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基础教程(第3版化决种士甚到今)》是清华大学出版社春名圆换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联宁。
本书来自共分为14章,除第1章为物联网概述,第360百科14章为物联网规划设计与构建(包括行业物联网工程解决方案节三)外,其它12章概呀村介料细序内容主要涉及物联网工程的13类关键技术,包括:标识技术、物联网体系结构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网络发现、软件和算法、硬件、数据和信号处理技术、发现与搜索引擎技问案安围践控固修左术、网络管理相关技术、电源和伟粉么线呀括卷科药米注能量储存技术、安全与隐私技术以及标准化技术等。
第1章物联网概述弱编走程何践液温略1
1.1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1
1.2物联网的定义2
1.2.1物联网的概念2
1.2.2物联网的定义及组成据行武队该2
1.3物联网技术体系4
1.3.1物联网技术概述4
1.3.2物联网技术体系4
1.3.3物联网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6
1.4物联网的应用领域6
1.5应用案例: 光纤传感温度监测系统9
习题与思考题11
第2章物联网架构技术12
2.1物联网结构12
2.1.1感知识别层13
2.1.2网络构建从采边含华然层13
2.1.3管理服务层14
2.1.4综合应用层15
2.2标社律触笔话未来的物联网架构技术16
2.3应用案例: 镇海智慧水务项目17
且找火言 2.3.1项目简介17
地调段称值 2.3.2技术架构18
2.3.3关键设计决策18
2.3.4经验总结22
习题与思考题22
第3章标识技术23
3.1常波难变务心触特定领域的标识与自动识别技术23
3.1.1条形码技术23
3.1.2磁卡24
3.1.3IC卡技术25
物联网技术基础教程(第3版)
目录3.1.4射频识别技术26
3.1.5传感器技术27
3.1.6光学字符识别技术36
3.1.7语音识别技术38
3.1.8生物计量识别技术39
3.1.9遥感遥测43
3.1.10机器也资游油亚穿人智能感知44
3.2不同的标识体系44
3.2.1ISO标识体系44
3.2.2GS1标识体系45
3.2.3IEEE标识体系45
3.2.4IPv6与6LoWPAN标识体系46
3.3用于物联网标识的开放架构46
3.4电子产品编码47
3.4.1电子产品编码体系及其特点47
3.4.2物联网环境下的"物品"的统一标识体系47
3.之孩察居马认棉跟费积杂4.3EPC标签的通用标识符49
3.4.4序列化全球贸易标识代码51
3.5未来的物联网标识技术51
3.6应用案道移的全战同凯例: 医疗健康护理传感器网络52
习题与思考题54
第4章雷通信技术55
4.1无线低速网络55
4.1.1蓝牙技术55
4.1.2紫蜂技术57
4.1.3红外通信技术61
4.1.4近距离通信技术62
4.2移动通信网络65
4.2.1移动通信系统简介65
4.2.2第一代移动通信: 模拟语音67
4.2.3第二代移动通信: 数字语音68
4.2.4第三代移动通信: 数字语音与数据68
4.2.5第故四代移动通信技术70
4.2.6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72
4.3设备对设备通信技术78
4.3.1M2M简介78
4.3.2M2M体系结构和技术组成79
4.3.3M2M卡和模块80
4.3.4M面载季唱坏体击时2M应用81
4.4工业领域的无线网络82
4.4.1Wireless HART82
4.4.26LoWPAN83
4.5未来的物联网通信技术84
4.6应用案例: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85
习题与思考题86
第5章网络技术88
5.1非接触射频识别系统88
5.1.1RFID分类与基本组成88
5.1.2RFID电子标签89
5.1.3RFID阅读器91
5.1.4阅读器关键技术92
5.1.5Savant系统93
5.1.6RFID标准94
5.1.7RFID应用95
5.2EPC信息网络系统95
5.2.1物联网EPC网络系统构成96
5.2.2系统构成96
5.2.3信息网络系统98
5.2.4EPC网络应用流程99
5.2.5对象名称解析服务100
5.2.6PML100
5.2.7EPC信息服务模块101
5.3无线传感器网络102
5.3.1传感器的组成和结构103
5.3.2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106
5.3.3传感器网络自组网技术111
5.3.4传感器网络MAC协议与路由协议112
5.3.5IEEE 802.15.4标准113
5.3.6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技术113
5.4宽带网络技术114
5.4.1无线局域网114
5.4.2无线城域网119
5.4.3超宽带技术122
5.5无线网格网124
5.5.1无线网格网的技术特点124
5.5.2无线网格网的网络结构125
5.5.3无线网格网与其他通信网络的区别127
5.5.4无线网格网的关键技术128
5.5.5无线网格网的优势129
5.6云计算网络130
5.6.1云计算简介130
5.6.2云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131
5.6.3云计算服务层次133
5.6.4云计算技术层次137
5.6.5云计算的核心技术138
5.6.6典型云计算平台139
5.6.7典型的云计算系统及应用141
5.7窄带物联网142
5.8未来的物联网网络技术145
5.9应用案例: 战场监测与指挥传感器网络146
习题与思考题148
第6章网络定位技术150
6.1位置服务150
6.2全球定位系统150
6.2.1GPS的构成150
6.2.2GPS工作过程151
6.2.3GPS定位计算152
6.2.4全球四大GPS153
6.2.5GPS的应用154
6.3蜂窝基站定位154
6.3.1GSM蜂窝基站的基础架构154
6.3.2COO定位155
6.3.3七号信令定位155
6.3.4TOA/TDOA定位155
6.3.5AOA定位157
6.3.6基于场强的定位157
6.3.7混合定位157
6.4新兴定位系统157
6.4.1AGPS定位基本机制157
6.4.2AGPS定位基本流程158
6.4.3AGPS定位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159
6.5无线室内环境定位160
6.5.1室内GPS定位技术160
6.5.2室内无线定位技术161
6.6传感器网络结点定位技术163
6.6.1传感器网络定位简介163
6.6.2WSN定位技术基本概念163
6.6.3基于测距的算法164
6.6.4结点坐标计算方法165
6.6.5基于非测距的算法167
6.6.6新型WSN定位研究分析167
6.7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技术168
6.8未来的物联网网络定位和发现技术171
6.9应用案例: 矿用射频识别人员定位系统172
习题与思考题174
第7章软件、服务和算法技术175
7.1环境感知型中间件175
7.1.1中间件概述175
7.1.2中间件的体系框架与核心模块176
7.1.3中间件的分类176
7.1.4物联网中间件的设计177
7.2嵌入式软件177
7.2.1嵌入式系统177
7.2.2嵌入式软件的应用178
7.2.3嵌入式软件的分类179
7.2.4嵌入式软件发展趋势179
7.3微型操作系统180
7.3.1传感器结点微型操作系统180
7.3.2其他常见微型操作系统181
7.4面向服务架构182
7.4.1面向服务架构简介183
7.4.2面向服务架构的特征183
7.4.3面向服务架构的元素184
7.4.4面向服务的计算环境185
7.4.5利用价值185
7.5物联网海量数据存储与查询186
7.5.1网络存储体系结构187
7.5.2海量数据存储及查询191
7.6物联网数据融合及路由191
7.6.1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192
7.6.2物联网中数据融合的关键问题192
7.6.3物联网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193
7.6.4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194
7.6.5数据融合的层次结构195
7.6.6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196
7.6.7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路由算法199
7.7未来的物联网软件、服务和算法技术200
7.8应用案例: Google数据中心201
习题与思考题204
第8章硬件技术206
8.1微电子机械系统206
8.1.1MEMS简介206
8.1.2发展概述206
8.1.3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应用领域207
8.1.4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208
8.1.5产品应用实例209
8.2移动设备内置传感器硬件平台210
8.2.1内置传感器210
8.2.2微处理器210
8.2.3通信芯片211
8.3数字传感器及网络接口技术212
8.3.1数字传感器212
8.3.2传感器的网络化213
8.4未来的物联网硬件技术213
8.5应用案例: 基于无线通信M2M模块的道路照明解决方案214
习题与思考题218
第9章数据和信号处理技术219
9.1可扩展标记语言219
9.1.1可扩展标记语言简介219
9.1.2可扩展标记语言特性220
9.1.3可扩展标记语言文档结构220
9.1.4XML的优势221
9.2高性能计算222
9.2.1高性能计算概述223
9.2.2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223
9.2.3高性能计算分类224
9.2.4分布式计算224
9.2.5网格计算225
9.2.6网格类型226
9.2.7高性能计算集群226
9.3海量数据库技术228
9.3.1传统的关系数据库面临更大的挑战229
9.3.2支撑物联网的数据库技术229
9.3.3关系数据库231
9.3.4非关系数据库232
9.3.5实时数据库234
9.3.6分布式数据库系统236
9.4边缘计算238
9.5物联网大数据处理242
9.6人工智能技术246
9.7人机交互技术249
9.7.1人机交互技术概况249
9.7.2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249
9.7.3多媒体与虚拟现实系统的交互特点250
9.7.4多通道人机交互技术251
9.7.5人机界面251
9.8未来的物联网数据和信号处理技术252
9.9应用案例: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汽车牌照识别系统253
习题与思考题254
第10章发现与搜索引擎技术255
10.1搜索引擎技术概述255
10.1.1搜索引擎的发展255
10.1.2搜索引擎分类255
10.2Web搜索引擎工作原理256
10.2.1Web搜索引擎的组成256
10.2.2Web搜索引擎的工作模式257
10.2.3搜索引擎的技术设计与算法258
10.3物联网搜索引擎262
10.3.1基于物品的搜索引擎技术263
10.3.2基于简单标识的对象查找技术263
10.4服务发现技术264
10.4.1Web服务发现264
10.4.2传感数据的语义发现技术265
10.4.3数据挖掘266
10.4.4物联网数据挖掘273
10.5未来的物联网发现与搜索引擎技术278
10.6应用案例: 语境感知技术280
习题与思考题281
第11章关系网络管理技术282
11.1网络管理的热点技术282
11.2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285
11.2.1分布式网络管理体系结构286
11.2.2基于CORBA的分布式管理288
11.2.3基于Web的分布式网络管理289
11.2.4基于移动代理的分布式网络管理291
11.2.5基于主动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294
11.2.6未来的网管系统294
11.3分布式数据库/资料集合的管理294
11.3.1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295
11.3.2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分类295
11.3.3分布式数据库/资料集合管理的实现296
11.4应用案例: 海量飞行数据管理系统297
习题与思考题301
第12章电源和能量存储技术302
12.1能源采集转换技术302
12.1.1能源采集转换技术概述302
12.1.2光伏技术304
12.1.3生物发电304
12.1.4压电技术305
12.1.5能量转换装置307
12.2能量存储(电池)技术309
12.2.1薄膜电池309
12.2.2锂离子电池311
12.2.3印刷电池314
12.2.4光电池314
12.3无线充电技术316
12.3.1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316
12.3.2无线充电原理及实现方法317
12.3.3无线充电的技术标准321
12.4未来的电源与能量存储技术323
12.5应用案例: 手机无线充电324
习题与思考题326
第13章安全与隐私技术327
13.1物联网安全概述327
13.1.1物联网安全的必要性327
13.1.2物联网安全的层次327
13.1.3感知层的安全需求和安全框架328
13.1.4传输层的安全需求和安全框架330
13.1.5处理层的安全需求和安全框架331
13.1.6应用层的安全需求和安全框架333
13.1.7影响信息安全的非技术因素和存在的问题334
13.2RFID电子标签安全机制335
13.2.1RFID电子标签的安全设置335
13.2.2RFID电子标签在应用中的安全机制336
13.3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机制337
13.3.1WSN安全问题337
13.3.2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机制338
13.3.3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分析339
13.3.4WSN安全研究重点341
13.4物联网身份识别技术342
13.4.1电子ID身份识别技术342
13.4.2个人特征的身份证明345
13.4.3基于零知识证明的识别技术348
13.5信息隐藏349
13.5.1信息隐藏概述349
13.5.2信息隐藏技术350
13.6未来的物联网安全与隐私技术351
13.7应用案例: 汽车芯片感应防盗系统352
习题与思考题354
第14章标准化和相关技术355
14.1物联网标准化的意义355
14.2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各国标准化组织356
14.3射频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357
14.3.1RFID的ISO IEC标准357
14.3.2GS1的EPC标准359
14.4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标准化工作360
14.5设备对设备通信技术的标准化工作362
14.6未来的物联网标准化工作363
14.7应用案例: M2M标准化工作364
习题与思考题366
参考文献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