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株潭湘江建设和株洲南下战略的逐步推进,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打血浓想造湘江新城作为新时期株洲湘江开发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2011年4月,株洲市规划局和株洲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和株洲市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湘江新城规划。
2011年8月6日,市规划局对该规划组织了专家评审写景倒治求。9月7日,株洲来自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第二360百科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规划并在株洲市规划局网站和株洲市规划展览馆予以公示。
湘江新城位于株洲主城区南部,湘江上游以西。规划范围北至西站南路,南至长株潭南环高速公路,东至湘江,西至武广高铁,总面积来自36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共涉及群丰镇的响塘村、白莲村、合花村、旗云村、高台岭村、新文村、长岭村、妙泉村、湘云村、栗山村、江璜村、新塘村,市唱马家河镇的浅塘村、雷打石镇此兵乡待引员活气致剂的胜塘村等16个村的用地360百科。2010年,规划范围内总人口约1.14万,现状城镇建设用地1.4平方公里。
1、落实株洲市"一体三极"中"南下"发展战略,衔接在编的《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副督玉需案月采都-2020)》(2011年修改)改成对湘江新城的发展要求。
2、借鉴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充分研究湘江新城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动力机遇,在此基础上明确湘江新城义判三先士果的发展定位、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模式等,协调湘江新城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3、合理配置找四起皮验念长突坏权南用地资源,明确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绿地等各项用地布局,构筑系统完善、保障主所标船有力的综合交通和基础把而因引司生权周想设施系统,形成生态树、宜居、宜业的新城。
来自充分考虑新城发展定位和山水资源条件的结合,规划提出三大空间设计主题,分别是依水营造慢生活方式,打造"乐水慢城";傍山营造隐生活方式,打造"乐山隐城";依托丘陵地形建设科技新城,打造"乐业智城"。
在空间设计主题的指导下,规划形成"一心两围粮露游斗怎感顺济片,两带多廊"的城市空间结构。
1、一心
缺站角居威造伯庆把式指湘江新城服务核心,依托360百科沧水湖形成湘江新城的生态景观核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2、须超肉简木后安磁两片
指宜居生活片和创新产业村再意找病光片。其中宜居生活片依托湘江滨江发展居住功能,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打造析然万高品质生活环境。创新产业片依托山前丘陵地区打造湘江新城的产业发展空间,重点发展创新型产业。
3、两带
两带指湘江风光带和生态硫共享带。其中湘江风光带,结合湘江生态景观资源,塑造滨水景观,打造联系株洲市区、南具仅安所备东吃预去次由北贯通的湘江风光带,突出沿江功能的公共性。直把技演师兵激皮校误电生态共享带,依托丘陵地形和生态资源,在宜居生活片和创新产业片之间形成一条南北向贯通的生态廊带,山而条布局低强度的研发、居住等功能许打台笑配三久群迫思。
4、多廊
规划形成仍小看向联系湘江和山前丘陵的多条东西向生态走廊。
5
用地布亚攻独措住岩很局:规划湘江新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0.2平方公里。
(1)居住用地养划很加翻布局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遵循产城融合的发展原则,导入就业似怎德政属人口和居住人口。规划本地居住人口为20-25万人,规划就业人口15万人。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
规划形成两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分别是社区服务中心和邻里服务中心。规划按服务半径1000米布局4个社区中心。按服务半径500米布局7个要弱减的书邻里中心。
规划依据国家和株洲有关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配置中、小学设施,设施布局可与社区中心、社区绿地结合布置,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染服袁代备换程居民开放。本次规划在现状中小学基础上,共设高中2处,完中2所,初中3所,小学7座。
(3)2.5产集也蒸际宁胜充换输业布局
研发创新产业帝都置志困语何周材:规划在中央科技公园两侧布局研发孵化产业用地,集中布局孵化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留学生创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等项目。同时规划在生态共享带内布局研发和居住服务区。
服务外包产业:规划在湘江新城西南部,隐城大道两侧,智慧大道以西地区布局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核心制造产业:规划在西部山前丘陵地区布局核心制造产业,以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为主。
(4)绿地
规划绿地318.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61.3公顷。人均绿地面积为15.9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1平方米。
(5)规划形成"两纵两横八节点"的绿地布局结构,两纵指南北向的绿廊空间,分别为滨江慢行绿廊和丘陵生态绿廊;两横指东西向联系山前丘陵和湘江的绿脉,分别为城北森林公园-中央科技公园-沧水湖公园绿脉,中部森林公园-水语公园绿脉;八节点指依托城市公园打造的8个绿化节点。
(6)规划提出将湘江新城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宜业的湘江科技新城"。规划形成以湘江、湖港、丘陵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以"水慢生活"和"山隐生活"为主题的生活方式、以创新型产业和消费型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实现新城开发与生态建设和谐共生、生活与生产协调发展,将湘江新城打造成为株洲新一轮湘江建设的亮点和抓手。
1、对外交通规划
规划湘江大道(湘江新城段为快速路)、长株潭南环高速公路、湘株醴城际铁路等主要对外交通设施,预留城际铁路通道,在乐水大道东侧设置城际轨道站点。
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六横六纵"的骨干路网系统。
六横:从北至南分别为西站南路、健康大道、创新大道、慢城大道、科技大道和隐城大道。其中慢城大道、隐城大道为结构性主干路,作为主要的对外联系通道,承担联系东部枫溪生态城和西部太高园区的作用。
六纵:从西至东分别为乐业大道、智慧大道、乐山大道、湘江大道、乐水大道、滨江大道。其中,湘江大道为快速路,北接南二环,南至朱亭镇接S211省道。智慧大道为结构性主干路,联系武广新城和南部雷打石镇。
3、公共交通规划
公交系统包括常规公交体系和旅游公交系统。(1)常规公交体系:常规公交体系由干线巴士和支线巴士组成。加强新城与市区方向的联系,重点建设纵向的公交廊道,沿城市干道布设干线巴士,联系湘江新城与市区,线路长度控制在10公里~12公里左右,站间距控制在500米~800米。与枫溪生态城、太高园区的公交联系主要由支线巴士承担,线路长度控制在6公里~8公里,站间距控制在400米~500米。
(2)旅游公交系统
沿滨江大道设置旅游公交线路,联系旅游集散中心、城际站、湘水湿地等重要节点。加强旅游公交系统与市区和湘江八镇的联系。
4、水上巴士交通规划
规划利用湘江、湖、港三个层次的水资源组织水上巴士交通系统。
(1)水上码头和水上巴士站点
规划三个水上码头,分别为湘江水上码头、沧水湖水上码头和湘水湿地水上码头。结合湘江水上码头布局株洲水上游客集散中心。同时结合对外交通节点、城市活动节点设置水上巴士站点。
(2)水上巴士交通线路
规划设计两条水上巴士交通线路,其中新城内部水上线路起止点为沧水湖水上码头和湘水湿地水上码头,沿线经站前商务区、水社区、水社区中心、休闲度假区、湘水湿地服务中心;湘江水上线路以湘江水上码头为起点,向北联系株洲市区,向南联系湘江八镇。
5、慢行交通规划
规划形成"慢行通廊+慢行区域"所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有机串联、主次结合的慢行交通系统。慢行主通廊沿湘江设置,突出滨江慢行系统的休闲性和景观性。慢行次廊道结合绿化、广场、街道等设置,强调与慢行主通廊的链接。慢行区域是富有城市活力的慢行空间,规划3个重点慢行区域。
1、总体城市设计
湘江新城总体城市设计理念为"湘江水城、乐智山居"。东部滨江地区以水为主题,打造由沧水湖、湘水湿地、生活河港构成的水系统,构建水上巴士线路,体验水城生活;西部丘陵地区以山为主题,建设以生态保育功能为主、兼顾休闲游憩功能的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合理开发山湾、台地,打造产业、居住组团。
2、核心区城市设计
核心区城市设计采用"望湘、营水、聚湖、引绿"的设计理念,打造湘江风光带、沧水湖、中央科技公园和生活河港。围绕"江、湖、山、港"景观要素,布局商业办公、创新研发、文化娱乐、游憩休闲、生活居住等功能。
记者刘小波、皮昕炜
湘江,湖南最大河流,起源于广西东北部海洋山,在湖南永州与潇水汇合,始称湘江,流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县入洞庭湖后归长江。全长817公里,流域面积92,300平方公里。湘江上游水急滩多,中下游水量丰富,自衡山以下始水流平稳。湘江行至株洲段,从建宁大桥处迂回向西,形成一个环形大江湾,将株洲天元区拥抱其中。
城市向南的序曲
由此,株洲在湘江的哺育中,经历了60年的城市成长。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株洲一直都在湘江一侧发展。当天元区和国家级高新区落子湘江西岸后,株洲开始实施跨江战略,上演了"一江两岸"的现代江滨都市传奇。
在湖南省提出长株潭要打造"东方莱茵河"的计划后,株洲启动了湘江风光带的大手笔建设。2011年,如诗如画的风光带以大家闺秀之态,迎来市民和游人如织。这一年,更为宏大的湘江新城蓝图同时绘就。株洲向南的沿江战略奏响了伟大的序曲。
在株洲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战略中,向北与长沙湘潭融城,向南辐射南四县。其核心路线就是沿着湘江两头发展。当北部的发展进入实施阶段后,清水塘和云龙示范区都开始了大规模改造与建设。接下来,南部如何呼应,成为世人十分期待的焦点。
与东部新城和高新区"现代工业文明"的特征不同,湘江新城更多利用水优山美的生态环境,在发展生态居住功能的同时,利用毗邻武广高铁与株洲市域门户的区位,承担着株洲市域功能服务核心的作用,并将依托高新区的产业基础,发展商务休闲、科研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大云龙新城功能互补,遥相呼应。
"湘江新城不仅是株洲城市空间布局的南北呼应,还是建城理念的更新,更是产业经济辐射南部的前沿。我们在地图上去看,在其上游,还有一江八镇沿着湘江两岸一路绵延,从市区的雷打石镇到株洲县的朱亭镇、淦田镇,长度达50余公里,成为未来株洲新一轮湘江沿江建设的亮点,也是株洲南下发展战略的核心动力区,更是株洲探索城乡统筹和实施旅游升温战略的重要载体。"市规划局负责人作了如此点评。
隐山慢水的城韵
湘江新城,北至车站南路、东至湘江,南至长株潭南环线,西至武广新城,规划面积约36平方公里。这是一片安宁悠闲的土地。山水相映,地势平坦,内部多水。她拥有长达8公里未开发的湘江岸线,更适宜于城市建设。
"我们将突破传统的城建利用湘江的思路,探索滨水空间与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互动的全新岸线利用方式。"规划局负责人介绍了湘江新城的规划理念:"今后,湘江新城将是株洲的和谐生态之城,品质生活之城,创新生产之城。"这是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是打造高品质城市发展环境的城市文化要求,是创新产业的要求。
湘江似玉,青山如黛,港湾如星。拥有优美的湘江岸线,良好的山水环境,便利的用地条件,在此基础上,打造一个"生态、宜居、宜业的湘江科技新城",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愿景。"形成湘江、湖港、丘陵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水慢生活和山隐生活的生活方式,2.5科技型产业和消费型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从而构建高品质新城",这是未来株洲城市生活方式的新转变。在城市形象上,她是"湘江水城,乐智山居"。
"隐山慢水"的"慢"不是懒惰、不是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一种平衡的生活,只有习惯"慢生活"才能够快速准确找到定位,而不会迷失自己,要慢下来,是因为"快"让人错失了很多美好的事物。在这里"隐"不是厌倦、不是藏匿不出、不是漠不关心,而是一种和谐、宁静、温馨的生活态势。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湘江新城更将乐水慢城、乐山隐城、乐业智城作为规划设计主题。相较于拥挤的人流、喧嚣的城市、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湘江新城为我们勾勒了一座与山水相融、与天地合德、与四时合序的天趣灵境,在株洲之南,给世人展开了一幅隐山慢水的湖韵长卷。
乐水慢城依托湘江大道以东,以及湘江以西和慢城大道以北的地区展开,加强湘江景观功能价值的纵深渗透,实现湘江与城市建设的互动,打造与湘江连为一体,由湖、湿地、河港构成的新城内部水系统。同时建设将沧水湖、湘水湿地相连的河港,依托自由灵动的水系统组织居住功能,形成若干水社区,与水相伴打造株洲宜居新天地。
乐山隐城兼容居住服务与高新产业的功能,依托湘江大道以西、智慧大道以东的地区展开,通过强化干路、弱化次路、增加尽端支路的策略,让整个城市远离嘈杂的生活。同时将"山坡林地,适当后退"与"湾底建设,山坡环绕"相结合,建设隐林社区,让居民体验全新的隐生活。更通过建设森林公园、山水间绿色长廊,加强山体与滨江平原的景观联系,营造绿色生态格局。
依托智慧大道以东展开的乐业智城,更将利用其优美的景观环境,全力打造高端形象,重点发展研发创新、服务外包、核心制造等产业,引导全国乃至全球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服务的聚集,衔接北部高新区、西部太高园区,通过多元化的产业空间,与太高园区共同打造湘江科技城,实现产业和居住同步发展的乐业新局面。
宜居宜业的乐土
依山傍水的湘江新城,在空间上将形成"一心、两片、两带、多廊"的结构,通过环沧水湖布置的行政、文化、体育、商业、办公等功能区域打造的公共服务核心,将宜居生活片与创新产业片结合在一起,并将湘江风光带融入其中,形成滨水景观的旅游文化。更在宜居生活片和创新产业片之间,利用地形与自然资源形成一条南北贯通的生态廊带,承担着研发、居住的功能。多廊是指在规划区域内,结合山体和用地布局形成的横向联系湘江和西侧山体的多条生态走廊。
在配套上,将规划建设2所高中,3所初中,7所小学。一个综合性医院,一个妇幼保健院,一个市级休闲体育中心,一个市级专业体育场馆有机分布于新城内,新城社区中更设有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等文化医疗设施以及社区级体育设施。
在交通方面,对外,湘江新城毗邻株洲武广高铁站即株洲西站,城际铁路从规划区域内经过并设有城际轨道站点;对内,规划了利用湘江、湖、港等水资源的特色水上巴士线路,更打造了以"慢行通廊+慢行区域"所组成的分级慢行交通系统与安宁街区,突出慢、隐的生活态势。
这个依山而建、临水而设的城市新城,将通过三纵(生态共享轴、城市生活轴、滨水活力轴)三横(北部水景生活轴、中部山水景观轴、南部生态郊野轴)的景观轴线与通廊构建宜居宜业全新的生态片区。
"未来,这里完全可以建设一个水上主题旅游项目,与云龙的陆上旅游项目华强相呼应,构建株洲城区旅游产业的主框架。还有诸如文化创意、健康休闲、商业娱乐、生态休闲等产业,都是宜居城市的品质体现。至于2.5产业,是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中间产业,它有服务、贸易、结算等三产业的职能,又有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物流服务的职能。这种产业,对于天元区和高新区来说,是一种结合,更是提升和补益。"规划局专家如此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