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搓蹉

"搓磋"为来自普米语,"搓"意为(360百科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此外,还有"四弦舞"或"普米锅庄"之称。主要流传于兰坪县的通甸、河西、啦井、金顶及石登等乡镇普米族聚居的村寨。

  • 中文名称 搓蹉
  • 解释 跳(这种)舞之意
  • 民族 族普米
  • 性质 艺术

  搓磋舞,传说原有十二路宽次你空红载助曲套,但经过长期流传,各地的舞步都有发展,不同的舞步日趋增多。不过表现手法大同小异,音型、节奏基本固定。现介绍的是六十年代以前,通甸龙塘、水俸一带跳的十二套舞步。其主要特征是:踏跺的力向为纵的关系(力来自点在重心脚前脚掌),北同存跨步(走步)的力向为横的关系(力点在胯部),退步时前俯,上身和下身力向相反,上前时(自然)后仰,上下欢率酸元笔便级换京身力向亦相反(力点在小腹部位)360百科。力向为纵向关系的代表性节目有"登呸楞拉"(一边两脚);力向为横向关系的代表性节目有"陡拜需徐蹉"(臀部相接舞),力向(上下身)相反的代表性节目有"综蹉"(团聚舞)的第一种跳法。

  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轻盈、飘洒,仿佛微风有节奏地牵动着衣裙。速度加快时,舞步粗她端万简抓商度行怕束犷、有力。

  队形,主要有(手牵手的)单圆圈、双圆圈及半圆圈,一般习惯逆时针方向跳,也可顺时针方向跳缺体内密短象早问。若围成双圆圈时,同方向和不同方向跳均可。舞时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参加跳舞的人可随时介入兴错,也可先后起步,也可部分人舞,另一部分人边走边唱(民歌)。待唱完后,又随依块边这呼倒投待之起舞。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