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均衡,一体循环:循环来自经济的经济学思考,ISBN:9787201055565,作王雨据者:李慧明、王亚去胶既劳黄爱军锋等
来自成果名称 内外均衡,一体循环--循环经济的经济学思考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360百科007年5月
出版单位 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慧明、王军锋 等
快式括篇章结构 基本观点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是政界和学术界公认的问题,尤其殖银杂害地谈农是对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研究不足。具体表现为:
①无源之水--循环经济难以融入主流经济学中。板己操玉移雷割裂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过程,武断地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对立。
②政府独奏--发展循环经济难以成为经济行为主体的自觉行为。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缺乏对市生走跳律费临型期然怎场机制驱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路径探索,末顾氧倒紧名皮片哪固依赖政府独力推动。
③调控乏术--设计的循环经济链条难以稳定持续。单纯通过技术手段设计物质流链接,缺乏综合社会经济因素的有效调控管理手段。
专著《内外均衡、一体循环--循环经济的经济学思考》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全书共分为导论和正文(九章)。
导论:从产生背景、实践模零愿因决缺华止罗息式、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就国内外循环经济实践进行对比分析。从现代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定易掌位、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进行述评,提出本著作的主要观点和写作思路裂。
第一章、第二章:针对循环经济研究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的问题,围绕经济学人对自然在经济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认知及其变迁,系统梳理了经济理论中循环思想的发展演化过程。从而阐纸取值用少府明,同所有人类思想(包括经济理论在内)的创新发展一样,循环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并非对以前经济思想的简单否定。
第三章:将传统经济学中所关注的经济系统内部再生产循环及其均衡关系,船拓展到以可持续发展黑孔影处天规曲非修变为目标,以物质良性循环为表征的生态经济大系统的再生产循环及其均衡关系,提出 "内外均衡,一体循困浓用意地小环"的 循环经济概念模型,统筹生态经济大系统物质(能量)的循环流动和整体功能均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增长的规模限制以及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目标。
第四章: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依赖"政府独奏",缺乏内生化与自运行的动力的困境,从"为什么让市场说出生态真理"、"市场如何说出生态真理"、及"市场说出生态真理需要什么来保障"三个方面,阐释如何将生态真理寓于集体理性选择当中,以制度安排来形成激励附审提肥与约束,通过价格等经济信号将自然稀缺变成经济稀缺,并传递给经济行为主体,由生态经济效率决定的损益机会促成经济主体的理性决策那讨西与慢,形成循环经济内生化与自运行的驱动力。从而促进经为于径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大系统的"内外均衡、一体循环"。
第五章:将经济生态化作为生态经济大系统"内外均衡,一体循环"的重要实现途径。以产业生态化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国家或更大空间范谈先好根若己相哥围内自然生态系统落探井春参婷挥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提出区杂吧义号域差异化发展,统筹整体与局部、现在与未来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以此推进生态经济大系统的结构融合、功能统一、动力机制联动和演化形式协同。
第六、七、八章:针对我国循环经济管理重技术、轻经济的问题,从代谢的视角来认识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流动,提出"经济系统的'代谢过程'是由生物物理规律和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这一基本论断。拓展物质流分析方法,将融入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的物质经济代谢分析作为循环经济理论的微观分析基础,揭示社会经济因素对物质流的影响机制和规律。深入探讨了物质经济代谢的规模和过程。从而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双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调控方法。
第九章:将基于维持生态经济大系统整体功能均衡与持续的减物质化理念引入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把经济系统输入与输出两端的物质减量、经济活动中物质投入量的绝对或者相对减少纳入减物质化计量中,并从物质消耗强度与物质消耗总量的变化关系上研究反弹效应规律。从而为科学测度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思路和方法。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该书深入探讨了循环经济的经济学机理,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发展途径、调控方法和评估体系等影响我国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基础性关键问题,从而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提供有益思路。"新颖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分析路径、系统深入的分析架构与逻辑体系、科学实用的方法与评估体系"(专家评语),使该书成为近些年国内循环经济基础研究方面较为突出的成果。主要创新点有:
1)揭示循环经济的经济学思想渊源。循着经济学中对经济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以及建立在这种认知基础上的经济运行方式的发展脉络,系统梳理了循环经济思想的演进和发展过程,将其与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循环经济理论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的局面。
2)建立循环经济概念模型--生态经济大系统的"内外均衡,一体循环"。将经济系统内部再生产关系的"内部均衡"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再生产关系的"外部均衡"结合起来,探讨生态经济大系统物质(能量)流动的整体功能均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增长的规模限制、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等问题。
3)阐释循环经济发展中"让市场说出生态真理"的作用机理,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在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规模限制下,如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环境资源的配置作用,实现生态真理与经济现实的有机融合。
4)将经济生态化作为生态经济大系统"内外均衡,一体循环"的重要实现途径,以产业生态化为切入点,从理论、方法、实现机制与时空规律等方面,分析我国产业生态化战略的实施路径。
5)循环经济管理调控理论与方法创新--物质经济代谢分析。拓展物质流分析方法,提出融入社会经济因素的物质经济代谢分析框架,建立循环经济物质流动路径选择模型,应用于循环经济的管理与调控过程。
6)建立以"减物质化"特征变量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评估体系,提供了科学测度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方法
由于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特征,本项研究的突出方法是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针对影响我国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探讨,力求使研究结论科学、严谨、解释力强。同时,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也丰富了原有学科。
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以及时空分析等,也是本项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申报成果为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研究"(06&ZD029)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成果发表后,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经初步检索,本项成果被34篇学术刊物论文引用,其中17篇为CSSCI期刊论文;28篇优秀硕、博士论文引用。
在天津市社联第23次理论创新论坛中,作者以该成果的研究内容为基础,做了题为"破解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学难题"的学术报告。以"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无源之水"、"循环经济实践的政府独奏"、"循环经济管理的调控乏术"三个问题为切入点,阐述了"内外均衡,一体循环"的循环经济概念模型;让市场说出生态真理,为循环经济注入内生化和自运行的动力;物质经济代谢--循环经济的调控与管理方法等学术观点,与会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环境报》和《天津社联通讯》对论坛召开和学术观点予以报道。本书主要观点还曾在"中国发展论坛2007"(11月,滨海新区)和全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学术会议(2008年3月,福州)做大会主题报告,获得广泛好评。
2008年12月获得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
本项研究有8篇阶段性成果(以刊物收稿日期计),包括①"论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系统之构建",《现代财经》2005年4期,②"加强物质流分析和调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经济纵横》2006年2期,③"论经济理论中循环思想的演变",《经济学动态》2006年4期,④"解耦--中国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目标和标准",《中国软科学》2007年9期,⑤"物质代谢、产业代谢和物质经济代谢--代谢与循环经济理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⑥ "论循环型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中国发展》2005年2期,⑦ "循环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及其关系探讨",《中国发展》2005年1期,⑧ "循环经济要求制度建设与市场作用并重",《中国环境报》(理论版)。其中5篇发表于CSSCI刊物。1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2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转摘;1篇论文被《中国环境报》(理论版)转载。
成果社会反映
申报成果为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研究"(06&ZD029)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在天津市社联第23次理论创新论坛(2007年10月)上,作者以此成果的研究内容为基础,做了题为"破解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学难题"的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环境报》和《天津社联通讯》等媒体对论坛召开和学术观点予以报道。
本书主要观点曾在"中国发展论坛2007"(11月,滨海新区)和全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学术会议(2008年3月,福州)做大会主题报告,获得广泛好评。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研究成果在多篇学术论文中被引用。经初步检索,引用本成果的学术刊物论文34篇,其中17篇为CSSCI期刊论文;优秀硕、博士论文28篇。专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8篇论文)中有5篇论文发表于CSSCI期刊。其中,1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2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转摘;1篇论文被《中国环境报》(理论版)转载。
2008年12月获由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