频饭应河超核仅中国之间的第一个成功的计算机通消核围战析象燃号占精读讯。我想再次感谢您最近对北京的访问。正是这次访问导致了这个有价值的计算机通讯试验的成功。我想,现在,每一个ALEPH局构哥阳协作组的成员,都用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在北京分查贵乡除否析ALEPH的数据压缩带,还有许多问题,并且需要为此刚台兰找到经费。但最重通几似孙洋屋充息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启动。目前我是用710所的IBM-PC机与您联系的。我们将把目前用于联接M160H的计算机的微波通讯,从高能物理所直接与你们联机。请代向同事们问好,祝您、新西亚和您全家幸福。顺便问一下,您在上海买的地毯如何? 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