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创造了奇迹的学校。20年前,它还名不见经传,于北京山灵水秀的龙凤山旁悄然诞生;红前20年来,在几乎没有任何外部支撑的条件下,它秉承新型、高品位、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默默培育出一代代具有国际视野、开阔胸襟的新人;20年,它的办学成果,获得国内外公认,其高中毕业生百分之百就读国外大学,超过60%的毕业生被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顶级大学争相录取。
在公办教育如来自此强大的中国北京:
是什么,让数万名家长与孩子,放弃了四中、八中督让团官川月再厚让等公办名校,奔它而来?
是什么,让孩子们脸上,洋溢着从心底溢出的微笑,享受着教育的旅程,而不是把15年的学习时光当作西绪年副靳的苦役?
世界有伊顿,中国有汇佳。让我们走进汇佳学校,探秘汇佳模式,以及为您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寻求一条"救赎"之道。
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序态无雷棉破老: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文/王志泽
教育的差距才是真正的差距
2013年初夏,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关注到这样一份看似不起眼的榜单:中美30岁以下创业者排行榜。
中文版和美国版连续两年苗轮分别发布,但是,航革挥运规两国的创业成果一比较,其中的差距让我这个办教育来自的人有"怅然所失"之感。
榜单中列举了多位在中国创业成功的青年人。我们要为他们的成功鼓掌。但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当中国的年轻人还围绕着国内市场时,美国的年轻人把目光紧紧盯着全球这过容块大蛋糕;当中国的年轻人一窝蜂挤进互联网、游戏、金融领域掘金时,美360百科国的年轻人早已在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清洁技术中绝对领先;当中国的年轻人在模仿中寻求创新时,美国的年轻人用头脑颠覆并改写着世界的司节规则。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美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掌早单中梅开二度的扎克伯格,Facebook就是在他"纯粹好玩"的探索中诞生的,全球用户也由起初的几百林衡守针我史线无晚危风万人、数千万人,猛增至近10亿人。自2004年创立的第八个年头,2012年5月18日,Facebook在纽约纳斯达克交易门试增阿获团采植所上市,创下美股首日交易量之最。2013年,Facebook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38%,高达14.6亿美元。Facebook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绝不只互联网领域,它改变了年轻人社交、集群和娱乐的方式,它将掀起对世界改变影响深远的潮流。
同样是两领少治委玉微司采传息笑国年轻创业者的佼佼者,他们所爆发的能量、知名度、带给世界的改变和差距,是不一样的。
更让我们扼腕的是,在广大的中国大地上,还有考可广大的创业者,创新能力缺失,山寨产品横行,有些人在竞争中败北,他们不队另号但新唱剧端是积极思考如何追求商业模式、营销手段、服务方式的创新,而是不择手段,升标孙复生冷挤垮竞争对手,劣币驱逐良币……这就不仅仅是创新能力缺失的问题了,还有视野、胸怀的局限,公民情怀的缺失,以及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偏颇。
不久,我们的青年一代,将站在历史舞台上。当他们狭路相逢,谁将取斯终项制胜?为什么西方的教育能培养出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这样"重塑世界的颠覆者"?为什么我议示讲们培养出的很多精英人才,没有仁爱济世的情怀?为什么国外大多数孩妈林子,独立、快乐而包容,而我们的孩子,在十几岁,本该青春绽放、充满欢乐的年华一表盟,留给世人的印象却是:厚厚的眼镜片,沉沉候根势争气照观否殖的书包,以及性格上的脆弱和霸道?
本源就在于基础教育的不硫团早同。比较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内容不难发现,我们教学大纲上的知识点与人家没有多大差别,几岁学什么原理,学科需要掌握哪些定义,都相差无几。
之所以教育出的人才表现不同,就在于培育方式迥异。
中国当下的教育是用一条杠杠--分数高低来评断孩子的优劣,所有教学的展开都是基于考试成绩的, 成绩决定他们的命运,在这种环境下无法因材施教,而人是有差异性的,千差万别;西方的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体制,更多地提倡快乐教育,给孩子以自尊和自信,培养人而不是筛选人。
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国学生的大量时间献给了死记硬背和应试熟练度的训练;西方教育则是用很多有趣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能力。
中国的老师在台上扮演威严的师长;西方的老师走下讲台,在开放式课堂中带领学生探究。
中国的家长逼着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西方的家长更尊重孩子的意愿来安排。
很多家长远赴重洋,只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殊不知,中国大地上有了一所学校,名叫汇佳,与外国学校相比,它更具双文化优势。
20年前,我创办汇佳的初衷,就是要办一所新型、高品位、国际化的学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校,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在世界舞台发声的机会与实力,让西方国家看到中国青年身上的创新力、文化力与人格魅力。
20年来,汇佳未负广大家长所托,呵护了一代学子的成长,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这是汇佳学校为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缩小中外教育之间的差距所尽的一点绵薄之力。
一起走过的20年
"在中国,教育哪里是你私人能办的事?"20年前,身为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局局长的父亲在得知我有了办学的想法时,给我泼了一盆冷水。
那时,我正在中关村实践着一名科技青年的实业报国情怀,创办的几家公司也做得风生水起,完全没必要半路出家,转行做教育。即使改行,选择通信、房地产等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更符合一名企业人的正常逻辑。"将辛苦打拼的数千万元投入风险系数极高、前途莫测的教育领域,你是不是疯了?"这个决定的确有些疯狂。1993年,国家首次开放中断了40多年的私立中小学,政策上的种种壁垒,师资上的困难,市场的不认可,像一个个巨人横亘在那里,哪一个动动小指头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你掀翻在地,捻得粉碎。你有多大的力量与它们抗衡?
然而,当一种情结在你的血液里流淌,植入骨髓,绝不会像拔掉一颗牙齿、一根鱼刺那样简单。和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对军人怀有好感一样,在教育圈子里长大的我,对学校有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20世纪80年代,出国考察国际数据处理方面的业务时,我鬼使神差地走入了一所学校,那一排排整齐的电脑,教室里明快的颜色,学生们的创意和素质都在向我无声地炫耀:这就是我们的文明,这就是我们之所以比你们发达的原因。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一口气考察了欧美的几十所学校。而每一所,都有让我心里叹服的地方。对教育的反思与创新在心里默默发酵。
回到国内,中关村的同行们一边忙着开拓生意,一边忙着揪出"内鬼",每次开会涉及的都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议题。我的公司同样未曾幸免。信任相托的创业伙伴,毫不客气地将你辛苦开发的东西拿走,还不忘回头咬你一口,把客户也顺带一起挖走。这种被算计的感觉,比失恋,比失去亲人还要刺痛人心。
高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改变不了人心,提升不了人们的素质。既然国家颁布了私人办学的政策,我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办学校,我一刻也不想等,也不能等。
而且,我要办中国大地上一所不一样的、新型的国际化学校。
历史的足音
1993年,在北京远郊区昌平县天寿山饭店那个古色古香的小院里,汇佳迎来了首批36个学生。这36位家长是勇敢的,也是睿智的。他们不愿意让孩子的童年淹没在题海中,被补习班啃噬掉。他们看到了真正的外教授课,看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课堂、实践课堂,看到了干净整洁的学生宿舍、餐厅……这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像当年的"大哥大"一样稀罕。
1995年,汇佳正式落户在龙凤山下,九龙泉旁。新校址就建在京杭大运河的古河道上,好像上苍也眷顾我们这所开拓中国教育理念新领域的学校,希望我们在这古运河的源头落地生根,源远流长。那一年,开学典礼井然有序,但家长和学生们并不知晓,开学的前一晚,教学楼的施工还在收尾,所有教职员工一起抬床垫,铺方砖,打扫室内的装修垃圾,干了个通宵达旦。
1997年,汇佳成为国内最早的国际文凭组织IB项目的加盟校,学生可以直接考取世界一流大学。IB这个词汇,对于今天的家长和学生来讲还是非常陌生,但是在国际上,这是被普遍认可的一流教学体系,是全球顶尖大学认可的人才培养标准。小学和初中采用全球统一的评估标准,高中采用全球统一的考试标准,高中时除了世界文学使用中文之外,其他学科全部用英文来教学。这听起来好似天方夜谭,有几个老师能教得了?学生们的考试方式怎么变得五花八门?不仅有实验报告,还有小组讨论,方案展示?这未必能让学生高考拿高分,却能让学生在世界著名大学里如鱼得水。
1998年,汇佳第一届IB高中生,将伴随我们汇佳学校一同载入中国教育发展进程的史册。那一年,除了对国际名校的憧憬,更多的是克服双语学习的困难。这些困难,需要学生、老师和家长一起克服。然而,对于IB这个新生事物,并非所有的家长都能理解,甚至引发了一场官司。
随之而来的那一年,是汇佳历史上最艰难的一年。IB项目在国外能成功,在国内有没有生存的土壤?我们中国的学生能否在IB体系中考出好成绩,将部分家长的谣言击碎?学生从70多个减少到40多个,30多个,直至最后的11个。"如果1998届一个都拿不到文凭,我们就集体退学。"家长们忐忑不安。
我们意识到,这是一场生死之战。
"IB是我选的路,我愿意挑战。""哪怕就剩我家一个学生,你们也要坚持办下去。""如果学生考不好,咱们全体撤军。"那一年的坎,学生、家长、老师,我们在煎熬中相互鼓励,一路搀扶着走了过来。洪玮、崔蕊等同学都考出了优异的成绩,每人都收到了七八所外国著名大学的入学邀请。IB在汇佳成功了,在中国深深扎下了根。学生人数每年都翻番,国外前100位世界大学的校园里,都有汇佳学子的身影。
2003年,非典肆虐,工厂、学校纷纷放假之际,汇佳成为全国唯一封闭校园,照常上课的学校。这个决定,我做得很慎重,也很坚决。万一有一个学生发病,整个校园都不安全。这是对学校管理的一次极大考验。当非典结束,上千人一起留下这震撼人心的影像时,我知道,学校的管理在这样一场灾难面前成熟了起来。
2004年,应新加坡政府的盛情邀请,汇佳走出国门,在海外创建了中国第一所中国国际学校。这是中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学校于2006年9月顺利开学。看到很多黄头发、蓝眼睛的洋娃娃在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我感知到,中国的文化通过基础教育的方式传递出去,才更落地,更为人接受,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也能称得上真正的汇佳模式。
2012年,汇佳IB-PYP(小学)项目通过审批,跨学科教学让探究式学习变得乐趣无穷。
2013年,汇佳IB-MYP(初中)项目通过审批,双语双文化的教学更加深化。
20年来,汇佳的探索之路从未止步,也不会止步。因为,我们不艳羡那短暂而绚烂的流星,愿做定标的北斗,为奔走在教育路上的人们指明方向。
写给家长
给孩子提供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记不清有多少家长问我类似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只要是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
从1993年,36个家长的重托,到2013年,数万名家长的信任,汇佳与家长相识相知,在教育孩子的历程中积极地交流,默契地配合。我发现,很多家长在教育的问题上并没有自己的想法,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占大多数。孩子们的命运,往往掌握在家长对教育选择的一念间。而这一念却决定了孩子的命运乾坤。
孩子适不适合走高考这条路?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没有美好的未来吗?到底多大出国比较好?选学校要看哪些因素?培养孩子哪些习惯对他们的成长最有利?……
种种问题,都值得家长们好好思考。
而这本书,也在跟大家一起探讨困扰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很多问题。感谢本书作者响石先生、董向文女士,对我们的理念进行了集中梳理与呈现,这本书,也许会更有助于您理性地思考教育的本质,教育应有的格局,以及教育实践上的具体问题。汇佳学校有这样一幅宣传海报,很多家长都是被它吸引而来:那是一个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吮吸着甘甜的乳汁。为什么选择一位母亲为孩子哺乳的温馨画面?因为教育孩子,跟哺育儿女一样,需要的最基
本元素是爱,是还原本真。
教育的本质,是给孩子一颗仁者爱人之心,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塑造孩子的品格。而IB教育的目标就在于此,我们的IB培养十大目标里,就包括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原则、有爱心的人,敢于冒险、全面发展、有同情心的人。这些培养目标都具体量化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当好习惯日渐养成,考入理想的大学,成就美好的人生,是水到渠成的事。
是继续戴着高考的枷锁舞蹈,还是置身探究学习的乐园?选择当下教学模式,还是选择更有特色的私立学校?没有对与错,只有是否适合。
怎样选择一条更适合孩子成长的道路?
怎样给孩子带来更精彩、快乐的人生?
相信读完本书,您会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目录
序: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Ⅰ
序:你不知道的非主流教育/Ⅶ
第一章 中国的教育怎么了/1
当下教育的迷思/2
直面钱学森之问/2
教育本该多元/5
偏题怪题,就是要难倒你/6
难死你的小学题/7
文化部部长答错题/8
伤不起的中国家长/10
为两岁孩子在美国买房的中国家长/11
爱的真谛/12
第二章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15
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16
好学生是筛出来的,还是培养出来的?/16
让外国教授刮目相看的汇佳女孩/18
世界最大的教育课程/19
为了中国教育,汇佳,起航! /22
泰国的餐厅守候战/22
九曲回肠,国际文凭组织终于伸来橄榄枝/25
金蝉脱壳布局记者见面会/28
一个"孩子"的艰难成长/31
零分试卷引发的愤怒/32
史无前例的法庭教育论辩/35
"哪怕就剩我家一个学生,你们都要坚持办下去"/37
这是一场生死之战/40
IB是我选的路,我愿意挑战/41
第三章 培养人,先培养人的习惯/45
蜚声国际的汇佳习惯/46
IB的十个习惯如同十个成功密码/47
练就探究世界的本领/50
告诉孩子,有些挑战必须面对/52
让孩子成为有原则的人/54
播种爱的种子/55
汇佳习惯的先行者/57
课堂之外也是求知的领地/57
闯出来的青春/60
第四章 老师要革自己的命/63
好老师不是好演员 /64
别让分数指挥一切 /64
不做"演员",做"导演"/66
快乐学习的课堂/67
让孩子从苦学到乐学/69
让兴趣击退畏惧/70
把知识放在孩子身边/72
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个老师/73
把课堂搬到社会上/74
不让青春再迷茫/76
"你们正在做一件中国学校都想做的事"/77
这儿给你实现教育理想的舞台/77
培养一个合适的老师需要一辈子/78
走进更宽广的认知领域/79
放下你的师道尊严/81
足球场边补英语/81
为了不让孩子摔倒/82
不会生气的老师/83
一群教育理想的追梦人/84
路疆:在这儿燃烧/85
田之麦:汇佳给了我回国的勇气/86
田丰:从金融才俊到教育机构高管的蜕变/89
李晴:三甲医院不值得留恋/91
刘晓华:我的家在汇佳/92
李艳丽:连升三级的华丽转身/94
王主任:80岁正年轻/96
第五章 一对"奇怪"的父子,两个与众不同的教育家/99
他是传奇/100
下海,奔赴高科技/100
科技青年的实业情怀/101
1991年是个多事之秋/103
郑州送货,九死一生 /105
吃方便面过大年,苦中有乐/107
夫唱妇随办教育/108
一份报纸的启示/109
为孩子们提供另一种选择/110
办学,一刻也不能等/111
非典封校,筑起生命的防线/119
十八载牛郎织女成就汇佳国际学校/122
永不退休的"老校长"/135
"他的加盟让学校至少提速十年"/136
事必躬亲--每个学生宿舍都一一视察/137
81岁的他,自称为学校"敲边鼓"是他的职责/138
除了学生,老校长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爱/139
第六章 中国第一所走向世界的国际学校/141
输出中国文化从输出基础教育做起/142
来自新加坡政府的办学邀请/142
中国国外办学的首次尝试/146
真正的中国教育的国际化/149
有根的中文教学/150
把高考没希望的孩子送进世界顶尖大学/153
归国飞机上的师生奇遇记/154
让清华教授爱不释手的"差生"/155
"在汇佳的一个实验让我进了剑桥"/156
一部40万字的英文著作敲开了世界名校的大门/157
第七章 办学理念中的匠心独运/159
新型--抓住机遇,按双规律办学/160
按教育规律办事是个大难题/160
按市场规律办事是大势所趋/167
教育的未来/175
高品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意识/176
细节里的真知灼见/176
格调,需要从小培养/183
国际化--培养国际人才的摇篮/187
游学,让孩子打开国际视野/187
带着国际情怀走向世界/189
让孩子懂得国际规则/189
教育应有的新格局/191
有格局,才有发展/192
汇佳20年就是创新型教育20年/193
择校难:我们离教育的公平公正还有多远?/194
创新型学校,从今天拥有的新选择/196
第八章 成长必须更精彩:识破似是而非的教育观念/199
教育无须随波逐流/200
要成才,上名校?/200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1
年龄越小,出国越好?/202
"我的孩子就上哈佛,耶鲁?"/203
"你看人家谁谁谁"/205
被淘汰的,就是失败者?/205
选择教育关系孩子未来/207
你真的会做家长吗?/208
选准学校,是家长不可或缺的功课/210
择校,也要听听孩子的意见/211
出国留学,不选最好的,只选对口的/212
手把手教孩子选择的艺术/214
迈对坎,进对门/216
择校三要素:投资人、管理者与教育理念/217
让孩子从这里走向世界/218
以爱之名/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