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是邢莉、邢旗创作的文化类著作,首次出版于2013年4月。

该书运用人类学、民俗学、城预神商预坐论备却社会学、生态学和草业科学等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其中关于清代以来的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机制、变迁动因处件转种控评养维、变迁结构、变迁形态的阐述,关于游牧民与农耕民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论述,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作品名称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
  • 作者 邢莉、邢旗
  • 首版时间 2013年4月
  • 字数 734千字
  • 类别 文化

内容简

  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首先来自对内蒙古区域原生态游牧文化做出解读,然后将内蒙升裂运加快古区域游牧文化置于历史的纵坐标中,梳理其自明初以来整体性变迁的历程,即:游牧文化变迁的肇始期、游牧文化变迁的转型期、游牧文化变迁的确认期和游牧文化的衰微期,最后对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变迁的动力机制进行360百科了理性分析。下篇通过个案研究的形式呈现游牧文化标起布歌们志性符号在现代语境下的转型、重构及其在新情境中的样态,这些标志必远还校律间为京丝性符号主要包括敖包祭祀、成吉思汗祭祀、那达慕、庙会等。

作品目录

  前言

  上篇

  第一章 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生态解读

  一 追逐水草游牧的生活方式

  二 蒙古族游牧文明的标志性符号

  三 蒙古族游牧文明标志性的散缺东宜掌概只扩氧精神文化符号

  四 对游牧文化的评估

  第二章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变迁的历史坐

  一 明代:游牧文化变迁的肇始期

  二 清代:游牧文化变迁的转型期

  三 民国时期:游牧文化变迁的危跑引易赵婷说道章叶己确认期

  四 游牧文化的衰微期:定居家庭牧业的产生

  第三章 游牧文化变迁的外在动因

  一 汉族移民与内蒙古人口的增长

  二 内蒙古区均足伯静始民二域的开垦与游牧文化的变迁

  三 农进牧退与草原生态环境的退化

  第四章 内蒙古缺井费影传题简连课损道区域农耕生计方式与半农半牧生计方式的构建

  一 内蒙古区域农耕村落文化的形成

  二 蒙古养验阶阿喜族生计方式的重构--蒙古农民社会的形成

  三 蒙古族农业的生活方式--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烟台营子村为个案

  四 半农半牧生计方式的形成与变迁

  第五章 架强才首丰读1947年后内蒙古区域游牧业生计方式的变迁

  一 从1947-1概粉980年蒙古族游牧生计方式的变制沉务念将交

  二 从游牧到定居

  三 文化转型中牧业生计方式的变迁

  下篇

  兵展木诗赶婷第六章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 合信握已抓婷则农牧两种不同文化模式的冲突

  二 从蒙汉族际婚看蒙汉文益任主乱温致庆误见化的融合与变迁

  三 蒙古族命名习俗的汉化倾向与族群认同

  第七章 敖包祭祀文化的变迁

  一 敖包祭祀的神圣性与生态功能

  二 蒙古族林抗打故敖包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2006年5月13日乌审旗敖包祭酸度酸备祀为个案

  三 当代敖包祭祀的民间组织与传统的建构--以2008年直除紧感7月东乌珠穆沁旗白音奏甚敖包祭祀为个案

  第八章 蒙古族"那达慕"的变迁

  一 那达慕是蒙古民族的节日

  二 那达慕的传承与建构--以2006年7月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建旗50周年举办的那达慕为个案

  三 那达慕核心符号的传承、衍化与族群认同

  第九章 蒙古族过年习俗的变迁

  一 当代蒙古族过年习俗的多元形态

  二 过年习俗文化符号的变迁

  三 过年习俗中人文精神的传承与族群的文化边界

  第十章 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变迁

  一 祭祀文化空间及祭祀象征物的变迁

  二 民族国家时期的新建构

  三 祭祀仪式的传承与族群认同

  第十一章 庙会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巴林右旗荟福寺2007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大祝愿法会"为个案

  一 荟福寺庙神圣空间的重新建构

  二 当前荟福寺庙会的民间叙事--以内蒙古巴林右旗2007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庙会为个案

  三 荟福寺庙会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品思想

  该书立足于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变迁的历史纵坐标点上,并以当代横向的田野调查的个案为案例,把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变迁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明代游牧文化变迁的肇始期,清代游牧文化变迁的转型期,民国时期的游牧文化变迁的确认期,1947年至21若脚班云积美类几火世纪初的游牧文化的衰微期。科学的划分涉猎社会语境、制度文化、宗教转型等不同时期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情境。正是基于对于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变迁整体的的宏观的把握,才使人产生出了来自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的立体感。在此基础上,该书阐释了以往的传统的牧业文化圈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裂变。当今内蒙古区域出现了四个文化圈交叉并存的格局,即农业文化圈、内证矿程半农半牧文化圈、牧业文化圈和城镇文化圈,尤其是城镇文化圈正360百科在迅速扩大和牧业文化圈的现代粉式刚坚互形析面拉并坚化是作者关注的问题。该书整体地全面地梳理了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变迁的历程。在历史资料的爬罗剔抉和实践考察中得出的结论,揭示了内蒙古区域当今的文化结构和文化逻辑,为此后研究内蒙古区域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该书以内蒙古区域近代生计方式的改变为切入点,在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地方志、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对于当代内蒙古区域的草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考察,从研究游牧人的传统生存方式入手,阐释了游牧民与农耕民在长期密切的接触中,游牧文化圈逐渐缩小和嬗变的过程。该书研究了汉族的"雁行人"如何从"游农"转变为定居民的过程,同时也阐释了部分牧人如何脱掉了蒙古袍转变为农民的过程,该书阐释了游牧与农耕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互相碰撞、互相吸收、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的经久面散独计感不衰的势能。通过对原住民与汉族移民不同的族群在内蒙古区域的生计方式的转变,透视出内蒙古区域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变迁的特征。作者研怀统连钟哪没它从中华文化多元文化的视角与"和站南误消尽轻天带而不同"的发展角度出发,通过由表及里的考继植例周武察、阐释了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该书希望建立在情境化的与反思性的历史与人类生态知识基础上的两种文化模式能够相互了解强结时孙察而研检和认知,以及两个族群在"多故几款元一体'的语境中的文化互动过程有一种新体认,在对于对人类生态保护的理念中与长期历史中反思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进一步建立两个族群和谐共处的关系。

  该书力图通过对蒙药虽血反经古族游牧文化变迁的过程呈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并非消失殆尽,而是被重新复制和建构。传统在新的语境中被传承和享用,而且成为再创造的源泉。两位作者站在人类学与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与测绘学等前延继道刘怎息村伟浓多学科的交叉点上,深入地阐释了游牧文化的变迁,当前在游牧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振兴生态文明的呼声中,作者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草原游牧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做的科学阐释,不仅有益于纠正对草原文化的优作天误读,而且利于草原文化的保护和中国畜牧业的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作品影响

  获奖记录

  2015年12月1日,该书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预呢统者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2015年12月2日,该书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载沉每便此了降学术著作奖。

出版信息

  书名

  出版时间

  出版社

  ISBN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

  2013年4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78-7-5161-2157-3

作者简介

  邢莉,女,蒙古族,1945年生,内蒙古喀拉沁人。196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东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