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

《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是2012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砂。

  • 作者 朱砂
  •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年8月
  • 页数 316 页
  • 定价 28.8 元

图书简介

来自  《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那些随风而逝的名人情殇》是作者六年的心血文集。在这六年的时间里,作者查阅了海量的历史资料,用感性、唯美、清丽的文字,写下了诸多古今中外名人的爱情故事,以期让读者在唏嘘感叹甚至泪雨涟涟里感受这些名人的爱情。这些作品曾先后发表于《意林》《读者》《百家讲堂》《青年文摘》等,得到了大量读者强烈的反响。

360百科

错过

  那个时候的我们,天真地以为,那只是一段情,划季技手争药甲鸡烧调责走过之后才明白,其实,那是一生。许多时候,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只可惜我现在才懂。

  003 变频有真升庆/ 张茂渊:爱过半个世纪

  007 / 吕碧城:醉笑陪君三万场

  011 / 陈岱孙:被岁月覆盖了的花开

  014 / 苏曼殊:半缘修道半缘君

  024 / 梁启超:第一知己总让卿

宿命

  也许岩术耐升,一切的一切,是生命的轮回中该有的劫,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一如,扑火是飞蛾的宿命。

  033 / 李煜:莲花台畔莲花落

  038 / 普希金:谁念西风独自凉

  044 / 黛安娜:童话里有朵雨做的云

  052 / 傅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063 / 秋瑾:鉴湖女侠的诗居息还二意人生

  070 / 小野洋子:殇花盛开

  077 / 弘一大师:菩提树下的红尘够利在围分范知买房行

  081 / 萧红:冷展局鱼居船一路逃亡,一路爱

叹息

  过往的岁月里,她(他)划状令切紧食值缩待一直将头深深地低进尘埃里,可是,至死,她(他)都没有等到与他(她)携手的前世今生。

  089 / 金岳霖:你是我的四月天

  096 / 杜拉斯:爱到无人能懂

  101 / 勃拉姆斯:43年的花开无声

  110 / 卡夫卡:死神面前的爱情舞

  114 / 潘玉良:情社记正已活周由首欢到深处无怨尤

  119 / 奥黛丽·赫本:195钱强换将固副拿活提4年的蝴蝶胸针

烟花

  那些无法牵手一生的爱情,终构英掉滑用如绽放的烟花,炽热、美丽,瞬间的璀灿过后,留下无尽的黑暗与苍凉。

  127 / 叶赛宁:我为爱你而来

  133 / 步非烟:不过是一场风花雪月

  138 / 陆小曼:烟花恋

  148 / 居里械燃击夫人:玛丽的爱情

且宪  152 / 萨特到粮排运聚乎族想·波伏娃:塞纳河畔凋零的风铃草花

颓败

  每个男人的最初,都有一个樱花般的纯白女子,如天使般飘零在他生命的最深处,注定颓败。

  16整能烧振京命针变卫3 / 吴冠中:那时花开

  170 / 小凤仙:你曾是我生命里的天使

  177 / 诺贝尔:殇情诺贝尔

  185 / 莫泊桑:莫泊桑的"魂断蓝桥"

  192 / 柴可夫斯基:13年的柏拉图

  200 / 叶芝:与爱,痴缠一生

  205 / 雨果:雨果爱情世界里的伤情女人

齑粉

  那些曾经做出的,以为坚如磐石的承诺,最终,在风驰电掣的时光中,化为齑粉。

农治了移  213 / 阮玲玉:爱情是一袭华美的袍

  218 / 唐婉:疑是惊鸿照影来

  223 / 拿破仑: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228 / 饭岛爱:性很近,爱很远

  231 / 芭芭拉:谁人真爱芭芭拉

  238 / 梅兰芳:如果爱,请深爱

  245 / 费雯丽:乱世佳人乱世情

零落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如水的温情和双眸间灼灼的期待,都已随风成尘,手练山位简率元空最终,分散在时光的长河里,零落成一场眼泪的狂欢

  257 / 陆徵祥:人生若只如初见

  263 / 白朗宁:有一种殇,景苗束座落直挥盐济并叫情深不寿

  272 /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

  280 / 巴金:今生只为你动情

  288 / 做备沉令杰奎琳:风中的杰奎琳

  293 / 于凤至:大爱至简

  296 / 老舍:茶馆里的情感人生

  304 / 林觉民:不负天下不负卿

  311 / 邓稼先: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

序言

  来自为爱,所以执著

  想来,我与文字的缘分,应该是与生俱来的。此刻,当我为360百科自己人生的第一本书作序时,发现生命里所有或谐趣或温暖高销调报宣向或执著或满足的记忆竟都与文字有关。

  5岁时,常常地,一个人,站在老屋前的池塘边,面对那一泓碧波荡漾的春水,极度兴奋地用不同的声音大喊着: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部斗世属度材似急道护 "是啊,暴风雨就要值始器皇富任控元来了。"

  "你像一个真的游击队员一样打死了德国士兵,你的委员会里还有谁怀疑你不是瓦尔特呢?"

  《瓦尔特旧止右着丰越保卫萨拉热窝》,那是我一个人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我一个人扮演着包括康德尔、迪特里施、比肖夫等人在内的所有角色。

  彼时,哥哥有一个上了锁的抽屉,抽屉里珍藏着几本小人书和一摞信纸,哥哥对它们视若珍宝,任谁动一动他都会与之拼命。

  一次意外,我喜正钟发现如果将旁边那个没上锁的抽屉拉出来,将手伸到最里面,竟然可以从世用哥哥抽屉的空隙中将最靠边的一本小人书拿出来,于是,从那一刻起,哥哥前脚去上学,后脚我便把小人书偷出来,跑到村头让看麦苗的江阿姨给我讲小人书。

  江阿姨是个上山下乡的知青,身就挥针约乙连获黑镇格体虚弱,村长照顾她让她在村引里奏头照看麦苗地,以防村民们家里养的鸡啄食刚刚返青的麦苗儿。

  一次两次三次,半个多月后,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想赶在哥哥放学之前将小人书放回原处时,被因考试提前放学的哥哥抓了个正着。

  于是,那一日,我和哥哥两热介二阿被个人都哭了个昏天暗地,我是因空专滑纪候于皇林为挨打,哥哥是因为心疼他那被翻得卷起了毛边儿的小人书。

  那本小人书,让我第一省促云七次知道了文字世界里的精彩,也正是从那时起,努力识字,去县城的书店里蹭小人书看成了我整个童年里最幸福的事。

  17岁,去外地读中专,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真正领略到了什么是"浩瀚的文字海洋",无数个夜晚,宿舍已经熄灯,同学们沉沉睡去的时刻,站在走廊尽头并让的楼梯后,捧一本书,借着楼道里昏暗的灯光,一个人独自在作者笔下的故事里流连。

  19岁,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了铅字,没有样报,有的只是市晚报社寄来的一张淡绿色的稿费单,拿着那张稿费单,想着一个又一个陌生人阅读着自己的文字,那种欢喜,真的是梦中都会微笑。

  30岁,已结婚生子、委菜补剂表项管种吃志在一家事业单位做了七年会计客测而画草游著的我忽然就有了放弃工作专职写作的冲动,全家上上下下,除了爱人没有一个人支持我的这扩般气片班众月越一决定,尤其是公婆与爹娘,何止是大惑不解?简直是暴跳如雷。于他们而言,放弃工作离开"组织"的怀抱根本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几位老人轮番轰炸,先是苦口婆心,继而大发雷霆,发展到最后几近歇斯底里。

  然而,对文字的热爱已经让我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再一次地,我的那种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个性凸显,一句"我宁肯吃糠咽菜,也不想等将来老了,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再去后悔一生所过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话,让几位老人顿时没了脾气,于是,虽然受到了重重阻隔,最终还是辞了职。

  从此,各种文字,日日夜夜地,在心底自由地欢唱。

  每日里,或是坐在电脑前十指翻飞,或是捧一本书,半倚在阳台的长椅上静静地读,于是,从此也便有了文字的魅惑,用自己的文字去魅惑他人,亦或是在他人的文字里被魅惑得或喜或悲。

  说不清从何时起,竟爱上了那沉寂的夜,喜欢在黑暗中放纵自己的思绪,在文字中放肆地妄想那些尘世间并不存在的悲欢离合。多少次,看着那一个个文字在自己的指尖上跳动,不由自主地,情感随着故事里的情节起起伏伏,此时,思维是活跃的,心是温润、细敏的。哪怕,是写下一个悲情的故事,在将自己感动得泪雨涟涟之后,竟仍有一种抛下生活重负、自由舒展翅膀的快乐感觉。

  第一次接触名人的爱情世界是在2005年,彼时,从网上看到一段写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的文字,为那个女人那份隐忍到让人心疼的爱情深深地感动,很快,一篇《爱过半个世纪》便刊发到了《辽宁青年》上,让我万没想到的是,这篇只有2000字的文章,竟然先后被《读者》《意林》《特别关注》《文苑》等数家知名杂志转载,并且,读者反应非常强烈,

  后来,我又陆续写了几篇这样的名人爱情稿,竟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008年,《青年文摘》杂志发表了我写的格里高里 ·派克与奥黛丽·赫本的情感文章《1954年的蝴蝶胸针》,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杂志一上市,短短几天内,转载此文的网页便达到了数百页,只在派派网上,便有十几名朗读爱好者选中了这篇文章,在赫本的百度贴吧里,读者更是留下了一条条让人激动不已的评论:

  "当我看完这文章时,已泪流满面。"

  "这是唯一使我感动落泪的关于爱情的文章。"

  "今天看到,我流泪了,终于知道什么是爱情。"

  "看完之后,心在颤抖,泪在翻腾。"

  "我是在《青年文摘》上看到这篇文章的,当时读第一遍,已经是泣不成声了。"

  "我在教室里,忍住,不能哭。"

  ……

  太多的读者的眼泪让我心潮澎湃,从那一刻起,写这样的一组爱情文章,出一本《名人情殇》的书便成了内心无法压抑的冲动。

  于是,接下来的几年里,新浪读书、腾讯读书、百度文库、图书馆、书店成了我每日必定要光顾的场所。

  彼时,我已经开始了生命中最初的、居无定所的北漂生活,当时住在东交民巷,常常地,一个人步行到前门,坐一个多小时的特 4公交车去国家图书馆查资料,有时,国家图书馆里没有的,便到各大书店或网店里去淘。每日里,我所做的,便是将自己埋头书中,在前人的爱情故事里沉溺流连,乐此不疲,一任朝来暮往、云卷云舒。

  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楚地记得,此前,一个相识多年的老友写过一篇有关仓央嘉措爱情的文章,因我看到的资料与她诉讲的内容相距甚远,我怀疑朋友写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爱情与历史事实不符,为了给自己的读者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我曾跑遍了西单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大厦、甜水园、地坛书市、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等地方,奔波了二十多天,终于,

  综合各种资料,并结合作家高平撰写的、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一书,完成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绝世情殇》一文。

  常常地,幸福于那样的感觉,夜阑更深时,一个人独自坐在电脑边,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历史深处,将那些被世人或遗忘或丢弃了的、却无意间感动了自己的爱情故事,轻轻地捡起,将她或他的或惊心动魄或静如止水的情感,默默地展开、细品,然后,像个极敬业的纺织女工般,以文字为梭,将那些散落在风中的碎片一一地串联起来,让那些在岁月里老去的或缠绵或凄美的爱情,在自己的指尖儿上,如凡高笔下的向日葵般,于波澜不惊中,绚烂而温暖地盛开。

  从2005年初至2011年末,创作此书的6年间,人是奔波的,心是快乐的。哪怕是后来由于爱人工作的关系搬到昌平燕丹巷那狭小的连个客厅都没有的居室里,日日过着面包、方便面果腹的生活,因了有了文字的一路陪伴,心亦是明净快乐的。

  可以住地下室,可以啃凉馒头,可以穿最廉价的衣服,但生命中不能没有文字,这便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生活理念。正如一位朋友所说," 一个人爱文字爱得紧了,世间所有的苦难与功名利禄都将变得无足轻重,唯有文字,才是生命中最真切的、最不能割舍的一环。"

  2008年之后,物价的高起引发生活成本的巨增,巨大的生活压力使得与我一同出道的朋友们纷纷改行,只剩下包括我在内的少数撰稿人依然固执而绝决地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文字里。我不会离开,而且此生无论遇到什么都不会离开,因为只有在文字里,我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种生命轻舞飞扬的快乐感觉。

  有书可读,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在文字里肆意地盛开,可以让自己沉湎在那些灵秀的文字中一点点地老去,也许,我一生所要的幸福不过如此吧。

  张爱玲说:"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 "我此生要做的,便是:"有美的文字,以文字悦人。"

  如果,我的读者,因了这些文字,而笑、而哭、而理性地对待婚姻与一份迟来的爱,我将知足。

  最后,对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曾玉立编辑、北京凤凰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京华浪客编辑、北京时代华语图书有限公司的梁珍珍编辑以及所有为此书提出来意见与建议的朋友们真诚地道一声"谢谢 ",谢谢你们的鼓励与支持,谢谢你们一路走来所付出的辛勤与汗水,愿在文字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能一起携手并肩,越走越远!

  朱砂,2012年 7月于河北沧州

样文

样文1

  爱过半个世纪

  孑然一身50年,78岁才成为新娘;半个世纪的等待,只为,那曾经的一场爱。如此旷世奇缘,其主角究竟是个怎样超凡脱俗的人儿?

  她叫张茂渊,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侄女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才女张爱玲。她留过洋,集万贯家资、容貌才情于一身,她的爱情,波澜不惊却又另人唏嘘感叹。

  他们是彼此的初恋。

  1925年,25岁的张茂渊在开往英国的轮船上遇到了英俊才子李开弟,女儿的心事,象春日里的花苞儿,风一吹,便开了。

  26岁的李开弟对张茂渊亦是一见钟情,甲板上,李开弟深情的用英语为张茂渊朗诵了拜伦的诗。

  故事至此,原本应是一段才子佳人的人间佳话。然而,及至李开弟了解了张茂渊的出身后,炽热的情感忽然就冷淡下来。在李开弟这样一个热血男儿的眼里,张茂渊的外公、与洋人签署了《马关条约》的李鸿章是个民族败类;张茂渊的父亲,马尾一战中狼狈逃窜的张佩纶是个懦夫,而张茂渊的哥哥又是个打吗啡、嫖妓的浪子,这样的一个贵族人家的闺秀,必是娇如婴儿,弱如温室花草,怎配和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双栖双飞?于是,李开弟毅然斩断了与张茂渊的情丝,苍促中和一位女留学生结为连理。

  张茂渊应邀参加了李开弟的婚礼,那一刻,她将一个女人的内敛发挥到了极致。面对新娘,张茂渊神泰自若,落落大方,仿佛自己和新郎间从未有过感情的瓜葛。没有人知道,此刻,张茂渊平静的表情下,痛苦是何等铁马冰河般的汹涌?!

  然而,另李开弟万没想到的是,张茂渊非但不是一根只会依附大树的藤、不是《红楼梦》中相信宿命、任人摆布的迎春,恰恰相反,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张茂渊性情坚毅如贾府中的探春,有着一颗男儿一样的雄心,她自强自立的品性与她的家族格格不入。

  了解了张茂渊为人个性的李开弟象尤三姐自刎后的柳湘莲,苦恼,悔恨,深深的自责。

  错过一个人最可怕的方式是,你就在他(她)身边,却知道已不能再拥有他(她)。此时李开弟的妻子已有身孕,张茂渊和李开弟都是看不得别人痛苦的人,两个人的恋情,注定成了开在伤口上的一场烟花,爱虽真,却隔了一条无法泅渡的河。

  如此也便不难理解,张爱玲在香港读书的三年中,李开弟为何象对待亲生女儿那般照顾爱玲,个中原委,又何偿不是把爱玲当成了对张茂渊情感的寄托?

  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感情有时只是一个人的事,爱与不爱只能自行了断。张茂渊,这个高傲清冷型的女子,自李开弟结婚后,便再也没爱过别人,只守着父亲留下的一份家业过活。

  张茂渊说,今生等不到你,我等来生,神情语气中的决绝让人惊心动魄。

  若记一个人一生一世,那定是需要一份平绝的勇气和一缕化不开的浓情。也许李开弟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人,但对于张茂渊来说,他却是整个世界。

  心若知道灵犀的方向,哪怕不能朝夕相伴,亦是一幅最凄美的风景。于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等待里,张茂渊和李开弟这对有情人,隔尘相望,不越雷池半步。人们看到的,不是心头碎裂的伤,彻骨的思念以及等待的绝望,而是一份淡定从容,一份静静的守候。在生命的角落里静静开着的,那些写着初恋的花,是只有一个人才懂的幸福呵。

  十年浩劫中,年近古稀的李开弟被打成反革命,每日在弄堂里清理垃圾,亲友避之唯恐不及。彼时的张茂渊已是家财尽散,却仍就隔三岔五的从自己并不富裕的供给中挤出一些,接济李开弟。每每去看他,张茂渊总是捋起衣袖,卷起裤管,用她从小弹钢琴的手,接过力不从心的李开弟手中的水桶扫帚,帮他"改造",做那些笨重的粗活儿。此时的爱,已无需言语,举手投足间的一切,他(她)能懂,也只有她(他)懂。

  及至李开弟的老伴去世,张茂渊已经78岁,终于如愿以偿地和自己初恋的人儿走到一起。时间已将无数个事件润泽成珠,保存下来,留给两个相爱的人儿,一起在黄昏里细数,哪些是云卷云舒下淡淡的喜悦,哪此是车马喧嚣声中思念的悠长,还有,那些红尘往事与年轻过的容颜。

  张茂渊90岁时去世,用50年的执着,换来了12年的相依。

  50的等待是漫长的,正是因了这份漫长,两个相爱的人儿才更加珍惜相依的时光,同时也正是因了这份姻缘的来之不易,两个人才真正懂得,如何用心去体悟那份迟到的幸福和美丽。

  =================================================================

样文2

  菩提树下的红尘恋

  那样的一个女子,似哺育了她的富士山一般,有着宁静而炽热的美。她的人,温良谦恭,心性似她的名字纤尘不染,雪子,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扶桑女子,和所有二八的女儿一样,在涩如绽蓓的锦秀年华里,无数次的,于盈盈的烛光中,许下最纯真的爱情梦想。

  或许,真的是老天有眼啊,她的祈愿在那一年终于成真。慈悲的佛祖让她于千万人中,遇到了那个叫李叔同的中国男人。四目相对的一刹那,他那由丰富的人生阅历积累下来的洞析人生的睿智眼神瞬间便捕获了她的芳心。他比她大许多,并且,在故国家园里有妻有子,然而,她依旧爱了,义无反顾。

  那个男人简直是个天才,音乐、诗词歌赋、篆刻、书法、绘画、表演几乎样样精通,像所有那个年代怀了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热血青年一样,他追随他心中的领袖蔡元培,想闯出一条救国兴邦的康庄大道,然而,不幸的是,蔡元培遭人迫害,被当局通辑,做为同党的他亦难逃劫数,于是,无奈之下,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洋油画与剧本创作,将满腔的悲愤和一身的才情,埋藏在沉默的丹青与跳动的音符间。

  彼时,他是她家的房客,日夜在同一屋檐下相遇,久而久之,她入了他的画,他入了她的心。

  她灼烈炽热的爱,温暖了一骑飘在异乡的游魂。她爱他,为了他,她不惜赴汤蹈火。而她对他,却索求不多,一份真实的感情,一掬茅檐低小的简单快乐,足以慰平生。然而她爱的这个男人,却不是可以乐不思归的蜀主刘禅,在他的世界里,家衰国落的痛,像一块经年的疤,于每一个阴天返潮,一次次地,将蚀骨的悲凉泌入一颗游子的拳拳爱国之心。

  6年的相依相伴,他们在一起度地了一生中最静美的爱情时光。她期盼就这样厮守到终老,然而她不知,他的心无时不系着他的祖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让一心报国的他再也无法在异国他乡的温柔里消蚀青春的大好年华,他回来了,带着一腔的热情与满腹的经纶回到了那片生养了他的土地上。他填《满江红》的诗,为共和欢呼,他主编《太平洋报》,倡导精锐的思想和崭新的文化,长久压抑的生命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重新丰润开来。

  有爱不觉天涯远,她随着他,也来了。她告别了那满树的樱花,来到这陌生的国度,一任他的世界一天天开阔而自己的世界一天天萎缩下去。

  她不怨他,她爱他,她尊重他的选择。她站在那个男人的身后,把头深深地低进了尘埃里。为了他,她甘愿在这异国他家忍受寂寞与孤独,只为心中那一纸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的爱情之约。

  然而,他的热情与她无怨无悔的付出并未得到时局的认同,军阀割据的残酷现实让他不得不在报纸被关闭后移师江浙。

  又一次地,她跟了他,亦步亦趋。他就是她的家,有他在,她便是幸福快乐的啊。

  他在学堂里教书育人,培养了一代名画家丰子恺与一代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他仰慕佛法之宏大,喜欢清灯古佛相伴的宁静,于是,终于在某一日,他抛却了红尘,至虎跑寺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遁入空门,法号弘一,从此一心向佛,普度众生。

  从满头青丝缀落的那一刻起,他便从荣华富贵中抽身而去,俗世所有的绚烂都化做了脱俗后的平淡,而他对她的小爱,也必将从此转变成了对天下苍生的大爱。

  她爱他敬他,可她的内心却还没有强大的可以静如止水的目送着爱情的离去。她泪流,百思却找不到答案。她不舍,她不服,追至他剃度修行的地方。于是,那一晨的西子湖畔,两舟相向时,便有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她唤他:"叔同―――"

  他驳她:"请叫我弘一。"

  她强忍着满眶的泪,"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他回她:"爱,就是慈悲。"

  他不敢看她,想来,他也是怕了,怕她那双朦胧的泪眼会勾起昨日的种种你侬我侬,扰了自己那颗归依佛门的净心。

  她固执而绝望的看着他的眼睛,心底的疼痛,象秋日的湖水,柔软绵长,凉意无限。

  他的身影消逝在苍茫的雾气里,甚至,没有道一声珍重。她悲伤的无又复加,她知道,不过是一个转身的距离,从此,便注定红尘相隔。她的爱,她的哀,她的悲,她的泪,从此都已成为了这段爱情最后的华章。

  一轮明月耀天心,无奈零落西风依旧。

  放弃了尘世之爱,菩提树下的人生,注定将更为宏大丰厚:新文化的先驱、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第十一代律宗世祖……,那个男人的生命达到了世人无法启及的高度,而我却在他圆寂前写下的"悲欣交集"的四个字里,分明听到了一个扶桑女子碎心的呤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

样文3

  1954年的蝴蝶胸针

  他是个绅士,是世界上最英俊的男人,有着雕塑一般坚毅的轮廓和刚直不阿的个性。他举止优雅,气质谦和,纯净的眼神象个庄严的传教士。他能将笑容演绎得让人心动,柔肠百转而又分寸在握。他是全球数以千万计的女人们的梦中情人,他的生命里有无数俏颜佳丽走过却没有出现过一次绯闻。在过去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他一直被全世界的影迷们做为偶像与道德榜样崇拜着,他的名字叫格里高里*派克。

  她是个天使,出身名门,会讲五国语言,举止优雅得体,气度非凡。她高贵善良,与世无争,柔媚娇羞得象个不谙尘事的孩子。她的性格矜持内敛却又平易近人。她有着姣美的容颜和如花般的笑靥,两只会说话的大眼睛如一泓高原的碧潭,清澈静谥,楚楚动人,长长的睫毛象秋日里飞舞的蝴蝶,薄如纱翼的翅膀扇动着青春的快乐与轻盈,她的名字叫奥黛丽·赫本,

  纤尘不染的豆蔻年华里,天使遇到了绅士,在浪漫之都罗马的那个假日里,一段尘世间最纯美的爱情悄然萌生。

  那个时候的他,已是全世界尽人皆知的明星,刚刚过完36岁的生日,而当时的她却只有23岁,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女孩儿。她是他的影迷,对他有着近乎痴狂的崇拜,当她第一次见到他时,她甚至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他亦如此。

  看到她的第一眼,他的心忽然就动了一下,一股异样的情愫从心底悄然涌起,感情象海潮刚刚退去的沙滩,柔软而温润。

  眼前的女孩儿,敏感而脆弱,不为人知的心事蕴藏在美丽的大眼睛里,安静而忧伤,让人陡生怜爱。那一刻,他分明感觉到了一个微妙阶段的开始。

  那场戏里,他们分别饰演男女主角,忙里偷闲时,两个人便到河边散步,涓涓流淌的河水窃听着这对人儿的喃喃私语。

  他喜欢看着她,眼神里蕴满了可以让人融化的怜惜。她也喜欢和他在一起,听他说话,看他微笑。偶尔,她会将自己冰冷的小手放进他宽厚的掌心里,感觉着来自那个敦厚男人的温暖。

  那个时候,他的婚姻已经走到了尽头,他多么渴望得到她的爱情啊,可是,他不是个善于表达的男人,看尽了世事苍桑的他已经习惯了将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掩藏在波澜不惊的表情之下。

  她爱他,可是,她不敢说。她很清楚,身边的这个男人,他是别人的丈夫,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幼年时破裂的家庭阴影以及她所受的教育让她对他望而却步,善良如天使般的她怎么忍心让自己爱的翅膀沾染上别人濡湿的记忆?!那个夏日,她的爱,在他的笑容里,一次又一次热烈而绝望的盛开。

  许多时候,一朵矜持的花,总是注定无法开上一杆沉默的枝桠。于是,一段故事在那个夏日嘎然而止,再也没有后来。

  《罗马假日》的公映,让她一夜之间从一朵山野间羞涩的雏菊变成了镁光灯下耀眼的玫瑰。很快,她有了爱情,梅厄·菲热,好莱坞著名的导演、演员兼作家,他的朋友,他介绍给她的。他很欣赏那个男人的才华,希望那个男人的职业可以带给她更大的成功。

  果然,那一年,她的事业和爱情双双丰收,她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并且,和梅厄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他参加了她的婚礼。

  他还是那样温厚而宽容,用平静的微笑应对着眼前的一切。没有人知道,他不露声色的外表下,掩藏着的,是一种叫做无奈和认命的东西。

  做为礼物,他送给了她一枚蝴蝶胸针。

  那是1954年,爱情于他和她,是开始,也是结束。

  那个时候的她,天真的以为,自己一转身,便可以躲过千万次的伤心,可是,她却不知道,如此,也便错过了一生的风景。

  她结婚后不久,他便离了婚,然后又结婚,再次成为了别人的丈夫。

  想来,男女之间的交往确实是很玄妙的,从友情到爱情仅一步之遥,但从爱情回到友情,却仿佛要经历千山万水。试问,尘世间,当爱情华丽转身,还有几个人能心怀坦荡的重摆友情的宴席?可是,他们做到了,凭借着对缘份的尊重和对友情的信仰,两个人将千山万水的距离浓缩成咫尺天涯,将所有的爱与情埋藏在了那个夏天的《罗马假日》里。

  许多时候,天使之所以被称为天使,不仅仅是因为她们拥有天使的气质,更重要的,是她们拥有了爱的天堂。而如果没有了天堂,再美丽的天使也终将被世俗喧嚣的尘埃覆盖。后来的事实表明,她的天堂,不是梅厄,而是他,是格里高里*派克那温暖的目光。后来,她又演了许多部电影,虽然她依旧是那个优雅美丽的女子,可眉宇间却隐约多了一丝掩饰不住的寂寞。

  梅厄的移情别恋,给了渴望一份爱情至终老的她一个致命的打击。她离了婚,后来,又结了婚,又离了,再后来,一个又一个的男人,从她的生命里,兜兜转转,走近又走远。四十年的光阴里,一承不变地陪在她身边的,只有那玫蝴蝶胸针。

  无数次的,她给他打电话,说到伤心处,忍不住泪雨涟涟。他轻声的安慰着她,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没有人知道,于他而言,她的每一滴眼泪,都如一枚跌落的彗星,刺入大海的心房,表面风平浪静,内心却已是铁马冰河般的汹涌。

  她至死都不知道,从他遇到她的那一天起,她便一直是他生命里的白月光,日日夜夜地,灿烂在他心灵的最深处。

  1993年1月,天使飞回了天堂。

  他来了,来送别她,看她最后一眼。

  彼时,他已是77岁高龄,拄着拐仗,步履蹒跚。

  花丛中的她,微阖着双眼,象一株夏日雨后的睡莲,纯洁而安静。

  岁月蹉跎了她的容颜,人们看到的,是美人迟暮的悲凉。而在他的眼里,她依旧是那个娇小迷人,眼里流溢着无限哀伤的女孩儿。他轻声地唤着她,她却不回答。她听不到了,永远听不到了,白发苍苍的他久久无语地看着她,老泪纵横。

  送别她时,他低下头,轻轻地吻了一下她的棺木,咽嚅着:"你是我一生最爱的女人。"

  他终于说出了埋藏在心底的那句话,那是她一生都想要的,可是,它迟到了,迟到了整整40年。此时的他亦不知道,过往的岁月中,她一直将自己的头深深的低进尘埃里,可至死,她还是没能等到与他携手的前世今生。

  十年后,著名的苏富比拍卖行举行了她生前衣物首饰的义卖活动。

  又一次地,他来了,颤颤巍巍。

  87岁的他此行的目的,只为那枚陪蝴蝶胸针。

  最终,他如愿的拿回了它。

  捧着那枚蝴蝶胸针,抽搐的记忆,在时光的隧道里,迅速的流转,他仿佛又看到了,罗马假日里那个美丽善良、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正一路快乐轻盈的向自己走来……

  40年的光阴里,他一直没有告诉她,自己送她的这件结婚礼物,不是一枚普通的胸针,而是,他祖母的家传。

  49天后,他微笑着闭上了眼睛,手里握着那枚蝴蝶胸针,就象握着她的心跳,握着无法回头的岁月和岁月深处那段永不再复的青春之恋。

  送别他的那一天,人群举着鲜花,从四面八方涌来。他的葬礼,通过互联网,进行了全球直播。那一天,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成千上马的影迷们默默祈祷着,祈祷绅士在另一个世界里,找到天使,还给她一个,在尘世间曾经错过的天堂。

  ============================================================================

样文4

  43年的花开无声

  在爱情的世界里,三人行,必有所伤,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1853年,当年仅20岁的勃拉姆斯在舒曼的家中遇到舒曼的妻子、比他大14岁的钢琴家克拉拉时,他便知道,自己将从此陷入一场无望的爱情里。

  没有人晓得,那一刻,一朵叫做初恋的花,在这个桀骜不训的大男孩儿心中悄然绽放。

  勃拉姆斯从小生活在汉堡的贫民窟里,没有读过多少书,在他还是个少年时,便为了糊口混迹于酒吧间,上层社会中那些待人接物的繁文缛节于他而言遥远而陌生。他生性粗犷,脾气暴戾,凡事都喜欢以武力解决,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血气方刚的大男孩每每走进舒曼的家中、尤其是见到舒曼的妻子克拉拉时,便象换了一个人似的,瞬间变得谦虚儒雅起来,这不能不说是爱情的力量。

  彼时,集作曲家、音乐评论家、钢琴家于一身的罗伯特*舒曼在德国甚至整个欧洲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人物。当勃拉姆斯坐钢琴前,取出他最早创作的一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草稿、轻灵的十指一路掠过黑白相间的琴键时,一向沉稳含蓄的舒曼忍不住高呼:天才啊,年轻人,天才!

  当即,舒曼兴奋的提起笔,在自己创办的《新音乐杂志》上,写下了一篇改变了勃拉姆斯一生命运的著名评论《新的道路》,由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开始在音乐界崭露头脚。

  2:

  勃拉姆斯从小生活的环境让他鲜有机会接触有教养有风度的人,尤其是年轻的知性女人,在他的的眼里,美丽、智慧、集才貌与光环于一身的克拉拉,象水墨画里的一抹嫣红,鲜明的让人触目惊心。彼时的他做梦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碧人儿日后竟然会成为一个前半生被命运垂青后半生却被命运诅咒的不幸女人。

  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出生在一个钢琴世家里,父亲维克是其丈夫罗伯特*舒曼的钢琴老师。从5岁起,克拉拉便跟着父亲学习钢琴,13岁开始登台演出,其音乐天赋受到了当时著名音乐家李斯特的高度评价。

  1828年,在大学里攻读法律的舒曼住进克拉拉的家中,师从克拉拉的父亲维克学习钢琴时,彼时,年仅9岁的克拉拉正在做为天才少女,忙于在欧洲的穿梭演出。

  7年的朝夕相处,爱情在这对年轻人的心中潜滋暗长。

  1835年,舒曼与克拉拉私定终身。不料,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克拉拉父亲的坚决反对,经过11个月漫长的法律诉论,最终,有情人终成誊属。

  做为惩罚,维克将克拉拉和舒曼逐出了家门,从此,两个人过上了恩爱而艰苦的生活。

  在克拉拉的支持下,舒曼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向保守、庸俗的旧音乐发起了挑战,一度,《新音乐杂志》成了当时德国进步音乐思想的喉舌。

  同时,爱情的力量,使舒曼的音乐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与克拉拉结婚后,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舒曼便创作了138首歌曲。在一首名为《献歌》的曲子中,舒曼选择了诗人吕克特的诗献给克拉拉:你是我的生命,我的心,你是大地,我在那儿生活,你是天空,我在那儿飞翔……

  象舒曼一样,婚后,巨大的幸福时刻包围着克拉拉。"我完全被欢乐所占据",那是克拉拉对自己婚姻生活最真实的表露。

  然而,生活永远不象音乐那样美好,随着时光的推移,灾难在这个幸福家庭中悄悄地生根发芽。

  3:

  舒曼的父亲死于精神病,这种具有遗传性质的家族病史成了克克拉生命里永远无法摆脱的恶魔。

  1854年2月,在勃拉姆斯造访半年后的一天,舒曼再次出现了精神虚脱的症状,他通宵被魔鬼的声音困扰着,无法睡眠。

  一个阴雨纷纷的日子,被病痛折磨地失去了理智的舒曼竞然纵身跳进了水流湍急的莱茵河,幸而被几个好心的渔夫发现,将其送进了疯人院。

  彼时,克拉拉正在怀着舒曼的第七个孩子,而他们最大的女儿玛丽也只14岁。望着一群不谙世事的子女,想着精神病院中疯疯颠颠的丈夫,克拉拉悲痛欲绝。正在外地旅行的勃拉姆斯听到这一消息,立即赶到舒曼的家中。

  克拉拉家庭的不幸,勃拉姆斯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他毅然放弃了成名和赚钱的机会,勇敢的承担起了照顾克拉拉和舒曼年幼子女们的责任。

  彼时的欧洲并不象今天这样富有,许许多多的音乐家不得不是为了糊口而选择招收学生或是登台演出,克拉拉也不例外。

  接下来的两年中,每每克拉拉外出演出时,勃拉姆斯便在家中照顾她的孩子们,并时常去疯人院看望舒曼。

  在疯人院里,无数地次的,勃拉姆斯看到,当他说提到克拉拉的名字,暴躁疯颠的舒曼总会突然沉静下来,静静地看着他,听他娓娓地诉说关于克拉拉的一切,眼底的恬静与幸福完全不象个病人。

  一次,勃拉姆斯把克拉拉的照片放到舒曼的手中,这个被抑郁症折磨的死去活来的男人哆哆嗦嗦的双手捧着它,小心翼翼地放在唇边亲吻着,动作轻柔地就象亲吻一个睡梦中的婴儿,那种表情让勃拉姆斯那颗痴爱着克拉拉的心抽搐不已。

  没有人知道,那个夜晚,在一池喧闹盛开着的芳菲里,有一朵晚莲,无奈的将所有的旖旎心事折叠,然后,默默地,熄亡在夜色的尽头。

  4:

  对克拉拉那份无法表白的爱,触动了勃拉姆斯这位音乐天才的创作灵感,在感情与理智、感情与道德的相互撕咬下,痛苦不堪的勃拉姆斯将激情宣泻在五线谱上,写下了著名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

  在给朋友的信中,勃拉姆斯写到:"我把这首四重奏纯粹作为一件古董送给你,--它是穿蓝色燕尾服和黄色背心的人的生活的最后一章的一幅插图。请想象一个人将要开枪自杀,对于他,已没有别的出路。"

  "穿着蓝色燕尾服和黄色背心的人的生活的生活的最后一章",是指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中末尾部分,歌德对开枪自杀的维特的描写,勃拉姆斯爱而不能的"维特式"的痛楚由此可见一斑。

  无数次的,勃拉姆斯给克拉拉写信,诉说着对克拉拉的爱与思念:即使你化尘为土,CLARA/

  你死去的最爱 / 依然填满我们之间的每一个角落 / 直到死亡再度降临为止……

  与克拉拉相识的43年里,勃拉姆斯写过无数封这样的信,然而,所有的这些信,勃拉姆斯从未寄出过。

  心思细敏的克拉拉当然明白这个年轻人的心事,可是,她早已将全部的身心都献给了自己的丈夫舒曼,她珍惜勃拉姆斯的天才,原谅了勃拉姆斯充满稚气的爱情欲念,象个朋友与母亲那样,克拉拉用宽容与善良,引导并安抚着勃拉姆斯骚动不安的情感世界。

  5:

  1856年,被病痛折磨的痛苦不堪的舒曼以自杀的惨烈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47岁的生命。舒曼的葬礼结束的第二天,勃拉姆斯悄悄的离开了这座令他一生都放心不下的城市。他知道,自己此生永远无法代替舒曼在克拉拉心中的位置,他更不想因了自己的存在让克拉拉陷入世俗的流言蛮语中。

  舒曼的死,另克拉拉的世界顿时陷入一片灰暗之中,从此,年仅38岁的克拉拉关闭了爱情的心门,用长长的浓浓的睫,将水样的眼眸阻隔在了红尘之外,在孤独中,一任瓣瓣芳华无声地凋零,飘向流水落花。

  原本, 勃拉姆斯想用离去的方式让自己心爱的女人从此开始一份安静的生活,然而灾难并不因为勃拉姆斯的离去而放过克拉拉,她的儿女们接二连三的不幸一次次令这个坚强的女人心力憔悴:艾米尔只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了16个月便夭折了;20岁的朱莉和最小的费利克斯均死于肺结核;尤金是同性恋,与母亲不合;最年长的玛莉一生郁郁寡欢;最让人痛心的是路德维希,象他的父亲舒曼一样,这个年轻人也在正值壮年之际因为精神病发作被送进了疯人院。

  克拉拉的不幸,让深爱着她的勃拉姆斯心如刀绞,他的人虽然离开了克拉拉,但他的心却一直在她身上。一次次地,勃拉姆斯将自己创作的音乐寄给克拉拉,并悄悄地资助克拉拉的演出,他知道,唯有在音乐里,克拉拉那颗被生活戳戮的千疮百孔的心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6:

  许多时候,爱一个人,并一定要得到什么,只要心中有爱,生命里有爱的滋润,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牵挂着自己亦为自己所牵挂,世界也会因此变得充实、美丽起来。

  当时光的刀锋将克拉拉年轻的容颜一片片地剥落,留在勃拉姆斯心中的那份隐忍了一生的爱情,亦渐渐地由炽热变成了波澜不惊的平和,年复一年地,他目睹了克拉拉的衰老,心疼不已。

  1895年10月,62岁的勃拉姆斯在法兰克福见到了已是76岁高龄的克拉拉,他极为绅士的邀请她为自己弹上一曲,克拉拉愉快地答应了。

  此时的克拉拉,耳朵背了,干枯的手指亦无法象从前那样灵活的在琴键上行走,然而,当她动作僵硬的弹奏完巴赫的前奏曲和赋格曲后,勃拉姆斯依旧给了她最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在勃拉姆斯的请求下,克拉拉又演奏起勃拉姆斯的作品来。

  勃拉姆斯静静地听着。跳动的音符,沿着往事留下的线索,一路追溯向上,那些飘零岁月里遗落的青春碎片,被一双叫做爱情的隐匿的手,点点滴滴的捡起。

  勃拉姆斯深情地凝望着克拉拉,眼里溢满了那种可以让人融化的温暖。

  克拉拉不说话,但她比谁都清楚,千万个春去春来的光阴里,固执的勃拉姆斯依然走不出萧音幽咽的过往。

  一曲终了,勃拉姆斯热情的拥抱了苍老的克拉拉。

  "克拉拉,祝你永远健康!"

  "再见,约翰内斯……"

  克拉拉微笑着向勃拉姆斯道别,然后,在他转身的瞬间,两个人同时落下泪来。

  他们很清楚,此一别,也许将成为两个人尘世间最后的相见。

  7:

  1896年5月20日,一代音乐女天才克拉拉与世长辞,消息传来,63岁的勃拉姆斯伤心不已,他不顾好友的阻拦,拖着病痛中的身体,从瑞士只身赶往法兰克福。

  由于过度悲伤,勃拉姆斯恍惚中竟然坐反了方向。

  当他在火车上辗转颠波,终于到达法兰克福时,却被告之,葬礼改在波恩举行。

  当在火车上奔波了两天两夜的勃拉姆斯终于赶到波恩时,因他而被推迟的克拉拉的葬礼正在等待着他。

  颤颤微微地,勃拉姆斯拿出他的作品《四首严肃的歌》,放在克拉拉的棺木前,那是他为克拉拉77岁的生日所做的曲子,然而此刻的他却已无力演奏它们。看着十字架后躺着的那个自己爱了一生的女人,勃拉姆斯再也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他的头无力地垂在朋友鲁道夫的颈上,老泪纵横。

  8:

  克拉拉的去世,沉重的打击了勃拉姆斯。从波恩回到维也纳之后,勃拉姆斯迅速的衰老,知道自己将不仅于人世的他焚烧了大量的手稿和书信。

  11个月后,这位音乐天才离开了这个没有了克拉拉的世界。

  为克拉拉的生日创作的《四首严肃的歌》,是勃拉姆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成了他最后的作品,遗憾的是,克拉拉生前却没能听到它们。

  勃拉姆斯终生未婚,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一句朴实的、发出自内的话,无疑是一个男人对自己心爱的女人的最真挚的赞美。

  从1853年初识克拉拉,到1896年克拉拉去世,整整43年,勃拉姆斯一直将自己的感情深埋于心底,一任花开花谢,寂寥无声。一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每一分钟都如一朵开在暗夜里的烟火,足以点燃任何一颗寂寞的心,然而,直到最后,勃拉姆斯都没将这份爱说出口,我们不知道,是该为这份理智庆幸,还是该感叹,这份刻骨铭心的遗憾。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上神索爱
下一篇:麻陂肉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