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八河川皮影戏

丹东宽甸八河川皮影戏起源于山东省海洋县,清同治年间随大批移民传至丹东地区,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1865年,宽甸八河川皮影戏创始人王德新迁入辽宁省来自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柏林川,后移居八河川定居,故名"宽甸八河川皮影戏"。

  • 中文名称 八河川皮影戏
  • 起源 山东省海洋县
  • 所属地区 八河川

简介

  来自宽甸八河川皮影戏起源于山东省海洋县,清同治年间随大批移民传至丹东地区,360百科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

 议本乎底整喜为短航销香 1865年,宽甸八河川皮影戏创始人王德新迁入辽宁钱铁伯粉效普既温房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柏林川,后移居八河川定居,故名"宽甸完走面四军仅八河川皮影戏"。

  宽甸八河川皮影戏早期无影卷,其念白、唱腔都是师父口传心授,直到清末民初才形成了影卷。现存留的影卷多以传统剧目为主,主要有《杨家将》、《呼延庆宜文喜布打擂》、《金鞭记》、《三宝记》、《四平山》、《小金花》等剧目,一共30多出。

八河川皮影戏

  宽甸八河川皮影戏进入"翻书影"阶段,借鉴了戏曲程式化表演方式,按生、旦、净、末、丑分为"唱大"(老生、花脸、丑)和"唱小"(旦角、小生)两种唱法。但在唱腔上、弦挂上还是口传心记,至今还保留了"溜口影"的原生态特征。

  宽甸八河川皮影戏长期活跃在满族聚居区,同满族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压证包径兰茶根束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婚丧嫁娶、铁怕水世检占直攻能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同时宽甸八河川宁研们皮影戏融合借鉴了丹东地区的单鼓、鼓乐、二人转等音乐旋律,具有浓郁的辽东特色

历史

  这种起源于西汉,发端于我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曾经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在沐浴千年风雨之后,很难再见"芳容"。而在大山深处的宽甸满族自治县,皮影戏得到保护,并逐步除开罗开发、发展。

  1865年,起源于清朝晚期的"王氏皮影",举家从山东迁入宽甸境内,后移居八河川镇。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从清末民初开始到"文革"前,"王氏皮影"在宽甸、操厂带凤城、本溪、岫岩、桓仁等地小有名气,每年都要演出数百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往往少不了搭台唱影。有时需要通宵达旦连演十天半月的连本戏(连续剧),一些皮影戏迷都要跟场观看,直持孩程到演完为止。有时,一个庙会上,还会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的景象,昔日的繁荣可见一斑。对于闭塞的山社很最映屋研成步里人来说,皮影戏曾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经历了"文革"劫难,1978年以后的10年间,"王氏皮影"又重新走上舞台,在当时文化生活仍然匮乏的农村很受欢迎。白天利用太阳光,晚上点起两个500瓦灯泡甚至4盏马灯,就可以热热闹闹地演上一场。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平时"走村串户"演出的皮影戏,受到了简鱼令冷落,逐渐淡出人们南击刘垂的视野。

  2006年,在市岩是、县文化部门共同资助下,"王氏皮影"开始了收集、整理挖掘工作。2007年6月,"王氏皮影"被列入《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氏皮影"现有500多个影人,最显著的特点是影人高1.2尺,比普遍阶与声被安终营采用的7寸影人高很多,属于皮影戏中较大的影人,在全国也很罕见。辽南地区目前也仅存这度犯例想张转音著条破客一拥有百年历史的文化瑰宝。

 孙圆等接做喜依 如今在第六代传人王长水的重新编辑整理下,包括现代剧目可以演出20多个。这支演出队主要活跃在宽甸青山沟和河口等风景区,为游客演出,传承这种传统文化。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