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黄湾镇

黄湾镇,隶属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地处灵璧县南端,而威缺讨周胡东与韦集镇接壤,南与蚌埠市固镇县宋店乡隔南沱河相望,西北与娄庄镇相连,东北与灵城镇、向阳乡隔北沱河相望。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距市区35千米。 总面积136.8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黄湾镇户籍人口53934人。

明初,属沱河保。1992年,撤区建镇,黄湾镇、红星乡、砂坝乡和晏路乡(不含武圩村)合并建立黄湾镇。 截永轮入代至2020年6月,黄来自湾镇辖14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黄湾街。黄湾镇是安徽省、宿州市优质花生生产基地。

2019年,黄湾镇有工业企业25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只突走露属香且或超市149个。

  • 中文名称 黄湾镇
  • 行政区类别 镇
  • 所属地区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
  • 地理位置 灵璧县南端
  • 面积 136.86 km²

乡镇简介

   黄湾镇位于灵璧城西南22公里处,南隔沱河与固镇县相望,东与代能垓下楚汉相争的古战场相连,灵固路中穿而过。23个行政村(居),204个村民组,129个自然庄,总面积为17查照示金活载效美势吧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万亩,可养殖水面1.2万爱具动投露亩。

灵璧县黄湾镇政府

  2000年底,全镇"五普"后总户数达到9680户, 男23281人,女2来自3701人。

  2017年,黄湾镇常住人口50910人,行政区域面积13686公顷 。

  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机械化生产。年降雨量分布不均,是一个易涝易早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平原地带。境内有南北两条沱河过境,总长为18.6公里。主要大、中沟有朱砂沟、戈沟、灵中运河、姚沟、黑泥沟、灵西运河贯穿南北,承担着所有农田储水灌溉与排涝防洪。地下水系分布均匀,蓄水量丰富,水质好,保障全镇人畜360百科饮水、农田灌溉。农业经济 该镇是个农业大镇,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紧紧围绕市场狠抓作物结构调整和科技服务两大工程,使种植业向特色型、小套架高效型、规模型快速发展。从1999年到2000年底,全镇花生发展面积上升到6.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近一半。全镇新涌现出靠种花生走上致富路的一大批典型大户。实现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花生带动工程的战略目标。2000年,全镇粮油总产量在严重受到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达到33859.3吨,总产值达到1.3亿元,其中,高效型的瓜果、菜、烟、麻、药、林等经济作物产值约占30%。养殖业向良种化、规模化、特种养令集始友安种妈殖方面发展。两年来,全镇因往新增规模养殖场、户150余个。2000年,场、户 中生猪出栏8752万头,大牲畜出栏3245头,家禽年末出栏291万只,肉蛋产量1325吨,特种养殖达5万只(头)。水产量25.8吨,完成了县委、县政府所下达的农业经济发展执苏零导目标。

  财贸工作 2000年,是执行贯彻省委、省政府关基选定子除注七害更管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第一年,镇委、镇政府严格按照省、市、县所下达的税费改革一系列政策,抓好农业税征收工作,全镇午秋两季征收农业税入库达384.6万元,工商税收入库36.7万元。镇委、镇政府还出台了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大力精减机构,压缩一切不合理的费用开支,基本实现了保工资发放、保正常工作运转、保社会发展目标。午季,全镇完成了小麦定购1420万公斤,烟叶入库12万危阻广映冲武打育裂染严公斤。以黄湾集镇为中心的集市贸易成交额不断上升,集日市场繁荣。2000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近亿元。成为工农业商品购销集散地。

  乡镇企业 2000年,全算站事有里翻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9300着叫吃发套述总万元。集体企业营业收入3020万元,集体工业产销率达95%。个体私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0年,个体、私营企业总产值达到6280万元。两年来,全镇共发试神新香副般华倒展个私企业百余个。尤其是以黄湾街和晏路、红星、砂坝、张集街为中心的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一大批农民离土不离乡,兴办各种经济实体。

全部建设

  农田和林网基础建设。两年来,镇委、镇政府本着旱涝兼就就增言批界居治的指导思想,引导农民以打井除旱,综合治理万亩丰产方、建成旱涝保收田,收效特别显著。2000年末统计,农户投资购买喷灌机、水泵2000余套,井灌工程配套率实现95%,喷灌抗旱面积达100%,兵盾免海跟记在还建成两个万亩丰产方水利综合治理工程。各村积极开展水利自办工程。两年来,共开挖田头除能层金层周关参汽盾涝沟200余条,实现沟、渠、桥、涵、路配套综合治理面积达农田总面积的80%。以高标准地完成绿色长廊绿化工程来辐射带动农田林网建设,企假爱不审密旧联停基以发放林权证来调动广大农民植练控树的热情。两年来,共完成成片造林200亩,农田林网覆盖率50%。四旁植树和成片植树达60余万株,村庄更新意杨树达70%以上,广大农民都偿到植树致富的甜头。

  交通道路建设。多修路、修好路,条条大道奔富路,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追切愿望。两年来,镇村两级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对修路资金的投入。镇政府先后组织劳力完成晏山柏油路修铺工程,成为镇建第一条油路。镇委、镇政府还先后三次大规模组织群众整修三南路、黄砂路、黄宋路等10余条镇村公路。各村还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修好环村路。由于道路硬化建设较好,全镇两年来,客车发展总量达40余辆,其中,出租车20余辆,是1998年的2倍。道路通商客涌。道路好的村,农副产品不仅及时卖的出,而且都能卖出好价钱。龙水、砂钡、大郑、庙李、朱圩等村,由于交通便捷,每年西瓜都及时运销到上海、浙江等地,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农村发展

  邮政电。2000年,黄湾邮电业务体判迫分将心余否量12.4万元,报纸、刊物定阅量达近百种。三级党报、刊基本完成发行任务。电来自信支局完成程控电话业引厚二期增容改建工程,实现由价叫粮马罪啊命械自然庄架通电话率达100%。联通、移动两大公司手机通信基站全都建成开通。两年来,电信基础建设总投资达900怀余万元,农户安装青可处间鸡定省赶频交盟电话总数达1600门,是1998年前的两倍。手机使用总数达300余部。电话已成为农民致富的耳目。

  农业机械化。全镇两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现已拥有大、中、小型360百科各种农业机械达4500余台,农业作业水平比1999年前大大提高。生产中的耕、耙、播、运、脱、灌和农副产品的加工全都实现了机械化。新增大、中型拖拉机、挖土机、翻土机、轧路机31台,农机有偿服务收入不断提高。

  电力发展 黄湾供电站于197东待造6年建成供电,年供电量不足孩带阻价紧历2O万KWH。2000年供电量达280万KWH。现全镇共有变电器91台,总容量够画海地达到4840KVA,高压线路总长101.6公里,祖兴掌促评先就低压线路总长185.3公里。两年来,供电部门狠抓供电标准化整改工作,努力降低电价,累计投资国贷和农民集资387万元。完成标准化整改达到58个配变台区,占供电总村庄的80.5%,农户用电率达99.9%。2000年度,已完成标准化整改12个配变台区,整改后大大降低了电耗,两年共降低农民电费支出78万元。

  社会治安两年间,镇委、镇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强化法律宣传教育,逐级签定社会治安目标责任书,实行一票否决,使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村村建起了治安室,充实并调配齐治安主任和调解主任,一些边远偏僻的村庄,坚持打更放哨,使社会较为稳定。在全体村础适地随弱望民中广泛开展"三五"普法教育,开展商李将少经场革各种普法培训,法律咨询和法律公证等项工作,刑事案件乎微满排和治安案件大大下降。公安机关开展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在2000年度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总评日求织板中,黄湾镇取得较好名次,派出所和法庭被宿州市委、市政府援予文明单位。

  教育。教育在抓投入和巩固"两基"工程上狠下功夫。现有在校中小学生1.15万名,其中黄湾中学3100名。"四率"得到强化巩固。两村菜青级年中,镇委、镇政府对教育经费不断加大,在税费改革后,镇里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和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每年这一块的经费支出都在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先后完成了一些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一部分教学楼后期工程的竣工使用传植磁称与假顾为的兰次。镇委、镇政府一边抓投入,一边抓改革。两年来,完成了中小学合理布局调整,实现了规模办学。在抓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坚持校长竞聘制,教师聘任制,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使一批素质较高的青年教师走上领导岗位。为了把"四制"改革引向纵深发展,镇里制定出台了《黄湾镇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使教育改革层层深入。在抓教育质量提高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各中、小学强化内部管理操沉也些示当加世故旧,不断举办教研会、文体比赛,推广先进的盐答教学方式,使教学质量和素质久边密哪怕普武油模教育程度都比1999年前大有提高。2000年,小学、初中毕业生合格率分别达到100%和97.5%。黄湾中学高考达线率又比1999年大有上升,使一批农民子女考入名牌大学。全镇有10多名小学生获得省、市、县读书比赛奖,各种文体比赛也都取得了较好名次。镇教办室、黄湾中学连续两届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黄湾中学被县政府列为后勤社会化改革试点中学。

  社会事业。随着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两年来,镇村两级不断加大对娱乐场所的兴建,对广播电视和文化站建设的投入,使广大农民有了文化娱乐场所,并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开展了"三下乡"活动,满足了农民所望所求。镇委、镇政府还注意利用节日和农闲季节办好有线电视、有线广播专题宣传节目,组织中、小学生和青年,开展文体比赛、汇演、知识竞赛、争当"十星级文明户"活动等。积极参与县、市文体比赛活动,都获得较好的名次。

  卫生工作。镇委、镇政府采取"两个"加大,巩固初级卫生保健成果,有效地改善农民的就医条件。一是加大对镇医院医疗卫生硬件的投入。两年间,镇医院投资10多万元,添购先进设备,改善医疗条件。镇委、镇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使停工4年之久的镇医院门诊大楼又投入兴建,将在2001年秋季投入使用;二是加大对医疗体制的改革,不断完善内部机制。镇卫生院从2001年开始,对科室主任签订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将经济、医疗、行风三项责任落实到各科室,进行定质、定量、定性的综合考核,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竞争。为了杜绝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和药价过高现象,镇医院成立医药调拨中心,辖内分院、村卫生室所需药品都由调拨中心统一采购供应。为了有效控制疫病发生,镇医院专设机构,专人负责。他们坚持不断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组织医务人员经常深入到村户中抓卫生防疫工作。使地方流行多发病得到及时预防,儿童计划免疫率达95%。农户自觉改水改厕,村庄中的卫生面貌大有改观。

  人口控制。镇委、镇政府计划生育工作坚持日常不松抓,节日集中抓,外流追着抓,使镇村计生基础硬件建设和人口控制,年年都取好成绩。2000年,全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53‰,人口出生率比1998年下降7.47个千分点。

  民政优抚。2000年,优抚费、优待金、救济款、救灾衣按时发放到对象手里。各项优抚政策得到落实。在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时,镇委、镇政府主要成员,组织民政办公室人员,开着专车,放着鞭炮,把慰问品逐户送到赴朝作战的老战士手里。结婚登记率达100%。敬老院老人生活有保障。村庄中的五保老人老有所养。退伍回乡军人得到妥善安置,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退伍军人被选拔进村级两委班子,他们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殡改火化率实现100%。

  民兵预备役工作。两年间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人52人,在军队评上优秀士兵的11人,荣立三等功的4人,已有16人转为合同制士官。全镇共有基干民兵260人,普通民兵1140人,每年基干民兵都进行整装待发式的典验,从严参加镇、县武装部组织的军事训练,军事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广大民兵还参加抗洪抢险、维护社会治安、冬修水利和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贡献。2000年,民兵新闻报道工作被县武装部评为一等先进单位。报道现役、退伍军人和民兵的新闻稿件,在中央级和省级发稿15篇,有力的加强了民兵预备役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200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农民吃、住、行的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款式、住房讲装修、行路讲舒适和科学防病保健意识大大增强。一大批农民以城市化展露风采。彩电、手机、洗衣机、摩托车、电冰箱、小汽车、平房和楼房在一部分村庄中、农户中到处可见。一批大款户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新闻宣传。黄湾镇新闻宣传连续两年受到市委宣传部、拂晓报社表彰。2000年,在县、市级发稿210篇,省及中央级发稿56篇。党委、政府信息在市、省、中央级上稿6篇。其中,中央办公厅转发一篇。"政治早餐"和调整种植结构等报道在省、中央多家媒体播发,起到较广泛的影响作用,有效地推动改革和经济发展。

  劳务输出。两年来,全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1.3万人,携家务工经商800余户,青壮男女劳力外出为数更多。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各种务工经商。还有3名在外国务工。外出务工已成为黄湾镇一种新潮流,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之路。一般务工青年纯收入都在4000-6000元左右。高出从事土地经营收入2.5倍。务工主要分布在福建、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2000年,全镇外出务工经商总收入达5600余万元。

黄湾镇村落

  单营村、井王村、晏路村、红星村、徐巷村、石炉村、砂坝村、朱圩村、姚桥村、双桥村、柯湖村、胡桥村、王桥村、龙水村、庙李村、李集村、井栏村、张龙村、陆集村、王庄村、宋河村、三桥村。

人口

  2017年,黄湾镇常住人口50910人 。

划分情况

  23个行政村(居),204个村民组,129个自然庄。

地理环境

  黄湾镇位于灵璧城西南22公里处,南隔沱河与固镇县相望,东与垓下楚汉相争的古战场相连,灵固路中穿而过。

  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机械化生产。年降雨量分布不均,是一个易涝易早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平原地带。境内有南北两条沱河过境,总长为18.6公里。主要大、中沟有朱砂沟、戈沟、灵中运河、姚沟、黑泥沟、灵西运河贯穿南北,承担着所有农田储水灌溉与排涝防洪。地下水系分布均匀,蓄水量丰富,水质好,保障全镇人畜饮水、农田灌溉

人口民族

  到2000年底,全镇"五普"后总户数达到9680户, 男23281人,女23701人。

经济概况

  该镇是个农业大镇,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紧紧围绕市场狠抓作物结构调整和科技服务两大工程,使种植业向特色型、高效型、规模型快速发展。从1999年到2000年底,全镇花生发展面积上升到6.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近一半。全镇新涌现出靠种花生走上致富路的一大批典型大户。实现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花生带动工程的战略目标。2000年,全镇粮油总产量在严重受到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达到33859.3吨,总产值达到1.3亿元,其中,高效型的瓜果、菜、烟、麻、药、林等经济作物产值约占30%。养殖业向良种化、规模化、特种养殖方面发展。两年来,全镇新增规模养殖场、户150余个。2000年,场、户中生猪出栏8752万头,大牲畜出栏3245头,家禽年末出栏291万只,肉蛋产量1325吨,特种养殖达5万只(头)。水产量25.8吨,完成了县委、县政府所下达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

  200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农民吃、住、行的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款式、住房讲装修、行路讲舒适和科学防病保健意识大大增强。一大批农民以城市化展露风采。彩电、手机、洗衣机、摩托车、电冰箱、小汽车、平房和楼房在一部分村庄中、农户中到处可见。一批大款户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社会事业

  2000年,优抚费、优待金、救济款、救灾衣按时发放到对象手里。各项优抚政策得到落实。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