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甚货长苦良分待人口历史上一直在不断迁移变化中,历史上最大规模是在南宋由中原地区迁入。南宋时期宋廷退居两浙,伴随女真南下,宋高宗在南渡之初,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温州,以"州治为行宫"(《温州府志》),甚至把太庙也迁来温菜器失接针喜施满州(《宋史》)。北方士绅平民,纷纷律问随之来到温州,温州人口在短期内骤增一半,温州成为仅次于临安的商业都市,孕育了灿烂的南戏文化,也是地方方言形成的重要因素。温州人口不断迁入迁出,人群在不断变化,没有相对的稳定性。福来自建地区土地贫瘠360百科,生存条件较差,往出矿庆练出食九灯并往作为中原战乱难民的避难所和中转地,而温州不断有滩涂涌现,因此局气七身军少传裂吸引了不少闽南人经霞浦赤岸减滑则次方倍模北上温州一带开垦。通常整育药看住经讲期需古代人口迁移主要是战乱、土地垦荒,还有政治军事迁移等。不像现在主要是由于经济逐利。一般都是自发性的,个别是由政府组织的。
1、《永嘉县志》记载: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瓯为避闽越入侵判段兴春临定,广武侯邹望率众4线圆万迁江淮庐江郡(今安徽舒城),并将东瓯地划归会稽郡。这是温州第一次拉调刑人口大变迁,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将东瓯纳入中原王朝统治。当然迁走的都是富裕的上层人口,留下的都是贫民百姓,迁入的也是比较贫穷的人口。此外《台州地区志》除了记载汉武帝建元三年的人口迁移外,还记载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除东越,来自又北迁居民于江淮。这个记载说明这两次迁移有政治考虑的,主要便于政府管理,不会是由于要避闽越入侵才北迁。
2、《永嘉县志》记载:晋惠帝元康元年,北方战乱,人口大批南移,迁入永嘉县境较多。晋惠帝司马衷,是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史称"白痴360百科皇帝",当政期间发生"八绿尔候气虽该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北方战乱,同期自然灾害也频发,所以人古便离笑行口大量南迁。这是第一次由于战争,人口大量迁徙。.
3、《永嘉县志》记载:唐黄巢之输刘什艺延乱,大批难民由闽北迁入。《苍南陈姓通览》和《温州苍系跟编型宁曲供三象异南缪氏通志》分别记行坐略刘载陈姓和缪姓在闽王之乱期间由随某聚沙脱论析福建长溪赤岸和福建寿宁、洋屋四远某霞浦等地迁入。《丽水市志溶首》记载:唐末,黄巢乱,闽人迁入温、处。闽王之乱发生在五代后梁时,是闽王王审知之子王曦和王延政争夺王位
4、北宋末年和南宋期间,温州地区人口大量增长,文化也有发展,其中永嘉学派就是证明。这个时期是个转折点,南宋前的人口迁入基本是为了避难,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属章过卫度盟位维子把战争难民。南宋期间除了避难的,开始有主动迁入的户口区,因为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南方杭州,温州的道路交通也有发展,沿瓯江直通杭州的官道也建成。史料也有很多记载。其中《永嘉县志》记载:南宋高岩空亮触程沿尽宗建炎期间,人口迁入。《江西通史》记载了两宋期间,北方人口南迁的五次移民潮:金灭北宋;完颜亮南侵;开禧年间北伐失败;蒙古大举进攻金朝;蒙古攻南宋。《江西通史》另记载"往淮西巡视的薛季宣回报朝廷说:臣之所睹,江南转涉人口来淮甸者,东极温、台,南极福建,西达赣、吉,往往有之。" (薛季宣,永嘉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
5、《士架革体脚全把探温州市志》记载:南宋末年元初,人口外迁。元初,温州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南宋逃亡朝廷最后的根据地,元朝建立后南方人口是最"劣等"的人口,所以人口迁出也是情理之中,因为此时北方已经稳定。
6、《台州地区志》记载:明洪武战乱后,内地人口减少,迁移人口去屯田。 不知道同期温州有没有同样的事件。
7、明朝由于倭寇作乱,沿海人口持续减少。温州地区也不例除边能维刻耐待算变包站外。《瑞安市志》记载明永乐至万历年间,由于倭乱,人口减少,户数减49.19%,丁数减60.52%。《永嘉县志》记载:明嘉靖倭乱,人口减少。《台州地区志》记载:明永乐倭寇,人口内迁。整个明朝期间,沿海人口都在减少。明万历年间,戚继光平定倭乱后,明政府招垦土地,人口才又陆续迁入。这个时期已经是明朝末年了。《苍南曾姓通志》和《苍南陈姓通览》都记载这个时期有人从福建迁入
8、清朝初期,顺治至康熙前期,由于郑成功、张煌言等明朝残钟呢左不停同突部反清,还有靖南王耿精忠反叛,清王朝实行海禁,人口从沿海强制迁往内陆。其中《瑞安市志》记载这一时期,户数减44.42%,丁减24.09%
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浙北一带平原人口减少,也曾从温州迁移人口过去。
汉武帝建元三年,人口迁出;汉元封元年,再迁人口与江淮;
汉朝后期,中原人口开始迁入温州,但人口增长缓慢;
晋惠帝元康元年,北方人口迁入;
唐黄巢之乱,北方人口迁入;
五代后梁闽王之乱,福建人口迁入;
北宋末年及南宋期间,北方人口持续迁入,人口有较大增长;
南宋末年元初,战乱人口外迁;
元朝期间,人口自然增长;
明朝永乐至万历,由于倭乱,人口持续减少;
明末,倭乱平定,明王朝政府招垦土地,人口由福建迁入;
清初,顺治至康熙二十年,实行海禁,人口从沿海迁往内陆;
清后期,人口自然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从温州迁移部分人口到浙北。
古代人口迁移、交通、军事行动,在内陆基本走平原地带。如果要经过山区,通常也走比较平坦的山脊。在沿海地带主要靠海上交通。所以进入温州的交通,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依靠海上船只,陆路从福建进入走分水关,北面走湖雾岭。北方人口进入温州主要有两个通道:一是经瓯江南下或浮海迁入温州;而是由迁入福建漳州泉州一带的中原人北上经霞浦赤岸中转温州。南宋期间,温州到杭州的官道开通,才有人口沿瓯江而下迁移到温州。从北部湖雾岭进入温州的则很少,通常是从此处外迁
第一大姓陈姓则受南朝陈影响巨大,陈霸先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这是陈姓能陈为东南第一大姓的主要因素。第三大姓林姓是东南大姓,来源于东晋衣冠南渡。其他姓氏则来自于北方。
温州历史上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温州市志》记载曾达到140:100。温州恶劣的自然条件也确实难以保证养活更多的女性,因为女人在古代不算劳动力。-
温州人口变化的分界点在于南宋。南宋以前,温州是个避难地,偏远山区没有战乱,但是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增长缓慢。南宋后,温州沿海地带就经常处于战乱之中,人口反而往外迁移
《史记》卷一一四回载: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姓邹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郡长,以其地为闽中郡。 这个记载说明东瓯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一个诸侯国,秦统一天下后,被吞并入版图。
秦末东瓯人与相邻的闽越人分别在其首领摇和无诸的率领下,归番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但项羽不予封王,所以在楚汉战争中,又站到了刘邦一边。 汉高祖刘邦下诏曰:故粤王亡诸世奉粤祀,秦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诸侯伐秦,亡诸身帅闽中兵以佐灭秦,项羽废而弗立。今以为闽粤王,王闽中地,勿使失职。闽粤王都冶(今福州)。
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才封摇为东瓯王,建都东瓯,为外诸侯。
上面两段文字说明,东瓯和闽越在秦前是诸侯国,秦时被吞并。秦末由于恨秦,同期跟着项羽反秦,未被封,又跟着刘邦反项羽。 最后只有闽君被汉高祖封王,相当于东瓯被置于闽越之下统治。 汉惠帝三年,东瓯王也被封,也就是从闽越独立出来了。这次事件为后来闽越攻东瓯埋下了伏笔。
汉景帝三年,东瓯王跟从吴王刘濞起兵反汉,后景帝利诱东瓯人杀刘濞于丹徒,刘濞儿子子驹逃亡闽越。 东瓯人得以回国。这次逃亡又为闽越攻东瓯多了个理由。
汉武帝建元三年,闽越攻打东瓯,东瓯国求救于汉朝廷。 这次救援,汉朝廷其实有两派争执。一派认为东瓯荒蛮之地,路途艰险,救兵不易,而且救了也没啥好处。 一派认为下面的附庸诸侯国求救,如果不救有失民心。最后出兵救援。 救兵到达后,东瓯国趁机提出迁移到中原,以逃避闽越攻击,而东瓯地则并入会稽郡。
闽越占有东瓯后,于建元六年,又攻打南越。 汉武帝派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司农朝安国出会稽,分两路进兵闽越。兵未逾岭(这个岭应该就是仙霞岭),闽越王郢弟余善杀郢降汉。汉武帝诏罢两将兵,使郎中将立闽越王亡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后又立余善为东越王,领地就是东瓯地。
元鼎六年(前111),余善又举兵反汉。 汉武帝分四路进兵东越,横海将军韩说出勾章,浮海从东方往(海路过来);楼船将军杨仆出武林;中尉王温舒出梅岭;越侯为戈船、下濑将军出若耶、白沙。 元封元年(前110),咸入东越。繇王居股杀余善降汉。
汉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再迁东越人于江淮。 东越地遂虚。 这次迁移后,开始设置郡县,彻底把东瓯并入中国版图。
所以汉朝期间,温州台州一带人口增长很缓慢的。 从行政建制也可看出,西汉两百年只设置回浦。东汉到初平三年,100年间只增设了一个永宁县。
温州建城是在晋朝期间,北方人口迁入后。
市公安局治安支端德采流间队昨天提供的一项全市常住人口统计数据显示:陈姓是我市第一大姓,有84.986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1.35%。 我市姓氏人口总数在20万人以上顺菜员示的姓有10个,依次为:陈、林、王、黄、张、李、郑、吴、周、叶;姓氏人阳终值预还众钢想口少于20万人多于10万人的姓氏有9个,依次是:徐、杨、金、胡、朱、潘、蔡、刘、谢。 今年4月下旬,**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来自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排定的"百家姓"显示,王姓析考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姓氏人口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的姓氏有12个,依次是:徐、孙、马、朱360百科、胡、郭、何、高、林、罗、郑、梁。 去年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调迅银征司声章优亚权血困查的4100个姓氏中,李、王、张位列前三位,分别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7.4%、7.2%和6.8%
《永嘉县志》近日延是甲出版,该地方志为永嘉姓氏来源和分布做了详尽调查。陈、李、潘、金、周五大姓名列前茅,并还确定了永嘉是个迁徙地的历史事实。
式编毫祖者问四源眼 据永嘉县第四次人口普川祖王测请查资料统计,全县共有521个姓氏,人口在1万以占拿年三诗古延水学刻益上的姓氏有陈、李、潘、金、周、徐、胡、郑、叶、王、朱、吴、林、黄白迫味烟距胡氧并程照源、张、谢、杨、刘、戴、邵、麻等21姓,占总人口(808066人)的75.73%,其中陈姓为87652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李姓为50129人,潘姓为46365人,金姓为39295人,周姓为35481人。一些姓己、工、生、刁、业、饭备秋走联动、后、台、竹、鱼、贵、酒等姓氏人口极为罕见,只有1至2人。
这次还调查发现,永嘉的祖先大部分从福建等地迁入,如陈姓永嘉有五大支派,怎饭五喜则都是从外地迁入。陈姓自唐代迁入永嘉,历1100余年,到著源严线赶么度1990年永嘉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55个。该县迁入最早的姓氏为谢,谢姓从获粒施种总令定晶台南朝刘宋时迁入永嘉,至今有1希日氢叶500余年。 《永嘉县志》主编徐顺旗介绍,历史记载:在汉武帝建元(前138年)闽越王发兵攻打东瓯。解围后,东瓯国有4万多人外迁到安徽,东瓯故地被闽越控制,元满还陆岩绍卷业连封元年(前110年),东瓯、闽越两地战事不断,朝廷命令两地的百姓迁到安徽,东瓯几乎成了空地,证实了温州为迁徙地。同时永朝妈嘉县历史上为永嘉郡,辖鹿城、瓯海、龙湾、永嘉、青田温溪等地,1958年永嘉县从市区九山迁到如今的上塘镇。永嘉姓氏源流以及居徙在温州具有重要的意义。
乐清姓氏诸姓绝大多数由南方直接或辗转迁入。现有人口中,祖先从福建迁入的占70%以上,从河南等北方省份及邻近县份迁入的也占一定比例。仅有1人的姓氏有124个,多数人是近10余年来从内地因婚嫁而迁入的女性。土著姓氏无考。
居民以聚族而居为主要特征,如"翁垟陈"、"地团叶"、"象山郑"等比比皆是。但集镇和交通便利的村落姓氏较多,最多者为乐成镇,有姓氏228个,依次有柳市、虹桥、南塘、大荆、清江等镇,边远山区则较少。
州早期人口经汉建元三年(前138)东欧王驺望率众内徙庐江郡和元封元年(前110)东越国除民再次内徙江淮间后,瓯地几成废墟,遗民甚少,其原始人口姓氏亦都衰落无闻。此后温州人口,大多从祖国南北各地陆续徙来,其中以福建尤多。福建与温州毗连,水陆相通,加上一些历史原因,历代闽民徙温络绎不绝。唐代以前,谱碟散佚,记载多缺,闽民迁温难以稽考。唐代以后,有关史志、谱碟等略有所载,可知其大概。本文就所搜集材料,对唐代以来福建迁温人口姓氏略述如下。
一. 唐代时期
唐代三百年问,福建时有人口迁温,其中以乾符五年(878)黄巢起义军入闽,温州无战事,流迁来温尤多。据有关史志、谱碟、墓志、殊卷等记载,唐代闽民迁入永嘉(包括原郡城今温州市鹿城区,下同)有:薛氏、胡氏、郑氏、邵氏、麻氏、王氏;迁入瑞安:陈氏、潘氏、黄氏、贾氏、朱氏;迁入乐清 侯氏、翁氏;迁入平阳(包括今苍南,下同);陈氏、林氏、金氏、顾氏;迁入泰顺文成:周氏、林氏、陈氏。各姓氏迁入情况大致如下:
永嘉 (1)薛氏,先世薛令之,福州人。唐中宗朝任左补阙,其孙怀仁迁居永嘉梯云坊(今鹿城区小南门,见嘉靖 《温州府志?坛庙》薛补阉祠)。至八世祖迁瑞安白门薛里,遂成大族(见民国《瑞安县志稿?氏族门》,下简称《瑞志稿》〕。(2)胡氏,其先胡仁七,于唐乾符六年避战乱,自闽迁居永嘉五潮,后遂成大族(永嘉《胡氏宗谱》).(3)郑氏,始迁祖郑镒,原居福州,唐乾符三年任永嘉刺史,后退隐不仕,筑室郡城八字桥双井巷。至十三世祖郑有孚,迁居永嘉楠溪棠川(永嘉《郑氏宗谱》)。(4)邵氏,始迁祖邵宏明,原居闽福清,于唐大中十年任温州别驾,卒于任。后其子孙迁居永嘉场(今永强)和永嘉邵川(今邵园)等地(永嘉邵园《邵氏宗谱》)。(5)麻氏,先世居闽长溪赤岸,唐时麻垣任温州刺史,挈家居郡城麻行。北宋天禧间,有麻钟迁居永嘉麻埠,后子孙繁衍散居永嘉各地〔永嘉东岸《麻氏宗谱》)。 (6)王氏,先世祖于唐季避乱,自闽迁温郡城李树巷劝农坊 (清同治《工旬宣朱卷》)。
瑞安 (1)陈氏,有数支迁入。一支原籍闽长溪赤岸,唐贞观间有陈肇文迁瑞之横山驮山;又一支先世自闽长溪勤儒乡擢秀里迁瑞之帆游乡固义里,为南宋乡贤陈傅良之族。(2)潘氏 先人潘谋襄于唐天宝间因闽乱自闽长溪赤岸迁瑞之横山乡。(3)黄氏,以唐中顺大夫太尉黄孟乾为始祖,原居闽长溪,其子元逵始迁瑞安胡岙。(4)贾氏,先人贾大宥于唐天宝间自赤岸迁瑞之横山乡。(5)朱氏,先人朱材于唐乾符二年避战乱,由闽赤岸迁瑞安西南镇。均见 《瑞志稿》。
乐清 (1)侯氏,始迁祖唯贯,福州人,于唐乾符五年因黄巢克闽,航海至于乐清维山定居 (见《二谷山人集?谱传》)。(2)翁氏,始迁祖翁邾,原籍闽莆田,唐天佑间为乐成令,后遂留居乐之排岩头 (见 《乐清市志?姓氏由来》)
平阳(1)陈氏,鼻祖富十五公,唐时由闽之五马宅徙此 (《平阳县志?金石》江南陈氏义塾碑记。下简称《平志》)。(2)林氏,其先原闽中,唐会昌、大中问有林彦迁横阳之金丹乡,遂为林湾里人 (《平志?文征外编》宋林南仲墓志铭)。(3)金氏,原籍福建赤岸,唐至德间始迁祖金景挟资至横阳径口(今平阳水头)构屋,遂居焉(《南雁荡山志?志余》)。(4)顾氏,其先于唐末自闽长溪赤岸避乱入平阳(《平志?文征内编》元顾愚翁墓志铭)。
泰顺文成 (1)周氏,始迁祖周二,于唐代从福建宁德周墩迁洲滨(今泰顺洲岭乡洲边定居(周岭乡周湾《周氏宗谱》)。(2)林氏,先世林伯三,于唐天枯间由福建避乱迁大峃(今属文成)。(3)陈氏,原籍闽漳州漳浦,先世陈久二于唐天拈元年避乱迁大峃。林、陈迁入均见《瑞志稿》。
二. 五代十国期间
五代十国,社会动荡不安。福建自闽主王审知死后,继承者王延钧、 王昶、王曦、王延政、朱文进等为政暴虐,相互攻杀。内战不休,而温州在吴越钱氏统治下,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发展,因而吸引大批闽民来温。据有关史志、谱牒等记载,五代闽民迁入永嘉有:金氏、林氏、徐氏、何氏、王氏、杨氏;迁入瑞安:吴氏、曹氏、孙氏、狄氏、许氏、木氏、徐氏、全氏、郑氏、鲍氏、黄氏、潘氏、国氏、林氏、韩氏、王氏;迁入乐清:刘氏、章氏、宋氏、陈氏、郑氏、徐氏、"薛"(下部左侧为"刂")氏;迁入平阳:陈氏、吴氏、徐氏、章氏、谢氏、宋氏、杨氏、项氏、谷氏、王氏、刘氏;迁入泰顺:林氏、方氏。文成缺载。各姓氏迁入情况如下:
永嘉 (1)金氏,本刘姓,世居闽长溪拓岸。后唐清泰元年,刘宝、刘路兄弟避王延钧乱,迁居永嘉欓溪西巷,又因避吴越王谬讳,易刘为金〔《永嘉县志?金石》金宗儒墓志)。(2)林氏,始迁祖林性,因避朱文进之乱,由闽之长乐迁温郡城五马街。至三世祖林勋,迁乐清左原柏岩〔乐清龙川 《林氏宗谱序》)。(3)徐氏,始祖徐雷,世居闽之长溪,五代避闽主王曦之虐迁婺,后转迁永嘉屿北。至徐公仪于北宋崇宁五年迁枫林(永嘉枫林《徐氏宗谱》)。(4)何氏,始祖于后唐长兴元年自闽赤岸避乱迁温郡城导俗巷,后转永嘉场(今永强)(光绪《何庆辅朱卷》)。(5)王氏,先世于五代后唐自闽徙永嘉沙城之英桥(章纶 《英桥王氏宗谱序》)。(6)杨氏,原籍闽漳州南靖,因董昌作乱迁温州。明万历间有杨名考迁瑞安(《瑞志稿》)。
瑞安 (1)吴氏,先世吴元于后晋天福二年避王曦乱,由闽赤岸迁瑞 安白云乡。(2)曹氏,其先原居闽长溪,五季时有曰霭者迁瑞安许峰。代有宦业,宋曹叔远、曹 叔侄即其一。(3)孙氏,其先孙惟睦,五季时自闽长溪迁居瑞安盘谷,至清代有衣言、锵鸣及治让,以文学风节名振朝野。又一支,始祖孙志远,原籍闽长溪,后唐时官安固主簿,后遂家焉。至明有画家孙隆,善画梅花。(4)狄氏,先世有狄继,避王曦乱,由闽赤岸迁瑞安。(5)许氏,南唐时有许文郁自闽建州来瑞,访晋族阳令许逊结庐炼丹址,后遂家焉。宋许景衡即其后裔。(6)木氏,先世木伯昌于后晋天福八年避朱文进乱,偕徐、全、吴、曹诸姓迁瑞。宋木待问即其后裔。(7)郑氏,原籍福建,五代晋天福间,始迁祖郑千之避王审知乱迁瑞。( 8)鲍氏,先人鲍万兴,于晋天福问自闽迁瑞安。(9)黄氏,始迁祖黄权唐,于后汉乾佑二年自闽赤岸迁瑞之永丰里。<10)潘氏,先人潘建,于五季自福建避乱迁瑞安九里乡。(11)国氏,始迁祖国孟慕,原籍福建长溪,于后唐长兴二年避王曦乱迁瑞安仙岙乡。(12)林氏,先世林世德,原籍福建泉州,因五季乱,避居瑞安凤鸣乡。以上12姓迁入均见《瑞志稿》。(13)韩氏,先世仕闽,五季时有韩寓自赤岸徙瑞安罗南〔《瑞志稿?金石》)。(14)王氏,始祖五季时自闽漳州迁居瑞安三家村 (同治《王金制朱卷》)。
乐清 (1)刘氏,先世闽人,避五代乱,徙居乐清石船(乐清石船《刘氏宗谱》)。(2)章氏,始迁相章贲,原籍福建莆田,晋天福问任括苍提举,后遂定居乐清,明章纶即其后裔(侯一元《章干峰墓表》)。(3)宋氏,五代时,有宋靖自闽长溪迁温之乐邑(《瓯海轶闻》氏族)。(4)陈氏始迁祖陈琼,原籍闽福清,五代后唐末为温州学谕,后隐居乐清箫台里,后裔分布乐成、鲤岙等地。〔5)郑氏,始迁祖郑五六,原籍闽长溪,后晋天福四年避乱迁入乐清凰屿。(6)徐氏,始迁相徐岱,原籍闽长溪,五代初避闽乱,迁入乐清马岙。(7)"薛"(下部左侧为"刂")氏,原籍闽长溪,后晋天福间,始迁祖怀义为避闽乱,辗转迁居乐清尚家详。陈、郑、徐等迁入见《乐清市志?姓氏由来》
平阳 (1)陈氏,先世自闽长溪赤岸避五季乱徙温之昆阳金丹乡 (《平志?金石》陈宝兰墓志铭)。(2)吴氏,先世吴远,五季时自闽徙平阳镜川,后家族繁盛 (《瑞志稿?金石》明吴祚墓志铭)。(3)徐氏,始祖自晋天福问于闽之秦川徙平阳县西(《平志?氏族》)。(4)章氏,其先闽漳州人,五代之乱徙温之平阳(前书《文征外编》宋章延仲墓志铭)。(5)谢氏,始祖谢胜,五代避乱自闽长溪来平阳 (同上明谢氏西山阡表)。(6)宋氏,先世由闽长溪赤岸来居平阳,始自五代 (同上明宋允恒墓志铭)。(7)杨氏,先世五季时避闽寇乱,自闽迁平阳北港 (光绪《杨慕倪朱卷》)。(8)项氏,先世避闽王曦乱,从赤岸迁金丹乡瀛桥里(平阳瀛桥《项氏宗谱》)。(9)谷氏。始祖谷琛,福建长溪人,五代避闽王暴虐迁平阳昆阳。其三子又迁永嘉西源(永嘉西源《谷氏宗潜》)。(10)王氏,先世于晋天福间由闽长溪徙温之平阳皈仁乡右山(温州博物馆藏《元王忠道圹志》)。(11) 刘氏,先世闽人,远祖宗礼闻吴越政宽,自长溪迁平阳泥山(林大椿《刘忠肃公年谱》)。
泰顺 (1)林氏,始迁祖林建,原唐内阁长史,于后唐同光三年由福建莆田遁入瑞安义翔乡筱村(今属泰顺)隐居,后子孙散居筱村、泅溪 。(2)方氏,始祖方佛定,因避乱于后周广顺元年山闽长溪迁瑞安方村(今泰顺)定居。均见《泰顺县志?姓氏源流》。
三. 宋代
宋时,闽民迁温比上代为多。尤其南宋乾道二年浙南沿海遭特大海溢,"浮尸蔽川,存者十一"。温州郡守传檄要求福建移民补籍,此后几年大批闽民陆续迁温。据有关史志、谱牒 ,墓志等记载,宋代闽民迁入永嘉有:张氏、陈氏、戴氏,徐氏,黄氏,鲁氏,吴氏,丁氏,林氏:迁入瑞安:卓氏,尤氏,戴氏,程氏,苏氏,张氏,陈氏,郭氏,邱氏、邵氏、季氏、吕氏、林氏、施氏、池氏、郑氏,应氏,缪氏,杨氏,何氏,蔡氏,曾氏;迁入乐清:瞿氏,叶氏,贾氏,蔡氏,陈氏,杨氏,朱氏,吴氏,林氏,胡氏,徐氏,倪氏,蒋氏,黄氏;迁入平阳:林氏,章氏刘氏,柳氏,张氏;迁入泰顺:陈氏,翁氏,李氏;迁入文成:周氏,胡氏,夏氏,王氏,邓氏各姓氏迁入情况如下:
永嘉 (1)张氏,始迁祖张阐,闽省人,官工部尚书,为秦桧所忌,弃职携眷隐于水嘉慈湖。后子孙繁衍永嘉楠溪及乐清等地(永嘉垟头坑)《张氏宗谱》),明张璁为其后裔。(2)陈氏,始祖名胤,福建侯官人,为宋温州通判,因家郡城。后裔有陈纯又迁乐清(乐清《明陈省斋墓志铭》)。又一支福建长溪,宋淳熙间有陈朋任温州郡守,遂家焉 (《瑞志稿》)。(3)戴氏,其先自闽徙浙之仙居,北宋皇裕间有戴天旭、天休兄弟自仙居迁永嘉(永嘉菇田《戴氏宗谱》)。(4)徐氏,其先闽泉州晋江人,至徐定始为温州永嘉人(《叶适集》宋徐文渊墓志铭)。(5)黄氏,原籍福建福清,十世祖冈中于建炎元年补永嘉县令,遂居郡城。后子孙迁乐清雁荡及永嘉濮头池(乾隆乐清《黄氏宗谱》)。(6)鲁氏,原籍福建,宋绍兴间迁永嘉,明时又迁瑞安,始迁祖名元龙(《瑞志稿》)。(7)吴氏,原籍闽莆田。先世在宣和中为温州通判,遂家温州(光绪《吴让妹卷》),(8)丁氏,先世由闽沙埕迁温,始祖名凯。大宗祠在永嘉八字桥,小宗祠在瑞安穗丰 (《瑞志稿》)。(9)林氏,远祖林曾,宋光禄大夫,世居闽长溪。其孙林庆徙温之花柳塘,后裔又迁罗浮(水嘉罗浮 《林氏宗谱》)。
瑞安 (1)卓氏,始迁祖卓颥夫,宋宣和间自闽避乱迁瑞之瑶庄乡朱山。(2)尤氏,先世于宋绍圣元年由福建迁瑞安汀董乡。(3)戴氏,始迁祖戴罗(山献)于宋初自闽迁瑞安鲍(山犀)乡鲍川。(4)程氏,先世于宋绍兴间由福建迁飞云乡曾家阳。(5)苏氏,先世于宋时自福建迁瑞安仙潭乡岩下。(6)张氏,始迁祖悦庵,宋乾道间由福建赤岸迁瑞安汀董乡。(7)陈氏,先世原籍福建古田,建炎不年以凶岁迁瑞安大南陈岙。(8)郭氏,宋时口福建迁入瑞安沙平乡团前。(9)邱氏,始迁祖邱何,乾道进士,由福建迁居瑞飞云乡上埠。(10)邵氏,先世邵博陵宋时自闽迁瑞安塘下镇。(11)季氏,先世季迪三于宋时由福建迁瑞安龙川乡。(12)吕氏,先世宋时自福建迁瑞安清祥乡岙氏。(13)林氏,数支迁入:一支始祖林祖岳,宋哲宗时山福建迁入前里乡上望;一支始祖林真卿,宋时由福建迁入梓霞乡丽塘;一支始祖林静庵,宋乾道间迁入东山乡大路村。(l4)施氏,始迁祖施英达,原籍福建,宋咸淳间来永嘉为吏,后遂居瑞安大南乡西岙。(15)池氏,宋乾道三_年后始迁祖池宗昌由福建赤岸迁瑞安四都前池。(16)郑氏,先世闽赤岸,始迁祖郑冕于宋末避元乱迁瑞安大南乡18)缪氏,其先南宋时自赤岸游宦瑞安遂家焉。
(19)杨氏,先世闽长溪潋村,五世祖龙桂,淳熙中随兄宗旦来瑞任知县事,遂卜居瑞汀湾。
(20)何氏,始迁祖何悦,宋绍兴间自福鼎徙瑞安镇筼乡。
(21)蔡氏,一支始迁祖蔡圣道,宋时由福建兴化仙游赤湖迁瑞曹村;一支原籍长溪,宋皇祷间迁居瑞城第二巷。
(22)曾氏,原籍福建晋江,始迁祖曾维华于建炎问迁瑞安苌芬乡坎头。以上诸姓迁瑞均见 《瑞志稿》。
乐清:
(1)瞿氏,先世莆田,始迁祖孚巩于南渡后任温州别驾,后挂冠隐居乐清东联信岙(乐清虹桥 《瞿氏宗谱》)。
(2)叶氏,始迁祖叶炫,原籍闽兴化仙游,南宋宝庆三年迁居乐清今后裔散居翁垟地团等地(地团《叶氏宗谱》)。
(3)贾氏,始迁祖贾仁三,福建仁溪人,宋乾德间任黄岩尉,后卜居乐清龙门山麓,今后裔散居西联上下贾岙 (乐清鹿岩 《贾氏宗谱序》)。
(4)蔡氏,先世于宋从福建仙游迁乐清云门,后迁乐成(乐清海口《蔡氏宗谱》)。
(5)陈氏,宋时由福建迁乐清蒲岐(《蒲岐所志》)德璠公墓碑记)。
(6)杨氏。始迁祖杨程,原籍闽莆田,宋元佑四年为乐清县令,后定居西塘;又支始迁祖杨求安,原籍闽延平,淳熙间因经商定居乐清石马。
(7)朱氏,始迁祖朱烨,原籍闽东山,宋嘉定间宦游来乐清,因爱瑶川山水之胜,遂定居焉:又支宋建炎四年由闽迁乐清岐头。
(8)吴氏,始迁祖吴隐,原籍莆田,宋宣和间避闽乱,迁居乐清龙角岩下。
(9)林氏,一支始迁祖林宗瓯,原籍莆田,宋绍兴初随子林纁离任秀水令,隐居乐清天成。余二支原籍闽赤岸,宋时从温州水嘉迁乐清。
(10)胡氏,始迁祖胡潜,原籍闽,宋德佑二年迁入乐清漕川。
(11)徐氏,一支始迁祖徐泰孙 (徐巩侄),原籍闽晋汀,南宋嘉熙间由温州迁乐成仙隐里:又一支始迁祖徐淘,原籍闽福清,宋宝佑间迁居乐清花坦。(12)倪氏,始迁祖倪立言,原籍闽莆田,宋嘉定元年由玉环迁居乐清蒲岐。
(13)蒋氏,始迁祖蒋德臣,原籍福州,宋隆兴二年任乐清县令,后留居乐清沪屿。
(14)黄氏,始迁祖黄起四,原籍闽东,宋大中祥符间迁入乐清湖头;又一支始迁祖黄颜百,原籍闽,南宋嘉熙间迁入乐清西漳。以上未注出处九姓迁入均见 《乐清市志》。
平阳
(1)林氏,据《宋林公是墓志》载:林公长溪人,官剑南通判,晚年迁居平阳松山(《叶适集》)。
(2)章氏,原籍闽浦城,始祖于崇宁间主平阳簿,因家平阳白沙(《瓯海轶闻》)。
(3)柳氏,唐末避乱迁福州,宋建炎间由闽分迁平阳莒溪 (《平志·文征外编》柳信墓志铭)。
(4)刘氏,先世闽长溪赤岸,宋建隆四年因闽政苛虐,徙平阳泥山,后再徙乐清瑶岙 (乐清 《刘氏宗谱》)。
(5)张氏,先世十宋乾道间由福建迁居平阳 (清宣统 《张兆麟朱卷》)。
泰顺:
(1)陈氏,始迁祖陈正六,于宋绍兴间由闽寿宁迁入瑞之桂坪(今泰顺桂花坪)。
(2)翁氏,始迁祖翁神安。原籍福鼎,干宋乾德二年访伯父至瑞未遂,逾数岭至于翁山(今属泰顺)遂定居。
(3)李氏,始迁祖李杰,于宋皇佑二年自赤岸迁入今泰顺包垟乡马迹定居。均见《泰顺县志·姓氏源流》。
文成:
(1)周氏,先世于宋崇宁问由福建迁居玉壶 (今属文成)。
(2)胡氏,先世闽人,宋雍熙四年后裔由昆阳迁玉壶。均见 《瑞志稿》。
(3)夏氏,始迁祖夏定邦,宋时由闽赤岸入赘今文成花前方宅。
(4)王氏,宋时有一支由闽转温迁居大峃。
(5)邓氏,宋淳裕四年有邓存爵由福州迁居今文成东湾坑。夏、王、邓姓迁入均见《文成县志 ·姓氏源流》。
四、元明清体验家园
元明清各朝,闽民迁温人日记载仍不绝于史 其中有避王朝更替之乱,避倭寇之乱和清初"迁界"等等:清末开埠后,亦有闽民来温经商占籍。
元代,闽民迁温,永嘉仅知三姓:
(1)张氏,原籍莆田,元季迁入永嘉场(《瑞志稿》)。
(2)金氏,元季由长溪迁入永嘉。
(3)叶氏,闽人,先世于元大德间任温通判,遂居瓯城康乐坊(清《叶宝衡殊卷》)。
瑞安,由闽迁入有九姓:
(1)王氏,先世元时由闽赤岸迁入瑞安。
(2)黄氏,先人名益阳,元时自莆田迁瑞安陶山。
(3)胡氏,先世少九,元时由闽铁领头迁瑞周南乡;另支由闽福宁迁瑞锦溪。
(4)张氏,与吴姓于元末由福建同来瑞安开垦
(5)潘氏,元至正间自闽迁瑞东皋。
(6)戴氏,元时自福建迁瑞安荣远乡。
(7)徐氏,先世焕章,元代自闽福宁迁瑞东山乡。
(8)郑氏,始迁祖郑方三,于至元二年自闽迁瑞安。以上均见《瑞志稿》。
(9)唐氏,始迁祖唐奎晋,元初任两浙提举,由闽迁瑞安小沙堤(清《唐黼土犀朱卷》)。
乐清,由闽迁入有五姓:
(1)林氏,始祖龙仕,世居闽,元时任两淮盐运副使,巡历抵温,后遂迁居乐成东岙(《瓯海轶闻》)。
(2)张氏,其先闽人,元时有名子珍始来乐清,后裔又有迁永嘉 (《_二谷集·鸿胪寺序班石台张公墓表》)。
(3)金氏,始迁祖金慕深,原籍闽,元末迁入东清自石东浃。
(4)黄氏,始迁祖黄第庆,原籍闽福清,至元间迁居乐清蟾屿。
(5)潘氏,始祖潘养晦,原籍闽,元延佑元年任乐清教谕,后遂居密溪岙。
又有马氏、卢氏,原籍亦闽,元时分别从玉环、温岭、永嘉转迁乐清。均见 《乐清市志·姓氏》。
平阳、泰顺、文成,由闽迁入有:
(1)彭氏,其先自闽迁温之平阳金丹乡(《平志·文征内编》元彭仁翁墓志)。
(2)谢氏,始迁祖于元贞二年从闽霞浦迁入茂竹园 (今泰顺万排乡)定居。
(3)江氏,世居福安,元泰定间有江贵八兄弟避乱迁入南湖埔尾 (今泰顺罗阳南详底)。均见新《泰顺县志·姓氏》。
(4)朱氏,元初有朱万昌由闽迁居玉壶。
(5)金氏,元末有一支自闽天井详迁居大带珊门。
(6)郑氏,元时从福建迁温后移居击日。均见 《文成县志 ·姓氏》。
明代,闽民迁温,永嘉三姓:
(1)张氏,先世千明成化间山闽赤岸迁居永嘉场一都(清《张祖龄朱卷》)。
(2)朱氏,始迁祖朱湘,原籍闽建阳,明永乐间任青田县尉,后隐居永嘉礁川(瓯江礁川《朱氏宗谱》)。
(3)丁氏,先世安科,于明初由闽漳州迁瓯,后裔又迁瑞安(《瑞志稿》)瑞安,
据《重修浙江通志稿·民族迁徙》载:明代瑞安有夏氏、秦氏、方氏、甘氏、姚氏、毛氏、魏氏迁自福建,王氏迁自闽漳浦,余氏迁自闽莆田,张氏迁自长溪和莆阳,苏氏迁自闽龙溪,欧阳氏迁自闽漳州,吴氏迁自莆田、长溪和泉州等。又有金、董、颜、何、李、郑、池七姓亦明时由闽迁瑞 〔详见《瑞志稿》)。
乐清,由闽迁入有:
(1)阮氏,始迁祖阮赴捷,原籍莆田,明洪武初迁入大荆石门。
(2)张氏,始迁祖张礼钧,明永乐间由闽迁居乐清黄华。
还有李氏、高氏原籍闽,明时由温州、瑞安转迁乐清北阖、湖雾;胡、徐、倪、黄四姓,原籍闽,明时由玉环转迁乐清。均见《乐清市志·姓氏》。
平阳、泰顺、文成,闽民迁入有:
(1)陈氏,明季由闽漳州迁居平阳北港三门(清 《陈经朱卷》)。
(2)少数民族钟氏、雷氏、蓝氏,明时由闽罗源分别迁居平阳旺庄、书阁、桥墩、莒溪,后裔散居平阳、苍南、泰顺、文成等地 (《温州市志·少数民族》)。明代闽民迁入今泰顺有刘氏、苏氏、庄氏、龚氏、章氏(见《泰顺县志》):迁入今文成有李氏、苏氏、朱氏、郑氏、廖氏 (见 《文成县志》)。
清代,闽民迁温情况:永嘉,仅知二姓:
(1)方氏,其先闽人,始祖方彬初为温批验所大使遂卜居温城区康乐里(李维桢《大泌山房集》,"方茂才严孺人墓表")。
(2)张氏,始祖自福建兴化莆田于乾隆时迁入 (清 《张泰清朱卷》)。瑞安:据 《重修浙江通志稿》载:清代瑞安有赵氏、蔡氏、魏氏、张氏迁自福建,庞氏、杨氏迁自闽安溪,郭氏迁自泉州,梁氏迁自漳州。《瑞志稿》所载同,并详记其迁入具体时地。
乐清,迁入闽民有:
(1)翁氏,原籍福建,为水上渔户。于乾隆间飘流至于乐清定居百岱会;又一支原籍福宁雍正间迁入乐清里湖。
(2)谢氏,原籍赤岸,乾隆13年从平阳转迁乐清方江屿。均见 《乐清市志》。
平阳缺载。
泰顺:
清代有赖氏、邱氏、许氏、沈氏自闽汀州迁来,罗氏、黄氏、江氏自闽连城迁来,入山区种靛、烧碗;又有徐、朱、洪三姓亦从闽迁入。见《泰顺县志》。文成,清代仅载有林氏、廖氏自福建迁入,见《文成县志》。
综上所述,历代闽民迁温以宋代为最多,其次五代,唐代、明代。在入迁人口中,以闽省赤岸为最多,几占闽省迁温人口半数以上;其次莆田:再次漳州、泉州、福州、福清、罗源、连城、汀州、兴化仙游:还有浦城、莆阳、安溪、仁溪、寿宁、长乐、铁岭头、延平、古田、秦川等地。赤岸,古代属福州府长溪县,元代升长溪县为福宁州。清雍正间称福宁府,赤岸属福宁府之霞浦县。至乾隆四年从霞浦县析出,置福鼎,故谓"赤岸者,今福鼎也。"可见当时赤岸范围相当之大。由于该地与温州毗邻,水陆相通,因而历代迁入人数特多。
大量闽民迁温,除了闽与温州地域相连便于迁移和温州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古代地广人稀等因素外,还有历史上的一些原因。主要有:
1.避战乱迁入。如唐乾符间避黄巢起义军入闽之战乱,五代避闽主暴虐和闽省之内乱,宋末避元之乱,避明末之乱等等,均有大批闽民挈眷迁温。
2.灾害移民补籍。主要是南宋乾道二年夏温州遭大台风、大海溢,溺死数万人。温州知州传檄福建要求移民补籍,闽民奉命陆续来温,如瑞安张氏、林氏、池氏、应氏,均在乾道二年后由闽迁温,
3.仕官温州定居占籍。历代均有。唐代有闽籍郑氏、麻氏任温州刺史,邵氏任温州别驾,翁氏任乐成令;五代至元代闽民有任括苍提举、温州通判、郡守、永嘉县令、瑞安知县事、平阳主簿等,后遂留居温州占籍。
4.其他迁入。有慕温州山水之胜迁来隐居;有"迁界"徙来:清初有福建兴泉、汀州一批农民入泰顺山区垦荒种靛。聚族而居;还有经商来温定居等。
闽民大量迁入,增补了温州户籍,提供了大批劳动人手,并成为温州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温州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闽民及其后裔,共同推动着温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温州这块历史上曾是地广人稀的东南沃土得到开发与利用,并共同创造出今天温州的繁荣与昌盛。温州历史上许多名士大家,大多出自闽民后裔。其中如宋薛季宣、陈傅良、木待问、徐矶、曹叔远、曹幽、林景熙,明张孚敬、章纶,清孙衣言、孙锵鸣、孙治让、黄绍箕等等,其先均为闽民,他们对温州文化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我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