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环境问题抉择论

《环境问题抉择论》是2004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高中华。

  • 作者 高中华
  • 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 出版时间 2004年7月
  • 页数 218 页
  • 定价 25 元

内容介绍

  环境施们载问题是我们时代面临的现实的、紧迫的中心课题。本书以环境问题的提出为切入点,运用系统范式考察环境问题的费云木边并帝太巴节原清成因,最终落脚点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重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环还音尽必械据赵袁境问题貌似人与自然矛盾来自冲突的结果,其背后根源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观念问题相互作用的产物。就现实层面分析,环境问题是在工业化发展观、尤其是工业化经济发展理论指导下积战提冷纪影己素人们所从事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光线盐与结果;从社会关系方面透视,环境问题是社会异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在自然界的映射;以理论角度反思,环境问题是在机械求跑均染致居独世界观和文化观指导下,建立在工业文明体制基础之卜的人类主体中心过度扩张与膨胀的结果。每当处于危机时刻,人们都会面临着重大的抉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360百科际社会消解环境危机共同采取的发展战略态势。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重建主客体关系抗最形歌设句脱皇术真家,协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意识,提倡清洁生产,发展生态产业,变革社会关系,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将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抉择。总之,面对濒临失衡的地球,选择在我们手中。

  本书在理论上阐哥江道阶发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把环境问题看成是"世界复合体"问题,以系统范式考察,视角独特。揭示并论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现代文明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尖锐对立与冲突,往脱和或者说工业文明本身的缺陷势必造成环境问题,进而思考文明的"异化"问题,提出人往往同人活动的异化结果作战,而不是同异化的根源作战;往往同异化的表层根源作战,而不是同异化的深层根源作战,结果是在反异化的斗争中迎来更大的异化,进而提出生态文明既是工业文明的继承,又是工业文明的发展的观点。

  第二,对人类中心论概念进行了科学的梳理与界定,明确提出作为深层哲学价值观念和实践态度的新人类中心论,无法被超越与"克服",它将继续筹划和指导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在可持续发展战文接轴专空草连略下重塑主客体关系,进而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第三,阐明儒家"中和"思派地想对于可匡正时弊的可持续发展观的作用与启迪。作者认为,儒家中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二者拥有共同的哲学根据,"中和"作为中国古来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其致思趋向恰与可持续发展所昭示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

封底文字

  本书以环境问题的提出为切入点,运用系统范式考察环境问题的成因,最终落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重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上。本书重要的理论观点是:第一,把环境问题看成是"世界复合体"问题,以系统范式考察,视角独特。第二,对人类中心论概念进行了科学的梳理与界定,明确提出作为六科入流身但全深层哲学价值观念和实践态度的新人类中心论,它将继续筹划和指导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第三,阐明儒家中和思想对于可匡正时弊的可持续发展观的作用与启迪。

目录信息

  中文提要 ………………………………………………………1

  SUMMARY …………………………………………………………1

  前言 ……………………………………………………………1

  第一章 环境问题的提出:由边缘走向中心…………………l

  第一节 环境问题--20世纪全球面临的中心难题………………l

  一 环境成了"问题"………………来自………………1

  二 研究环境问题的意义……………难刘身品绝………………5

  第二节 环境问题思考的着眼点……360百科……………………18

  一 环北宜终轮云王养境问题的浅层分析……………第尼位多断元里医尽四………………19

  二 环境问题深层思考的意含--运用"系统"范式反思环境问题………带讲严都备化教歌间审…20

  第二章 环境问题的根源本总紧浓问配分析:经济、思想和社会根源革谓务任妒七置探讨………………………………………………24

磁九威线顺拿答封令距石  第一节 环境问跑弦运东题的经济根源:工业化发展观的"负面效应"…………跟要刘套呼目刘听…………………………24

  一 工业化发展观利弊分析…………………………26

  二 经济的"外部性"与生评误终说名植态系统有限自净能力的矛盾………………………………………………28

  三 生态危机:对经济理论的质疑…………………34

  四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膨胀的矛盾………………………………………………36

  第二节 观念层面: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40

  一 理论反思:机械世界观和文化观的支配………40

  二 观念透视:"控制自然"的效应与实质--兼评莱斯《自然的控制》…………………50

  第三节 交往层面: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根源…………63

  一 唯物史观对自然"异化"根源的揭示…………63

  二 评"资本的球跟字哥逻辑"与"生活的逻辑"的冲突与对立……………………………………她士根…68

  第三章 环境问题的实质:现代文明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尖锐冲突………………………………………………7l

  第一节 现代文明的技术内涵:生态危机的技术根源…72

  一 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的技术渗透………………73

 奏不完 二 人工自然和技术圈的兴起与生态系统的矛盾…75

  三 科学技术在技术化社会中的"双刃剑"效应…76

  四 生态危机的技术内涵:技术危机及其评析……79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实质:工业文明与生态系统的尖锐冲突…………………………………………82

  一 从文明的兴衰史看文明与生态系统的冲突--兼评《表土与人类文明》…………………82

  二 工业文明的反生态分球略系统性………………………86

  第三节 有关文明"异化"几个问题的思考……………过死江90

  一 文明--一个众扩写燃钱宜衡士说纷纭的话题…………………92

  二 现代文明"盛""衰"的启示…………………94

  三 评现代文明是一种"机上育回都斗能失调"的文明………99

  四 析文明的"客观病"和"主观病"问题………10l

  五 对"增长"、"发展"与"进步"等观念的质疑………………………………………………105

  六 文明的新模式与文明的新阶段--评邱耕田先生的"生态文明"和黄明理先生的"智业文明"………………113

  第四节 生态文明的兴起与反思…………………………120

  一 新文明即生态文明的生态基础…………………120

  二 有关对生态文明研究的几个相关问题…………124

  三 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127

  四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探索…………………129

  第四章 环境问题与人的价值观:对所谓"人类中心"困境的辨析……………………………………………137

  第一节 人类中心论的梳理与"困境"辨析……………137

  一 人类中心"困境"的提出………………………137

  二 梳理和澄清:人类中心论的当代阐述…………140

  三 学理上辨析:人类中心的超越与不可超越的辩证法……………………………………………145

  四 实践层面:人类中心的"走入"与"走出"…154

  第二节 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与人类中心观念变革…156

  一 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与评述…………………156

  二 生态伦理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165

  三 可持续发展中的人的价值取向…………………168

  第三节 生态美学:理论背景与哲学观照………………171

  一 生态学时代呼唤生态美学………………………172

  二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照……………………………176

  第五章 环境问题的抉择: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8l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中国2l世纪议程》………181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与完善…………………182

  二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与思想…………………183

  三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86

  四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与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对策………………………………………189

  第二节 西部开发与国家生态安全--由沙尘暴引发的深层思考…………………200

  一 国家生态安全与西部开发………………………201

  二 西部地区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204

  三 坚持西部地区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向国家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207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213

  一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顾………………………213

  二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218

  三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主客体关系的思考…………228

  四 "人"与"自然"--中西科学与哲学认识起源探析……………233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人的生产与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244

  一 克服反"自然"的生产方式……………………244

  二 协调两种生产: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250

  三 社会关系的变革: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思考……260

  四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意识……………………269

  第六章 儒家中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77

  第一节 中和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278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278

  二 中和思想的起源、形成和发展…………………283

  三 中和思想的基本形态……………………………296

  四 中和思想在儒学及中国文化中的地位…………304

  第二节 中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311

  一 中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之比较………………31l

  二 中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根据…………313

  三 中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和谐观…………321

  四 中和思想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330

  结束语……………………………………………………………341

  参考文献…………………………………………………………343

  后 记…………………………………………………………349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