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海休闲渔业结绿啊建构优化研究》是2011年的一篇博士论文。本论文通过对来自山东滨海休闲渔业结构煤优化的研究,试图为山东乃至中国沿海地区休闲渔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 中文名 山东省滨海休闲渔业结构优化研究
- 所属地区 中国山东
- 目的 调整渔业结构
- 地址 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
山东作为中国的海洋渔业大省,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日显突出,渔业结构调整的压力愈显严重。特别是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签署使近海渔业资源迅来自速减少,面临枯竭。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海洋渔业形态。除由捕捞渔业向增养殖渔业、360百科传统渔业向工厂化渔业、近海渔业向远洋渔业转型外,受山东滨海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驱动,滨海休闲渔业是日益被看好汽帮么船收义犯核管力的服务型海洋渔业产业形态之一 在山东滨海地区的休闲渔业"遍地开花"的同时,山东休闲渔业的发展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从比较准确体现产业规模、效益和速度的产业增加值来看,2005-2010年,山东休闲渔业增加值在渔业总的增加值中的比重变化不显著,而在渔业流通和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呈现下论晶水岩功却还降趋势,渔业经济新增长点的引领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山东滨海休闲渔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机制落后:条块分割、缺少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缺少统筹规划,地方抓动员切见制员检华利益至上;经营单位市场化程度低,市场运作能力差;关联度较低,产业链条较短,效益较低;用管盐字松孩故粉鲜滨海休闲渔业产品低水平细打争趋同,各市之间同质化严重,削弱总体竞争力;海岛开发中环保措施不力,开发特色不明显,等等。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优化滨海休闲渔业的产业结构和地式求志域结构。 基于海洋渔业与休闲产业的关联,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有关滨海休闲渔业的概念,阐述了海洋休闲渔业的内涵和特征,并对之进行分类。作者借鉴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熊彼特创新儿宜奏照读介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相关理论,在山东统计信息网和中国统计数据库有关数据的支持下,对山东滨海休闲渔业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了SWOT案友升袁油五包造目免分析。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镇课航肥分析法构建滨海休闲渔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及山东沿海7市的渔业结构胜级象厂静进行量化评价。 文章基于前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围绕休闲渔业结构合理化束晚条办迅米量外放材孩和高度化两个维度,从产业运营模式、发展路径和管理机制三个方面,对山东滨海休闲渔业的结构优化提出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练你就发展模式而言,笔者认为"国有(集体)公司+渔户(渔业合作社)"模式和獐子岛首创的"五合一"模式是非常值护该得借鉴的成功模式。 在发展路径选择上,须强调"海陆统筹"发展;注重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并强调规划的法律权威性;在区制规律续气设食家积压说域上与滨海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形成地域综合体,通过培育示买血范园区,提倡循环经济。 在管理机制上,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联动管理机制;培育涉足休闲渔业的大型国有休闲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休闲渔业协会少亮都打呢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完善层岁地方行政立法。 在地域结构优化方面,提出山东省滨海休闲字底呼渔业地域结构优化的原则是"梯度发展、各有侧重、整体融合",依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市场、相关联产业发展水平等因素,运用SPSS聚类分析方法,把山东滨海地区分为休闲渔业引领发展区、重点突破区和引导发展区。引领发展区肩负滨海休闲渔业结构高度化重任;重点突破区在结构合理化基础上,在特色项目、优势项目上要有所突破;引导发展区重点在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政府扶植休闲渔业向良性发展。由于定位不同,三个区域的市场选择亦不相同。 在当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以及海洋渔业需要战略转型的形势下,亟需加快滨海休闲渔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整合。休闲渔业发展需要体制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关联产业的支持。滨海休闲渔业的结构优化以产业所具有的生态建设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为基础,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高效化。发展休闲渔业要协同发挥政府导向、行业协会、产业自身的作用,促进产业高效运行、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滨海休闲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地域结构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
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
2011
分类号:
F326.4
目来自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1 引言15-39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区域15-21
- 1.1360百科.1 传统海洋渔业的发展面临困局15-16
- 1.1.2 滨海休闲渔业是海洋渔业发展的新路径16-18
- 1.1.3 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已成公共理念18-19
- 1.1.4 "三渔"问题尚未有效解决19-20
- 1.1.5 "山东半况药专土服须宗况术师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需要20-21
- 1.2 研究区域21-23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23-25
- 1.3.1 研究目的23
- 1.3.2 研究意义23-25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25-35
- 1.4.1 国外研究现状与动态25-30
- 1.4.2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30-35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35-39
- 1.5.1 研究思路35-36
- 1.5.2 主要内容36-38
- 1.5.3 研究方法38-39
- 2 滨海休闲渔业结构优化理论阐释39-61
- 2.1 相关概念界定39-46
- 2.1.1 休闲适云造频厂胞渔业39-41
- 2.1.2 海洋休闲渔业41-43
- 2.1.3 产业结构优化43
- 2.1.4 娘休闲渔业结构的定义及分类43-45
- 2.1.5 休闲渔率卷两得可石批从李业结构演进规律45-46
- 2.2 相关基础理论46-61
- 2.2.1 产业结构优化希电口原理论46-52
- 2.2.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52-55
- 2.2.3 熊彼特创新理论55-59
- 2.2推而丰命次又许感曲试.4 产业组织理论则代掉注刚59-61
- 3 山东滨海休闲渔业现状与SWOT分析61-75
- 3.1 山东省滨海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61-65
- 3.1.1 概述61-62
- 3.1.2 滨海休闲渔业发展评价62-65
- 3.2 山东省滨海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65-氢英头松着口与县洲75
- 3.2.1 山龙急剧之鲁东滨海休闲渔业发展的优势分析65-67
- 3.2.2 山东滨海休闲渔临含宜银业发展的劣势分析67化香境关理调移-70
- 3.2.3 山东滨海休闲渔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70-73
- 3.2.4 山东滨海休闲渔业发展所面临的威胁73-74
- 3.2.5 SWOT分析的结论74-75
- 4 山东省滨海休闲渔业结构分析75-100
- 4.1 山东省滨海休闲渔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75-81
- 4.1.1 山东省滨海休闲渔业发展适应性分析75-78
- 4.1.2 山东省滨造注丰境记极内松视胜海休闲渔业集中度分应整只析78-81
- 4.2 山东省滨海休闲渔业产品结构分析81-95
- 4.2.1 山东滨海休闲渔业产品供给现状81-94
- 4.2.2 山东滨海休闲急里章久怎击渔业产品结构合理性分析94-9离务评星响村迅令病破胡5
- 4.3 山东滨海休闲渔业的产业组织形态分析95-100
- 4.3.1 市场结构模式及其评价95-97
- 4.3.2 山东滨海拉要响液讨年练必短情休闲渔业市场结构分析97-98
- 4.3.3 构造山东滨海休闲渔业市场结构目标模式98-100
- 5 滨海休闲渔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00-113
- 5.曲转却呀沙红球菜细1 滨海休闲渔业产业结构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100-101
- 5.1.1 全面性原则100
- 5.1.2 系统性原则100
- 5.1.3 可主降错观评价原则100
- 5.1.4 普遍性原则100-101
- 5.1.5 数据可得原则101
- 5.2 评价指标及相关解释101-103
- 5.2.1 产业外部宏观结构合理化指标(B1)101-102
- 5.2.2 产业内部微观结构合理化(B2)102-103
- 5.2.3 产业结构高度化103
- 5.3 滨海休闲渔业产业结构的评价方法103-106
- 5.3.1 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104
- 5.3.2 构造比较矩阵并计算权重104-106
- 5.4 计算结果分析106-108
- 5.4.1 产业结构合理化较产业结构高度化更为重要106
- 5.4.2 生态环境是滨海休闲渔业的发展基础106-107
- 5.4.3 加强产业关联效应是优化滨海休闲渔业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107
- 5.4.4 应重视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适应程度107
- 5.4.5 提升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107-108
- 5.5 山东省滨海休闲渔业结构优化水平的评价108-113
- 5.5.1 评价方法的确定108
- 5.5.2 评价的实施过程108-109
- 5.5.3 评价等级确定109-110
- 5.5.4 结构等级的评分结果及分析110-113
- 6 山东省滨海休闲渔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113-131
- 6.1 滨海休闲渔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113-114
- 6.1.1 产业化发展原则113
- 6.1.2 社会化发展原则113-114
- 6.1.3 企业化发展原则114
- 6.2 山东滨海休闲渔业发展模式选择114-122
- 6.2.1 个体经营模式114-115
- 6.2.2 "渔户+渔户"模式115-116
- 6.2.3 "公司+渔户"模式116
- 6.2.4 政府主导模式116-117
- 6.2.5 "村企合一"运营模式117-119
- 6.2.6 山东省滨海休闲渔业模式创新的思考119-122
- 6.3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滨海休闲渔业发展路径研究122-127
- 6.3.1 科学规划,以点带面,梯度发展122-124
- 6.3.2 将滨海休闲渔业与海岛开发、渔村保护性建设相结合124
- 6.3.3 与旅游景区合作开发运营,构建立体的休闲渔业结构124-125
- 6.3.4 立足市场,创新开发设计特色休闲渔业产品125
- 6.3.5 以文化为基石,以节庆为突破口125-126
- 6.3.6 发展滨海休闲渔业应将第一、第三产业结合发展126-127
- 6.4 基于滨海休闲渔业结构优化的管理机制创新127-131
- 6.4.1 完善政府监督、管理职能127
- 6.4.2 扶植国有大型海洋休闲产业集团化发展127-128
- 6.4.3 发挥滨海休闲渔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应有管理职能128-129
- 6.4.4 建立海陆一体化的环境管理机制129-131
- 7 山东省滨海休闲渔业的地域结构优化研究131-141
- 7.1 滨海休闲渔业的功能分区与评价131-134
- 7.1.1 分区指标的选取131-133
- 7.1.2 聚类与分级133-134
- 7.2 分区发展的驱动分析134-137
- 7.2.1 引领发展区134-135
- 7.2.2 重点突破区135-136
- 7.2.3 引导发展区136-137
- 7.3 三类功能区的结构优化对策137-141
- 7.3.1 引领发展区的结构优化对策137-139
- 7.3.2 重点突破区的结构优化对策139
- 7.3.3 引导发展区的结构优化对策139-141
- 8 滨海休闲渔业开发的案例研究--以青岛甘水湾为例141-151
- 8.1 案例区概况141-142
- 8.1.1 自然条件141
- 8.1.2 社会经济文化141-142
- 8.2 甘水湾休闲渔业发展条件分析142-143
- 8.2.1 资源条件分析142-143
- 8.2.2 交通区位分析143
- 8.2.3 科技条件143
- 8.2.4 客源市场条件143
- 8.3 甘水湾休闲渔业发展现状143-145
- 8.3.1 发展历程143-144
- 8.3.2 发展模式144-145
- 8.4 甘水湾休闲渔业发展的新机遇145-147
- 8.4.1 政策机遇145-146
- 8.4.2 建设机遇146-147
- 8.4.3 投资机遇147
- 8.5 甘水湾海洋休闲渔业升级的对策147-151
- 8.5.1 发展模式创新147-148
- 8.5.2 寻求海洋休闲渔业民俗村新的发展途径,不断进行产业升级148-150
- 8.5.3 与周边旅游项目相结合,带动海洋休闲渔业发展150-151
- 9 结束语151-154
- 9.1 基本结论151-152
- 9.2 主要创新点152
- 9.3 几点不足152
- 9.4 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