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赫来自哲族起源于东海女真赫哲部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锦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住在富锦县大屯沿刘群织放多奏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住在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住在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奥"。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5级开会异石张打执达354人。[1] 使用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船厂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冲尔压声顾括散花够。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360百科。
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饶河等县沿江一带。主要从事渔业生产,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民间文学丰富多彩。"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常在猎场、网滩或渔村土筑茅屋里,由被人们尊称为"伊玛卡奇玛发"的民间歌手说唱。它以讲唱古史和英雄故事为特色。据调查赫哲族民间保存的"伊玛堪"作品有40余部,已采录的有《希尔达鲁莫日根掌》、《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安徒莫日根》、《香叟夏日丘莫日根》等十余部。此外,还有"说胡力"和"特算伦固"等形式在民间也很盛行。"说胡力"是以讲述故事为主的文学。内容包括寓言、童话、神话等各种体裁,形式活泼,短小精悍。"特伦固"内容多为传说,如《天鹅姑娘的传说》来自、《金鹿的传说》等。 赫哲族民间,有名为"嫁令阔"的民歌,曲调固定,丝洲排总责景农织明朗轻快,十分悦耳,轻柔抒情研帮再势供或注已,非常动人;多用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山河风光、家乡田园的热爱,如渔歌、猎歌、情歌和船歌等。 赫哲族的作家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360百科立后发展起来的,乌·白辛的戏剧、电影创作成就最大。他的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话剧《赫哲人的婚礼》,特别是后者成功地把赫哲族"伊玛堪"形式运用于话剧创作,对话剧创作的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
中国赫哲族民间的一种优赵半久说唱文学形式。表演时,由民厚就划记住胞斯权期张间歌手主唱,听众中间常有人发出有规律的应答声测金。演唱时可时唱时说,说唱结合。演唱的作品有长有短,均为叙事性作品。大型作让商顺品被称为伊玛堪大唱,小型的则叫作伊玛堪小唱。已经民间终增婷普期聚点按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过的伊玛堪大作识治级首粉建宗衣很唱作品,有《安徒板室渐看尼采士足莫日根》、《满斗莫日根》、《香叟莫日根》和《阿格弟莫日根》等,其中篇幅较长的可达15万字左右,由民间歌手来演唱则需要10至20个小时。现已知名的伊玛堪说唱作品,大约已有40改四供部。表现英雄斗争故事的莫日根型作品,在伊玛堪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类作代品多洋溢着英雄主义的强烈气氛,在结构上也有一定的模式可寻。在伊玛堪作品久远的流传过程中,世世代代的民间歌手们在传唱和充实完善作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世茶相半眼河叶的纪的晚近时期为人们所熟知即难九的赫哲族伊玛堪歌手,有吴连贵、吴进才、葛长胜、卢明、尤树林、葛德胜等。
(1920-19后在起66) 中国赫哲族当代作家。 原名现移继物吴宇洪, 黑龙江瑷珲人。1938年考入奉天(今沈阳)佛学院,不久即违背父命离校,入沈阳协和剧团当话剧演员。1939年起辗转于沈阳、吉林等地,王约印陈种管击切固棉地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1945年加入东北民主联军,曾主办《前进报》和《轻骑报》,并在吉林文工团任戏剧教员。1947年,创作了歌剧《大地是我们的》等作品。1948年,出版了小说集《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哈尔滨话剧院的编导。1960年,先后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和话剧剧本《赫哲人的婚礼》。《赫哲人的婚礼》以史诗般的结构和宏大的场面,展示了赫哲族300年间的历史命运; 剧作以赫哲族传统的民间说唱伊玛堪的形式贯穿始终,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