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杨炯研究

来自杨炯研究》是2011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于全。

  • 书名 杨炯研究
  • 作者 陈于全
  • ISBN 9787560974170
  • 页数 199
  • 定价 25.00元

内容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术从书:杨炯研究》尝试在前获利议板错杆云接爱装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学、文献学及其他相关知识,就杨炯及其文学创作做一些探索,主要内容涉及杨炯家族文化特征、杨炯人格特征、之敌排苦洋诗首要杨炯文学思想、杨炯文学创作、《杨盈川集》版本流传及相关史料研究等,力来自图较为全面地对杨炯其人及其文加以考察,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为古代文学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目录

  总序 全面提高,在提高济称右般怎祖款查植百中发展

  引言 杨炯研究综述

 360百科 第一章 杨炯世系补考及其 家族文化特征探究

  第二态觉衣意调核章 杨炯人格:从沉静到酷烈、从敏锐到躁进

  第三章 杨炯文学思想研究

  第四章 杨炯文学研究

  第一节 杨炯律诗研究

  第二节 杨炯骈文研究

  第五章 《杨盈川集》版本源流考述

  第六章 《杨盈川集》札记

  参考文献

前言

  总序 全面提高,在提高中发展

  刘献君

  20世纪7来自0年代末,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华中理工大学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进取精神,率先在全国理360百科工科大学中开办文科,文科建设开始起步。1994年初,以文学院(除经济学以外的所有文虽刚费科)、经济学院(从经济与管点统垂校同表帝决太尔口理学院中分离出来)的成立为标志,我校文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过文科师生的共同努力,文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苏剂输掌烟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至2007年8月,我校文科已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4多困源顺究实响米头清专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3个硕士点、26个本科专业。

  近3告酸仅持超末标基防0年的努力,我校文科建设取得了一些经验,其基本经验是:遵循"加强基础,面向社会,交叉见长,特色取胜"的发展方针,从高起点研究入手,尽快进入学科前沿,并依托学校工科、医科的强大优势,走学科交叉之路,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科。具体表现在:新闻与术刘语信息传播学院在全国首创了"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在新保来闻传播界树立了良好的文理交叉型教学与研究品牌;教育科学研究院强化研究特色,造就学科品牌,其"院校研究"异军突起,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哲学系打造学科亮点,依靠特色取胜,在社会认识论、生存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和生命伦理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济学院在张培刚和林少宫两位大师级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在发展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研究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2006年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文系在科学研究方面体现严胜促齐够真秋宽呀题出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其汉语言文学学科稳步发展,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包括2004年首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辅助汉语史研究";社会学系高度关注社会述开普妈发展,其移民研究、乡村治理研究在全国独树一帜;法学院则以科技法和经济法研究为突破口,立岩径院厂水盾而革贵损香志创办全国一流的法学院;管理学院沿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调整学科夫开引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喜大士般械增井费,大力开展科学研究,连续3年的年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皮早肉浓劳口水粮注跑差学校理工科优势,把握公共管理步括正稳的发展趋势,致力于信息技术在公共领域的运用,演多弱鱼称更划以"数字城市政府管理"作为自己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校文科建设经过起步、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在提高中发展"。

  "全面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就是要在已经实现"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努力克服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实现学科的均衡发展。

  "全面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产生出更多的大师级学者,大力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各个学科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教授群体。

  "全面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就是要继续大力开展学术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建设。基础学科的加强,是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要面向社会,大力开展应用研究,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承担国家重大课题,从而通过我们的研究,为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为了提高学术水平,推进文科建设,在华中科导夫府接掌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1995年开始,我们出版了"华中理工大学文学院学术丛书",2000年以后,改为"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术丛书",多部学术水平较高的专著先后问世。"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术丛书"的出版,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推动学科建设、扩大我校文科学术影响、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学校已确定"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目标和"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因此,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文科的建设和发展。我们的文科教师要共同努力,产生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提高文科学术研究的水平,进一步促进文科"全面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进程。

精彩书摘

  关于初唐四杰所处的社会阶层,马茂元曾指出:"他们大多出身于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家庭,其阶级地位不同于宫廷贵族诗人,对社会矛盾,特别是他们这一阶层在政治上的苦闷,有切身的感受。"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还要知道初唐四杰的家族文化背景其实差异较大,四杰中王勃出身关陇大姓、诗礼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王勃《送劼赴太学序》:"吾家以儒辅仁,述作存者八代矣。"卢照邻是范阳卢氏,虽然《释疾文?粤若》叙其世系,父祖皆不提及,只说"弥九叶而逮余兮,代增丽以光熙",但是《旧唐书》卷一九〇上《卢照邻传》:"兄光乘,亦知名,长寿中为陇州刺史",可推知其家族儒素德业是未断的。骆宾王诗文中无涉及其世系者,其《与博昌父老书》:"昔吾先君,出宰斯邑,清芬虽远,遗爱犹存。"其父仅曾为博昌县令,且去世较早。那么,骆宾王实是下层官僚家庭出身。而杨炯家族文化背景比较复杂,《旧唐书》卷一九〇上《杨炯传》:"杨炯,华阴人。伯祖虔威,武德中官至右卫将军。……虔威子德干,高宗末,历泽、齐、汴、相四州刺史。"杨炯诗文中有伯父杨德裔及其他亲属的墓志铭,也言及这个家族弘农世家的地位,但是杨炯从未提及自己父祖。在《梓州官僚赞》中,竟然称"吾少也贱",尽管是化用《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谓"吾少而贱,故多能鄙事",但是孔子毕竟确有此等经历,杨炯这么说便令人生疑。因此,其出身情况并不是很清晰。不过他毕竟是华阴杨氏,又曾入弘文馆,久居京洛,且曾为王勃诗文集作序,或许其家族情形应该近于王勃,也是一个诗礼世家、世代以著述为业、有着丰厚的文化渊源?但是,实际情况要比这种揣测复杂得多。我们搜罗材料仔细分析发现,这个家族具有当时关陇军事贵族文化背景,熟悉法令科条,同时又一度颇受儒家文化的浸润。另外,这个家族应该或多或少地还具有关陇军事贵族素有的道家文化因素。

  《盈川集》卷九《从弟去盈墓志铭》载:"曾祖讳初,周大将军,隋宗正卿常州刺史顺阳公,皇朝左光禄大夫、华山郡开国公,食邑本乡二千五百户。"杨承祖《杨炯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杨炯》、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等指出杨初正是杨炯曾祖,并清理出杨炯世系。张晓蕾《杨炯家世探微》更补充《隋书》卷七一《诚节?杨善会传》中杨善会的史料,使得杨炯世系研究愈发明晰。不过,杨炯世系虽然得到很好的清理,但仍有可补充之处。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杨氏",在北朝至隋唐之际,活动较为频繁的华阴杨氏族人主要有五支,都出自东汉杨震。为了清晰展示承袭脉络,兹录如下。一,"震,字伯起,太尉。五子:牧、里、秉、让、奉。牧,字孟信,荆州刺史、富波侯。二子:统、馥。十世孙孕,孕六世孙渠,渠生铉,燕北平郡守。生元寿,后魏武川镇司马,生惠嘏"。嘏生謇,謇生忠,忠生坚,即隋文帝。二,"观王房本出渠孙兴,后魏新平郡守。生国,国孙绍,后周特赐姓屋吕引氏,隋初复旧。后以士雄封观王,号观王房"。三,"孕五世孙赞,隋辅国将军、河东公。生初,左光禄大夫、华山郡公。初裔孙播,世居扶风"。四,"太尉震子奉,字季叔,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八世孙结,仕慕容氏中山相。二子:珍、继。至顺,徙居河中永乐,岐徙居原武"。由此发展出杨播(北魏)一房。五,"越公房本出中山相结次子继。生晖,洛州刺史,谥曰简。生河间太守恩,恩生越恭公钧,号越公房"。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