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

蕉细菌性来自枯萎病的英文名为Banana bacterial wil360百科t,中文名是植物青枯菌2号生理小种。病原学名为Ralstonia solanacearum、Pseudomonas solanacearum。为原核生物界薄壁菌吗眼京站读斗门,植物青枯菌2号生理小种。

  • 中文名称 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
  • 拉丁学名 Banana Bacterial Wilt Disease,Moko disease,Bacterial wilt of bananas and plantains
  • 二名法 Burkholderia solanacearum
  • 界 原生生物界
  • 门 薄壁细菌门Gracilecutes

病原介绍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0.5×15(μm),鞭毛1~3根极生革兰氏染色阴性。牛肉汁琼脂培养基上,菌落污白色或灰黄色,近圆形。青枯菌根据其致病性和产酪氨酸酶情况,分为三个生理小种。1号更资还型生理小种(Race1)能侵害33科许多种寄主植物,特别是茄科和菊科植物,不侵害三倍体香蕉。2号生弱美质准往补充合理小种(Race频声预额战口后即2),侵害芭蕉属的香蕉、大蕉、蕉麻和羯尾蕉,但不侵害茄科植物。3号生来自理小种(Race3)是一个低温小种,只侵害马铃薯和番茄。2号小种又区分为高毒、低毒、无毒菌株及昆虫传和非昆虫传菌株。已知2号小种的主要变株包括B、D、H、R、SFR和F型,它还在不断产生新的变株。

分布情况

  亚360百科洲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美国(夏威夷)、墨西哥胶科假古级毛鲁鲁米林绝、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各国(留尼汪、格林纳达、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父入介九促灯杂南听成巴拿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秘鲁、巴西等)。非洲和太平洋岛屿接扬神后吸座曾有报道,但未最后证实。

  青枯假单胞菌小种2主要侵染芭蕉属(Musa spp.)和蝎尾蕉属 (Heliconia spp.)记录有Muse acuminataspp.errans长去行严增胡电弱策、小果野蕉M.acumin来自ata spp.microcarpa、M.angustigemma、野蕉M.balbisiana、香牙蕉M.cavendishii、 M.ornata、粉芭蕉M.balbisiona、大蕉M.sapientum、蕉麻M.textilis、Heliconia ac360百科uminata、蝎尾蕉H.bihai、H.imbricata、H.latispatha。接种能侵染芭蕉、香蕉、大蕉、蝎尾蕉等几乎所有品种,有些能侵染其它寄主如番茄。

症状

  香传伯包头济蕉细菌性枯萎病是维管束病害,各发育阶段均感病。幼年植株感病,迅速萎蔫而死亡,中间叶片锐角状破裂,不变黄。成株期感病,首先内部叶片近叶柄处变脏黄色,叶柄崩溃,叶片萎蔫而死亡,同时从里到外的叶片逐渐脱落、干枯,根出条开裂,叶鞘变黑。感病植株若开始结果,果实停止生长,香蕉畸形,变黑皱缩。若仅成熟的果实感病,外部可能没有症状,果肉变色腐烂。感病假转顶下茎横切面可见维管束变绿黄色至红褐色,甚至黑色,尤其是里面叶鞘和果柄、冲验的意子施调配假茎、根围及单个香蕉上均有暗色胶状物质及细菌菌溢。香蕉果肉最终当果皮开裂后形成灰色干腐的硬块。

  香蕉细菌性枯萎病很容易与香蕉镰刀菌萎蔫病九须刘谈杂烟历措(即巴拿马病)的内部症状相混淆,诊断时必须仔细观察内部和外部症状结合病原菌的分离。巴拿马病最初发病是最老的叶片或最低的叶片开始变黄、萎蔫而变褐,然后扩展至内部叶片,果实上没有症状。而香蕉枯萎病往往内部三张叶片变黄或淡绿色,后扩展至外;且果实上有症状

病原特点

  该病原为非荧光群,rRNAⅡ群,一束极鞭,无色素、细胞积累 PHB,不从蔗糖形成果聚糖,水解明胶弱,不水解淀粉和七叶苷,几乎所有具露落感跑微袁威武频菌株还原硝酸;许多硝化产气,40℃不生长;氧化酶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许多产生酪氨酸酶,随角(香蕉上分离的不产酪氨酸酶),2%NaCl肉汤不生长。能利用乙酸盐、乌笑附值练到顺头酸盐、L-丙氨酸、D-丙氨、?-氨基丁酸、L-天冬氨酸只素木卫牛、天冬酰氨、丁酸盐答滑杀药粉司、柠檬酸盐、延胡索酸盐、葡萄糖酸盐、D-葡萄糖、L-谷氨酸、甘油、 L-组氨任必际记杂集味酸、?-羟基丁酸、异丁酸、?-酮戊二酸、L-苹果酸、L-脯氨酸、丙酸盐、糖二酸盐、丙酮酸、琥珀酸盐、蔗糖和海藻糖为碳源;不能利用脂酸、核糖醇、 L-阿拉伯糖、纤维二糖、赤藓糖醇、戊二酸、甘氨酸、菊粉、2-酮葡糖酸、乳糖、丙二酸、甲基延胡索酸、麦芽糖、密三糖、他员L-鼠李糖、水杨苷、D-酒石酸、D-木糖等为碳源。从果糖、葡萄糖、甘油、蔗糖产酸不产气,不能从苦杏仁苷、糊精、赤藓糖醇、菊粉、密二糖、厂威食密三糖、水杨苷产酸;DNA G+缩煤硫久杂做解乐C mol%为 66.5%~68%。

发病规律

  该细菌在香蕉或羯尾蕉的病株、病残体、根颈等组织中越冬,能在土中存活18个月。通过吸芽停安构绍克映、病果、病土和流水、修剪、移栽工具及昆虫等进行传播。该茵通过伤口侵入根系维管束,或由昆虫传带侵入花序维管束,然后沿木质部导管扩散至薄壁细胞,溶解细胞壁并继续繁殖、积累,引起维管组织病变,造成植株萎蔫。蕉园里根与根接触也可传播。低温降低或延缓病害发展,高温、强风有利本病的发生发展。

生物学特性

  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主要在病残植株、繁殖材料如根茎等上越冬,病菌在土壤中存活可达18个月。

  病菌通过伤口侵入根系维管束或由昆虫侵入花序维管束,沿着木质部导管扩散至薄壁细胞,溶解细胞壁,积累细菌引起萎蔫。根根接触传染可能与线虫的侵染有关,并且伤口与接种源多均使根部感病机会增多。栽培措施如摘除叶片、修剪根出条、收获果实、摘除花芽及农业工具造成伤口均有利于病菌的传播蔓延。病菌由昆虫传带是该病一个重要的蔓延途径。昆虫接触病株雄花蕊上的细菌菌脓携带细菌,传至健康植株的花蕊上,由花梗、花序的自然孔口、病果的干裂处及根出条的切点侵入植株引起发病。Budden Hagen等1962年证明,仅5%的昆虫携带细菌,主要有蜜蜂、黄蜂等昆虫。

  由于该病通过机械伤口侵染根部或由昆虫传播至花序,环境因子对该病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低温可降低或延缓病害发展,土壤湿度有利于病菌的存活和扩散,发病较重。高温、高湿、强风等有利于造成伤口的因子均有利于发病。

  成株在侵染后,症状约在6周至三个月左右出现。系统侵染导致水份传导的障碍而引起萎蔫。

  青枯伯克氏菌变异较大。Hayward 1964年根据其从3个已糖醇和3个二糖的产酸情况不同分为4个生物型。Buddenhagen等1962年据致病性和产酪氨酸酶情况不同分成三个小种,小种1主要侵染烟草和其它茄科作物,强烈产酪氨酸酶;小种2侵染香蕉和蝎尾蕉,不产酪氨酸酶;小种3侵染马铃薯、番茄,酪氨酸酶弱。何礼远等1982年研究了中国引起桑青枯病的病原,建议为小种4或生物型5。Cook等1989年利用核酸酶切片断多型性(RFLP)将200个菌株(包括所有生物型和小种)的青枯伯克氏菌分为二组35群,第一组包括所有菌株的小种1(生物型3、4、5);第二组为小种2、3和小种1(生物型1),相似系数分别高达78%和62%,且与地理分布相对应:第一组90%的菌株来自亚洲和澳大利亚,第二组98%的菌株来自美洲。小种2又据地理分布的不同分为三个群(即24,25,28群)。从RFLP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青枯伯克氏菌是一个古老而同质的分类群体,由于长期的进化与地理隔离,形成了大量的异质菌株,但其种仍不象过去认为的那样是多变的。青枯伯克氏菌小种2(生物型1)亦是多变的。在培养过程中迅速产生变异,具体可根据Kel-manTTC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将高毒、低毒、无毒菌株及昆虫传与非昆虫传菌株区分开。Stovel 1972年列出小种2的主要变株有B、D、H、R、SFR、F型,其中B型能引起香蕉迅速萎蔫,D主要从蝎尾蕉分离,引起叶片畸形,萎蔫慢;R同D,对香蕉无毒害,在TTC上迅速形成红色色素;SFR是高毒菌株, TTC上形成小、圆形、流质状的菌落,昆虫传。Woods等1985年报道,洪都拉斯1476株病株上分离的病菌,有F、SFR、AFV型,F型占73%,菌落大,流质状;AFV占17%,菌落小,无流质状变株,引起非典型的症状。

传播途径

  该病原小种2通过土壤、水、带菌根茎、病土、病果、修剪根出条的刀具及移栽时污染的工具等传播,昆虫传播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而其余小种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如马铃薯块茎等繁殖材料,自然传播机率较小。

检验方法

  由于香蕉细菌性枯萎病容易与巴拿马病相混淆,产地检疫时必须仔细观察症状。如果果实上表现症状,且绿茎上有黄色指状物,果实内有坚硬褐色干腐,表明是细菌性枯萎病,而非镰刀菌萎蔫。

  香蕉细菌性萎蔫病菌是青枯伯克氏菌小种2,可根据其在含TTC的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与其他小种相区分,并将小种2的昆虫传菌株与其他菌株区分。因此检验的第1步应用酪蛋白胨葡萄糖(CPG)含TTC的培养基(Kelman,1954)分离,观察典型菌落,即粘、有色菌落。然后测定纯培养菌的生理生化特征,接种香蕉或番茄测定其致病性,主要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见表1。国际上均采用含95个代谢底物的Biolog系统。此系统能鉴定86个属566个G-和35属250个G+细菌。为了鉴定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小种2),应进一步测定纯分离菌的生物型和小种,方法是在Hayward基础培养基上,糖产酸情况及烟草过敏性反应情况,(1964):NH4PO41.0g/l,KCl0.2g/l,MgSO47H2O0.2g/l,蛋白胨1.0g/l,1%溴麝香草酚蓝0.3ml,琼脂15g/l,PH7.1;2.TTC培养基(Kelman 1954):蛋白胨1.0,葡萄糖5.0,水解酪蛋白1.0,琼脂15g,PH7.0.灭菌后冷却至55℃加1%TTC钠盐水溶液至终浓度0.005%

  青枯伯克氏菌的其它检验鉴定方法如Cook(1989)利用DNA探针检测RFLP多型性,Gillings等(1992)的PCR基因扩增技术,Stead(1992)脂肪酸分析,EPPO的免疫荧光染色及其他血清学方法如ELISA(Robinson 1992)等,均为快速鉴定该菌提供了方便。

防治方法

  (1)实行植物检疫,防止传入无病区。禁止从亚太地区进口香蕉切花材料,对进口香蕉组培苗也要进行检疫。

  (2)搞好蕉园的卫生,发现病株尽早挖除并销毁。在病香蕉园用过的疏伐吸芽、剪叶、采果工具,不准带入无病香蕉园,必要时用甲醛浸泡消毒。

  (3)病园土壤要耕翻曝晒、休闲或轮作,最好在干旱季节进行效果更好。

  (4)适时摘除雄花序,防止昆虫把雄花穗上的细菌带到无病的雄花蕊上,生产上要在雄花开放和苞片脱落之前,把雄花序摘除。(5)选用抗病品种,提倡使用拮抗微生物。

法律规定

  有关检疫规定 香蕉细菌性枯萎病是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二类危险性病害,应严格限制自疫区引进种苗和带土寄主植物,入境后需隔离检疫,对传病昆虫应严格检疫。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虾子草属
下一篇:樱桃花开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