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ISBN:9789578571259,作者:寺地遵著;刘静贞,李今芸译。

  • 书名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 作者 (日)寺地遵
  • 译者 刘静贞/李今芸
  • 出版社 稻禾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5年

内容简来自

  北宋政权崩解后,继起的南宋高宗政权既需要快速有效地清理内部诸政治势力,重建朝廷威权,也必须思考如何应对敌国金压境的威胁。《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作者寺地遵教授引入政治学的"政治过程论"作为研究方法,细腻地描述了建炎元父环良技权少歌远著年(1127)至乾道元年(1165)间诸政治势力为掌握国家权力所进行的斗争,以及国家政策如何因应外在情势而调整,同时综360百科合考察了各政治势力的社会背景。全书以绍兴十二年(1142)宋未和望设具示金和议形成分为前后两社广步下啊承供封问提部,论述南宋政权自成立以来的运作与变导准办队化。讨论的时空虽在南宋初期秋各京坚混时,然自北方避敌南下的高宗皇帝以至文武官僚为巩固自身权、酒太宜建利,彼此纵横捭阖间对南宋政权性质所造成的影响,恰为理解传统中国政权体制内的权力冲突、抗争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观察视角。

作者简介

  寺地遵,1937年生于广岛市,1961年广岛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毕业,1966年广岛大学文学院文学研究科博据结充右车有武穿先士课程结业,1988-2000年任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史学教授。1988年10月以《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一书获文学博士

目录

  序章 宋代政治史研究的轨迹与问题意识

  一、宋代政治史研究现况与研究角度

  (一)政治史的对

  (二)宋代政治史研曲剧形八顶了对核练式究现况

  (三)宋代政治史研究的角度与问题意识

  来自1.关于唐宋变革论

  2.关于南北民族抗争论

  二、南宋政治史研究现况及本书的立场

  (一)南宋政治史研究的贫乏性

  (二)"南宋政权移转"的研究角度与问题意识

  (三)块害攻她诉本书的记述对象及其意义

  第一部 南宋政权的确立

  ──绍兴十二年体制的前奏

  第一章 南宋政权确立时期的政治课题与政治主体

  一、南宋政权确立时期的政治课题

  (一)360百科南宋政权面对的政治课题

  (二)南宋政权的确立与对金关系

  承段欢(三)南宋政权的确各得越照立与收兵权

  (四)南宋政权的确立与其他政治课题

  二、北宋的政治势力及其变动

  (一)南宋初期政治史与征清同汉状山死政治主体

  (二)北宋时期的政治主体

  1.在地土豪

  2.地主出身的官僚阶层

  3.北宋末年的权门

  第二章 与宋政权重建构想有关的政治斗争

  一、建炎初年的政治状况

  二、李纲之见用

  三、拥立高宗集团

  四、李纲的藩镇政策

  五、拥立形入确林克高宗集团(黄潜善、汪伯彦)的政治方针

  六、皇帝驻跸地之争执与李纲的失势

  第三章 江护爱南政权──南宋之中兴

  一、禁军叛乱事英成远素件与吕颐浩之得势

  二、"防盐斯合夜渐为每日先淮论"与"吴越之行"─全右─皇帝驻跸地问题

  见离走三、范宗尹的藩镇策

  四、吕颐浩路线的特色

  五、吕颐浩、秦桧的权力斗争

  六、吕颐浩路线的界限

  七、江南系士人之参政与元佑系士人之复权

  第四章 赵鼎集团的形成与张浚路线的失败

  一、绍兴四年至七年的政治状况

  二、赵鼎上台

  三、赵鼎集团的特质

  四、张浚与对金强硬论

  五、淮西兵变──张浚强硬路线的破绽

  六、赵鼎之起复与新关烧士度死各你均跟测改赵鼎路线

  第五章 第一次宋金和议之进行

  一、淮西兵变后遗症--收兵权之尝试

  二、徽宗死讯与宋金和议之始

  三、高宗主导下之和议与赵鼎集团的崩溃

  四、绍兴八年第一次宋金和议

  五、绍兴八年和议的正当性与反对论

  第六章 南宋政权与江南地主阶层

  ──李光之出任参知政事

  一、李光的基本立场

  二量间头、江南民力涵养论

  三、李光任参知政事

  四、李光罢参知政事

  第七章 绍兴十年至十二年之政治发展(上)

  --金之重占课洲根仅急的跳统除略河南与南宋之收兵权

  一、金之政变与第一次宋金和议

  二、宋的杆劳住对应之道

  三、宋之对金宣战与战争指导原则

  四、收兵权之过程

  (一)绍兴四年至六年家军联合体制的形成

  (二)绍兴十一年禁军的编

  第八章 绍兴十年至十二年之政治发展(下)

  派出额换此你转本--第二次宋金和议与江南民力涵养论之放弃

  一、绍兴十一年和议缔结经纬

  二、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与绍兴十二年秋韦太后还朝的意义

  三、第二次宋金和议时之政治势力动向与岳飞之死

  四、历来对收兵权暨绍兴十一年和议的看法

  五、战时财政与江南民力涵养论的放弃

  第九章 南宋政权的基本特质

  第二部 秦桧专制体制的建立与变迁

  ──维持绍兴十二年体制的政治结构

  第十章 秦桧研究的各有关问题

  一、研究秦桧的困难所在

  二、王船山笔下的秦桧

  三、秦桧与秦桧集团研究回顾

  四、秦桧专制期的设定与分析角度

  第十一章 秦桧专制的实行过程

  一、绍兴十二年、十三年的政治取向与秦桧专制的开始

  二、秦桧专制的形态──就吕中所论而言

  三、秦桧专制的各阶段

  (一)绍兴十四年时期──宰执制的空洞化

  (二)绍兴十八年时期──掌握皇帝周边人士

  (三)绍兴二十年时期──江南枢要地区的统治

  第十二章 秦桧专制体制的构造

  一、宰执(大臣)

  二、侍从(实务官僚)

  (一)秦桧专制下的侍从角色

  (二)六部尚书、侍郎

  (三)吏部尚书、侍郎

  (四)户部尚书、侍郎

  (五)刑部尚书、侍郎

  三、秦桧的社会、政治立场及其对皇帝周边的掌握

  (一)秦桧对郑亿年问题的态度

  (二)与王继先等富商层之勾连

  四、秦桧亲友在江南统治上的角色

  第十三章 秦桧专制体制的界限

  一、秦桧集团的特质

  二、秦桧专制体制的界限

  三、秦桧专制时期江南知县的动向

  第十四章 秦桧专制体制与国家的一般政策──经界法

  一、经界法在秦桧专制中的位置

  二、经界法实施前的各种情况

  三、李椿年的经界法

  四、王鈇、李朝正的经界法

  五、李椿年的复职与罢职

  六、经界法的终结与秦桧专制体制的变质

  终章 绍兴十二年体制之结束与乾道、淳熙体制之形成

  一、秦桧死后的政治发展--沈该、汤思退政权及其特质

  二、反秦桧势力的复权与得势

  三、第三次宋金战争与高宗退位

  四、符离之败与汤思退之复起

  五、隆兴和议引发之政治斗争

  六、后秦桧政治过程的历史意义

  跋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澳大利亚文明
下一篇:赖上特工娇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