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铜矿遗址位于铜陵市顺安镇,也被成为"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间两川址"。位于安徽省南陵县西部大工山和铜陵诉什含县凤凰山一带,是一处西周至唐宋时期的集采矿与冶炼为一体的古代矿冶遗址。1987年以来,省市文物部门先后多次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清理出多处古代采矿井巷和一批采掘生产工具,并在附近相继发现了不少采矿和冶炼遗址,是一个完整的古代铜矿生产基地。该遗址遗存丰富,场面壮观,不仅是皖南古铜矿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又有一定代表性的一处古铜矿遗址,1996年12月被械块半职帝染国务院批准为国保方香所质方压且单位。
1来自984年,南陵县文管部门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在大工山一带的地表存有大量陶片,甚至连农民的菜园地里都有,还发现多处疑为人工开凿的坑道以及多处古人生活及烧烤的痕迹。南陵县文管所将这一发现逐级上报,引起了芜湖市、安徽省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198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根据南陵根财严史毛觉界讨立县文物普查情况对南陵境内这些发现进行了专题调查和复查,最终确定了它就是湮没在地下360百科、沉睡了千年的古铜冶遗址。1996年11月,大工山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工山铜矿遗址包括塌里免测轮乎弦松飞升费天犯牧铜矿遗址、江木冲冶炼遗址、刘家井冶炼遗址、破头山采矿遗址等。大工山遗址也是我市最早确立的国保单位。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的开采在中国矿业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从西周到宋代,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由于长时间的开采给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受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自宋代以后,大工山--凤凰山铜矿渐渐衰落下来。
为加强遗址保护,2012年铜陵市革整渐东脚良文物局委托安徽省文物保护中心吗七编制了凤凰山铜矿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工作计划,并正式向国家文物局申甚请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经过省市多方努力,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同意凤凰山铜矿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下一步铜陵市将委托专业规划编制单位,联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做好凤凰山铜矿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凤凰山铜矿遗址位于铜陵县凤凰山一带,以金牛洞古采矿区、万迎山古冶炼区以及市郊罗家村的大炼渣为代表。其中金牛洞古采矿区内发掘有古代采矿竖井、平巷、斜井和众多的生产用具,经鉴定其时代跨度为春秋至西汉时期。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的发现,不仅为寻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丹阳铜"产地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物证,而且为探索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国古代采矿、冶金技术的历留研倍玉史进步,以及当时的来自社会经济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特点明显,即采、冶并存,且多数的采矿点离冶炼场很近。如江木冲冶炼场距山上的采矿点只有2公里,万迎山冶炼场也分别靠近金牛洞改析、药园山、虎形山等采矿点。就近冶炼,可以减少运输矿石的困难。
从采矿遗迹来看,矿工的采360百科矿方法主要为露采和井专室慢富如意音船采两种。开采距地表较近的矿石用露采之法,即用挖"鸡窝矿"的"穴采法"揭表开采。开采较深的矿石则需井采,用木质井架支护,挖竖井和斤横井深入地下开采。
固从铜矿遗址内出土的采矿工具和燃料遗迹,可以比较清晰地呈现出古代铜矿冶炼技术的发展进程。工匠们的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具有青铜镢、铁钻、石球、木棒、木履、青瓷碗、夹砂陶炊器、几何印纹陶器、原始青瓷器等,主要燃料也从木炭逐渐演变为煤炭。
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冰铜锭、银铅锭,其石武身作构随华个中冰铜锭内铜、铁含量与现代冰铜产品的含量相近,说明当时的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铜或者说青铜,在中国古代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用于制作兵器、礼器、乐器林顶笑客术布创针、食器、水器等器具,非常重要。南陵在周代时属吴越之地,也是后来吴越两国采铜冶炼之地。到了汉代,南陵出产的"丹阳铜镜"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