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来自经济学的五大理论假设》是2012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程恩富、方兴起、郑志国。
《马来自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大理论假360百科设》以理论假设的形式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定历史环境中提出的天步跳氧识专杂施丝经济学原理和当前的一些重大经济理论问题,具体而言包括: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假、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资源与需要双约束假说、公平与效率互促同向变动假设、公有制高绩科倍其效假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均三五大理论假设》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而且赋予了马克思主社伤诉东帝主往喜义经济学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而推进了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东套责和心研方法的创新。
程恩富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素济学的五大理论假设》首先探讨经济学假设的内涵和分类,提出假设的重要差异显示出理论经济学的不同派别和体系。然后针对或评析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假设,依次阐述创新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具有的五大理论假设,即"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假设"、"利地停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设"、"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公平与效率互促同向变动假设"和"公有制培关技够现高绩效假设"。
程恩富,1950年生于上海。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在判老整孩愿维若主席团成员兼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全球学术组织--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议组京具南牛乡阿控专家;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俄罗斯彼得堡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0多所高校的荣誉教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从事投马克思主义和中外经济学研究,提出较系统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方法和政策思路。独著《西方产权理福论评析》、《社会主义三阶段论》,主编《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等20多部著作,发表林族400多篇文章。
1导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五大理论假面静答待意金排运设
1.1 假设的内涵来自和分类
1.2 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假设
1.2.1 新的活往间构力父维劳动创造价值假设的要义
1.2.2 "全要素财富说"和"按贡分配形质说"
1.3 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设
1.3.1 完全自私经济人假设的误点
1.3.2 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命题
1.4 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
1.5 公平与效率互促同向变动假设
1.5.1 经济公平的理论与现实
1.5.斤载收练被功2 经济效率的理论和现实
1.5.3 公平与效率的关联
1.6 公有制高绩效假设
2 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假设
2.1 把劳动价值论当做科学假说来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2.1.1 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劳动决定价值论断带有假设性质
2.1.2 马克思阐述的劳动价值论包含多种假设
2.1.3 把劳动360百科价值论当做科学假说来研究的意义
2.2 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假设的两个基本命题
2.2.1 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2.2.2 一切为市场交换而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有候诗终前伟温效劳动大都创造价值
2.3 劳动力价值的形成和转移
2.3.1 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分析中的几个问衡称走法施题
2.3.2 劳动力生产全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
2.3.3 劳动力价值的两个构成因素及其测刻叶行阶算方法
2.3.4 劳动力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宗体评毛始2.3.5 劳动力价值向后代的转移
2.4 科技武顾和管理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
2.4.1 科技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
2.4.2 经营管理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
2.5 运输、信息和文化服务苏跑劳动的价值
2职买东场行都而利爱.5.1 交通运输服务劳动的价值 2.5.2 信息圆缺自号果服务劳动的价值 2.5.3 文化服务劳动的价值 2.6 社会范围内活劳动与价值总量变化的一致性问题 2.6.1 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叫此部表入开裂动时间总量变化的不一致问题 展言飞放凯奏元2.6.2 劳动质量折算问题 2.6.3 国民经济核算对劳动质内玉字知附病量变化结果的默认 2.6.4 关于同一时空范围内活劳动和价值总量变化一致性的推论3 利己和利他经充洲克表医草济人假设 3.1 利己经济人假设宜数胜教玉八长黄括的内容和局限 3.1.1 利己经济人假设的内容和争论 3.1.2 利己经济人假设的局限 3.2 己他双性逐缩菜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容 3.2.1 经济人的利己和利他二重性及其关系 3.2.2 经蛋散波底流危运承费存座济主体的理性与非理性两种状态及其关系 3.2.3 合理制度条件下的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3.3 己他双性经济人假设的理论依据 3.3.1 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3.3.2 生物学和生态学依据 3.3.3 伦理学和行为科学依据 3.3.4 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 3.4 己他双性经济人假设的现实依据 3.4.1 现代市场经济对己他双性经济人的需要 3.4.2 科教文卫体和各种公益事业对利他行为的需要 3.4.3 人类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必然发生利他行为 3.4.4 国内外企业经营理念与行为中的利己和利他倾向 3.5 基于己他双性经济人假设的若干经济问题分析 3.5.1 对劳动决定价值的利益机制的分析 3.5.2 对不阿所有制企业的经济功能和激励机制的分析 3.5.3 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分析4 资源与需要双约束假说 4.1 引 言 4.2 资源与需要的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4.2.1 需要的概念 4.2.2 需要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4.2.3 资源的概念 4.2.4 资源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4.2.5 评西方经济学的"资源有限与需要无限"假说 4.2.6 资源与需要的辨证关系 4.3 人的需要对经济活动的约束 4.3.1 生产与需要--制度考察 4.3.2 需要对资源配置的约束 4.3.3 需要对经济活动总量的约束 4.4 资源对经济活动的约束 4.4.1 人类使用自然资源的简单历史 4.4.2 工业化社会与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 4.4.3 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键 4.4.4 公有制成为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制度安排 4.5 调节资源与需要关系的若干措施 4.5.1 创新以不断突破资源和需要对经济的约束 4.5.2 调节分配以促进合理需要和有效需求 4.5.3 加强基础设施的平衡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4.5.4 调节生产与消费以促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5 公平与效率互促同向变动假设 5.1 当代有关公平与效率的基本思想 5.1.1 当代西方经济理论中有关公平与效率的基本思想 5.1.2 改革以来中国理论界有关公平与效率的基本思想 5.1.3 简要评论-- 5.2 公平与效率互促同向变动内在关联性的理论分析 5.2.1 公平与效率互促同向变动关联性的基本逻辑 5.2.2 公平与效率互促同向变动关联性的模型论证 5.3 公平与效率互促同向变动内在关联性的历史考察(一) --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模式演变的视角 5.3.1 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模式的演变 5.3.2 互促同向变动关联性在分配模式演变中的体现 5.4 公平与效率互促同向变动内在关联性的历史考察(二) --基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视角 5.4.1 在苏联建设实践中互促同向变动的内在关联性 5.4.2 在中国建设实践中互促同向变动的内在关联性 5.5 关于中国当前实现公平与效率良性互促的初步思考 5.5.1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基本现状 5.5.2 实现公平与效率良性互促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6 公有制高绩效假设 6.1 计划经济条件下公有制高绩效假设 6.1.1 社会主义公有制脱胎于私有制 6.1.2 公有制高绩效的理论 6.1.3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公有制实践 6.2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高绩效假设 6.2.1 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高绩效 6.2.2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要成就 6.3 影响公有制性质企业创造高绩效的因素分析 6.3.1 当前影响国有企业创造高绩效的因素分析 6.3.2 影响集体经济创造高绩效的因素分析 6.4 进一步提升公有制绩效的思路 6.4.1 提升国有经济绩效的思路 6.4.2 提升集体经济绩效的思路 附录一 理论假设: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探讨 --兼与陈文通教授商榷 附录二 公平与效率互促同向变动假设中的包容性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