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高淳历代名流

高淳历代名流,指的是南京高淳地区的著名人物,高八让济校信淳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人才辈出。秀丽的山水,淳朴的民风,熏陶了一代又一满服题气代的志士仁人。南宋以降,高淳文苑人才济济,"吴门三贤" 雄才济世,名震朝野;明代进士齐泰,取义成仁,名垂千古;"韩门三进士",功勋略倍严客料营距卓著,遐迩闻名。清代以来,高淳文风蔚起,涌现了无数名流,他华鱼华委投素足东们或忠心报国,或清廉为项束民,或无意仕途,甘心造福桑梓。历代名流为国为民的煌煌业绩,彪炳史册,百世流芳。

  • 中文名称 高淳历代名流
  • 外文名称 Gaochun ancient celebrities
  • 地点 南京市高淳区
  • 特点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代表人物

吴门三贤

  南宋时,高淳砖墙来自茅城吴门出了三位进士,史称"吴门三贤"。

  南宋绍兴年间,砖墙茅城刘绛功用例城家承济三状灯之女招安徽宁国人吴丕为夫,生下一子,取名吴柔胜,号胜之。刘氏为人贤良,精心育子,其子吴柔胜不负母望,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中进士。初任都昌县主簿,因得丞相赵汝愚推崇,不久调任浙江嘉兴府教授。赵遭诬害革职后,柔胜也受牵连被罢官,很多年后才派到江西赣县任县尉。

满免须国阶移吗服信以局  吴柔胜在赣县任职期间,正遇大庾岭一带瘟疫流行,许多贬官到岭南的人死于瘴疠,丢下孤儿寡母扶柩归里。这些妇女、小孩路过赣县时,吴柔胜见其孤科短越令苦伶仃,十分怜悯,就设"广惠馆",用当地垦荒的收入接待他们,使之能安抵故里。

  嘉定初年,吴柔胜调任国子监正,与国子监士人讲习程灏朱熹理学,曾名噪一时。以后历任司农丞、随州360百科湖南随县知州等职。时随州连年兵灾,民不聊生。吴柔胜到任后,取消苛捐杂税,缓交积欠赋税,褒奖抗金烈士,平洗冤假始门连希特纪初探束错案。同时,发动群众修筑枣阳、随州二城,设置"忠勇军",抵抗金兵入侵。不久改任湖北采前组牛血密跑误绝周通判兼鄂州湖北武昌知府。鄂州遭灾荒,他动用公粮和富户储粮,以平价出售,拯救灾民。当他调离鄂州到安徽太平当涂任知州时,当地人民哭着挽留。后来以年老请调,改任秘阁修撰愿建见拿族源什承

  吴柔胜死后,朝廷赠封魏国公。他有4个儿子,名吴源、吴泳、吴渊、吴潜。吴源、吴泳荫封迪功郎,吴渊、吴潜先后中进意相士。

  吴渊,吴柔胜三子,在祖母刘氏的教诲下,怀报国为民之志,刻苦学习,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植朝益出序技望计中进士。先后任建德主簿、龙图阁学士、兵部尚书等职。宝佑年间,蒙军进犯四川,吴渊率兵马驰援,将蒙军击败。为此,他被晋封为金陵开国侯。吴渊为官期间,以铁面无私著称。严惩赃官恶霸。而对平民百姓,则注重体恤。在平江、镇江任知府期间,他先后救济灾民200多万人,并购买湖田7000多亩,将每年4300多石田租,用于补助府学学生。为表彰他的忠勤,皇帝曾为吴渊建造忠勤楼、锦绣堂,并亲题匾额。吴渊官至参知政事,死后被赠封为少保。

  标甚动吴潜(1195~1262年),字毅夫,吴柔胜四子,宋嘉定十年(1乐曾217年)取进士第一名,即状元。授镇东郡节度判官。因多次上书议政卓有见地,迭升太府少卿、太府卿兼沿江制置使、建康知府等职否呀较使给十士硫随

  宋理宗端平年间,诏令天下进谏。儿原夜量争先吴潜提出九条改良建诉的省材沿龙铁浓眼景给议,因而得罪了当时的宰相,被改任秘阁修撰。他在被贬职后,又几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终于得到重用。先后担任过工部侍郎兼沿海制置散斗厂须逐措场血灯使、平江苏州知府、户部侍郎、镇江知府、代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胜又静苦、右丞相兼枢密使、沿海制置大使、庆元宁波知府,左丞相等职。

  宝佑四年1256年,他在任沿海制置大使、庆元知府时,节约开支,代民交税,订"舟戍法",设关御寇;兴办学校,培育人才,开河筑坝,兴修水利;置"永丰仓",救济灾民;建广惠馆,赡养操息鸡慢百诉非管孤独;开设药局,改善医疗条件,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

色世服后  宝佑末年,元兵渡江攻鄂州,陷广西、湖南诸郡。吴潜采纳御史的建议,调贾似道当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镇守黄州湖北武冈。贾以为这是吴潜借机谋害他,于是怀恨在心。不久,吴潜因不同意立度宗为皇太子而被理宗罢职,安置到循州广东龙川,担任化州团练使。从此,朝政由贾似道独断专行。贾为报前仇,遂派心腹在吴府水井中投毒,秘密将吴潜害死。

  德佑年间,吴潜的冤案得到昭雪,朝廷给他追复原职,赠封少师。

  由于吴柔胜之母刘氏教育儿孙有方,朝廷封其为燕国夫人。1982年,高淳砖墙茅城发现了一块燕国夫人墓碑,上有"夫人刘氏,绛翁女"、"为燕国夫人"等字样,并记有吴门三进士史实,这块碑现在收藏于保圣寺塔园内。

南宋使臣

  魏良臣,字道弼,双塔南塘人。宋宣和二年(1120年)进士。初任寿昌县令,迭升吏部郎中。

  宋绍兴十年(1140年),金兵进犯高邮,爱国将领岳飞率领岳家军迎头予以痛击,并取得了朱仙镇大捷。此时,南宋朝廷内部主战派、主和派斗争激烈,魏良臣系主和派,宋高宗便派魏良臣出使金国求和。当年十一月,在魏良臣"再三叩头,哀求甚切"之下,金兀术许以淮水为界"议和"。后来,金国又派使者到临安今杭州,宋金双方达成的最终协议为: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面归宋朝,北面归金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绍兴协议"。

  "绍兴协议"达成后,朝廷内和、战双方争论激烈,魏良臣请求回家闲住了几年。魏良臣回归故里南塘后,就住在他童年读书时的净行寺内。当时,南塘一带常遭水患,田地荒芜。为此,魏良臣亲自察看地形,制订筑圩方案,还将民工严密编组,订立圩规。他有一养子叫魏洪,因酗酒在筑圩第一天没有按时上工,为正圩规,他亲自将其处死。至今,淳溪镇南塘一带,仍有一些关于魏良臣惩罚赃官、扶贫济困以及兴修水利等方面的传闻。

  公元1142年,岳飞被害,魏良臣出任御史。以后奉调历任礼部侍郎、左右史检正等职。不久,金兀术撕毁和约,出兵南侵,朝廷提拔魏良臣为吏部侍郎,要他再次出使与金和谈。金兀术在谈判的地方集合精锐部队,向他示威,妄图以此迫使宋室答应其"划江为界"的无理要求。魏良臣反复与之争辩,终于使金国维持原协议。事后,魏良臣升任参知政事。他在任参知政事期间,释放在押的无罪文人,整饬军政,遣散编外人员,颇有影响。晚年历任绍兴、宣州、洪州南昌、潭州长沙等地的知府、知州。死后赠封光禄寺大夫、建康郡开国侯。

齐泰削藩

  齐泰(?~1402年),初名德,明太祖赐名泰,高淳沧溪齐家山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中解元,二十年(1387年)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明太祖朱元璋一向对齐泰很器重,认为他是可保大明江山的栋梁之才。临终前嘱他和黄子澄辅佐皇孙允炆为帝即惠帝,同参国政。当时,允炆的几个叔父都封地为王,各霸一方,相互觊觎,形势紧张。惠帝登基后,任齐泰为兵部尚书。并按齐、黄等人的意见,诏令诸王各守王宫,太祖死后不得来京奔丧。所有官吏一概听朝廷节制。接着又密议"削藩",先后废除周、代、湘、齐、岷五王。为此,诸王极为不满,对齐泰等人怀恨在心。其中分封北方的燕王朱棣早有篡位之心,为了麻痹建文帝,佯装生病,才免遭削职。建文元年(1399年),齐泰掌握了燕王朱棣装病和企图谋反的证据,便密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将朱棣捉拿归案,谁知张信竟是朱棣的亲信,他将齐泰的密令告知燕王朱棣。朱棣闻讯后大吃一惊,于是,他先发制人,借口"清君侧",发兵南下,挟持惠帝,欲将齐泰、黄子澄逮捕下狱,史称这场内乱为"靖难之变"。

  当时,齐泰、黄子澄极力劝建文帝下诏废除燕王王位,布告天下伐燕。建文帝将50万征讨大军交给不善用兵的李景隆去指挥,结果在山东全军覆没。朱棣派使者传信,不把齐泰、黄子澄清除,绝不罢兵。建文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不得不免去齐泰、黄子澄的官职,要求燕王退兵。可朱棣篡位之心已久,岂肯罢休。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打下扬州,直逼南京,建文帝慌忙下诏恢复齐泰的官职,要他晋京护驾。可为时已晚,朱棣很快攻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燕王朱棣于公元1402年6月13日进南京,17日即登皇位,即明成祖。他下令通缉齐泰和黄子澄等29人。当时,齐泰已逃离南京,行至高淳上谷附近的马步桥时被捕,结果他与黄子澄同时被害。明成祖朱棣还不解恨,又杀掉齐泰四位叔父和七个堂弟,其姐发配"教坊司",株连九族。

  齐泰之死在高淳一带引起极大震动.一时人们以读书为忌,数十年中不闻读书之声。齐泰的冤案直到123年后,即公元1525年,明嘉靖帝才为其昭雪,追复原职。由于齐泰九族被诛,其出生年月无法考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齐泰以他那舍生取义的浩然之气,长留天地间。

甘霖宁死

  甘霖,字沛之。他才思敏捷,善学好问。年轻时曾移居安徽怀宁,洪武二十年(1387年)中举人,升任福建道监察御使。他为人耿直,襟怀坦荡,得到中台大人的推重。但因仗义执言,得罪了一些地方官,他不久就因此丢官,重新回到高淳。两年后,他经人推荐给朱元璋,朱元璋一见他长得慈眉善眼,觉得非同常人,便问他的姓名,他答道:"甘霖"。朱元璋笑着说:"浙江正值大旱,你就去此处'霖'一下吧。"于是就授予甘霖左参政之职,甘霖于六月赶到赤地千里的浙江。这一夜他做了个梦,梦见一位神仙告诉他某地有一口废井能掘出泉水,翌日果然挖出了一股大泉,据说就是后来的吴山井。

  过了两年,甘霖因病告归。不久即发生了"靖难之变", 高淳的齐泰以及陈太初等人,同时遇害,这件事使甘霖对朱棣篡位极为憎恨。朱棣登上帝位后,为收买人心,便录用建文帝的旧臣,甘霖也被任命为江西布政使。但甘霖坚决不作贰臣,因而被逮捕下狱。在押往京师途经采石太白楼时,甘霖感慨万千,赋诗一首:"流恨吴江泣静晖,楼祀李白出层巍。潜来醉月人今逝,带血啼鹃何处归?"

  他在诗中既表达了对李白的仰慕之情,也流露出自己慷慨赴义的一腔豪情。甘霖被押到南京,仍然宁死不屈,同御史董镛、叶希贤、魏冕等人一同求死,最终从容受戮。

  明永乐五年(1407年),甘霖才被平反昭雪,赐葬高淳县淳溪镇北郊官墩,家乡父老建起一座"表忠祠"来纪念他。杭州、怀宁也为他建了牌坊、祠堂,誉为"浙江名宦、怀宁乡贤"。直到清代乾隆年间,高淳还建了一座"忠义祠"来表彰他的节气,乾隆帝并亲自赐"忠心贯日"匾一块,嘉庆九年皇帝又赐了"忠臣"匾。该匾现保存在高淳县文保所。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在明代,高淳的齐泰、陈太初、甘霖等一代忠良,以他们的高风亮节表现了为人臣之忠,为人杰之气,真可谓忠心贯日,气贯长虹。

韩门三代

  明代中叶,由于嘉靖皇帝为齐泰平反昭雪,使中断近百年的高淳文风渐盛,其中,韩村一门出了三位进士,独领风骚。

  韩叔阳,字进甫,高淳韩村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他中进士后,先任浦江知县,在肃清官弊、遏制奸诈方面有政绩,浦江人民立祠纪念他。在严州,他处理了一批沉冤多年的错案,不久提升湖广副使,尽职尽责。他曾回家置办义田,筹建义仓,赒济贫困,做了一些有益于家乡人民的事。韩叔阳54岁病逝。

  韩邦宪(1541~1575年),字子成,韩叔阳长子,其幼年有神童之称。12岁补博士弟子员,进入国子监学习,17岁中举,18岁成进士。初任屯田主事,因杜绝宦官侵占土地,佐理有功,升任虞衡员外郎、衢州浙江衢县知府。

  韩邦宪在父母相继去世,回家奔丧期间,曾参与本县的田市丈量活动。当时,官田土质贫瘠,收成有限,赋税相对加重,农民叫苦不迭。韩邦宪主动要求给自己的私田加税,以分摊官田一部分粮赋。由于他率先垂范,其他富户也跟着照办,减轻了当地农民负担。

  韩邦宪关心家乡民众疾苦,他看到高淳自筑东坝后,10万多亩良田被淹,但粮赋、力役、里甲费长期不减,每年要负担虚粮8000石,心中对此愤懑不平。他分别向臬台、藩台呈文报告情况,请求给予减免。他还撰写《广通镇坝考》,对东坝的兴筑提出自己的看法,呼吁社会各界对东坝上游的灾民予以同情和支援。所有这些,对以后朝廷批准给高淳减免虚粮,都起了很大作用。

  韩邦宪在任衢州知府时,一上任便查询民间疾苦,提出了一系列改良主张,并付诸实施。他组织清查孔庙田产,拿出自己的俸银救济贫苦的读书人,认真研究确定赋役规章,革除织造舞弊;增加矿区防卫人员,创办盐行。在兴利除弊方面做了不少造福衢州人民之事。这一年衢州遭大旱,灾情十分严重。此时,韩邦宪已重病在身,但还挣扎起床,亲自书写告示,开仓放粮救灾。不久病情加重,不治身亡。衢州人民对他感恩戴德,为他铸了一尊铜像,立于"常怀祠",永志怀念。

  韩叔阳次子韩邦本,年少时由县学选入国子监读书,因父兄常年在外,家中无人照应,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家操持田地产业。当他得知哥哥邦宪在衢州生病后,连忙赶去探望,可到了那里邦宪已经去世。衢州府衙的人怀念死者,凑了些银两作为吊丧。他知道后,一再婉言谢绝,说:"请不要这样,否则就玷污了哥哥的清白。"硬把吊丧金退了回去。不久被派往大宁四川奉节任都司。在任期间,他认真审理悬案,大胆处理了一批贪官污吏,并给几个错判死刑的犯人伸冤昭雪。后来遭人弹劾,弃官回家。此后,他热心兴办地方公益,解囊赈济贫困,受到家乡人民敬重。

  韩仲雍,韩邦本之子,幼时好学上进。传说嘉靖年间,有一日,高淳新任知县乘轿下乡视察,当轿子经韩村时,他见一孩童正用砖石在路中搭"桥"戏耍,轿子过去"桥"即塌了。这时,这位孩童拦住去路,对知县说:"你碰倒了我的桥,须给我对一上联,否则,不让你走!"知县感到惊奇,便说:"那你就出上联吧"!孩童看着散了的"石桥"说:"踢倒磊桥三块石"。知县一时竟对不上来。只好打道回衙,其夫人才给他想出下联:"剪开出字两重山"。一时成为趣谈。

  韩仲雍年少时由县学进入国子监读书,于明万历年间中进士,官至福州副巡按使兼巡海道,负责福建沿海海防。他团结少数民族,英勇保卫祖国疆土,免受倭寇骚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高淳韩门三代三进士的出现,正是高淳人杰地灵的生动体现。

诗人邢昉

  邢昉(1590~1653年),初名忠卿,后改名昉,字孟贞,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七月十八日生于高淳县石臼湖南薛城古里,为高淳著名的布衣诗人。布衣,布制的衣服,古代指平民。

  邢昉出身于书香门第,从他曾祖父起到父亲,均为秀才,但无一人登科取仕。为此,家人对他寄予厚望。其母赵氏,对他要求很严,他6岁进私垫后,常常秉烛夜读,因他才智过人,9岁能作文。邢昉12岁那年,父亲邢一淳病故,他家有20亩湖田,料理种田的事就落到邢昉身上。但他并未放松学习,求知欲望很强。有一次,他从堂叔爷邢松野的书架上发现一本《李献吉诗集》,就细细研读,兴犹未尽,于是把整本书都抄录下来。正因为如此,他16岁就能写诗,当时,镇江有位石头和尚居住淳西庵,善写诗,邢昉便和他结成忘年之交。也还在他16岁这年,由长辈作主,娶同乡一姓李的女子为妻。邢昉到19岁才考县学,成为一名补博士弟子员。接着,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取增广生,即秀才。这时,他的文章已非常出色,他还将平时所写的诗编成《蕤池草》,在金陵出版后,引起轰动。当时,南方有不少文人墨客,都知道高淳有位诗人叫邢昉。

  为了实现父母的夙愿,邢昉在考取秀才后,接着攻考举人。当时的科举考试,只提倡八股文,不允许应试者有独到见解和创新。加上考场黑暗,贿赂之风盛行,无财无势人家子弟,很难登科取仕。因而,才华横溢的邢昉,始终不能中举人。志书记载,他先后6次参加省试都未中。其间,为了生计,他先后在东坝龙华寺和双塔保圣寺开设学馆,弟子济济一堂。一些外地名士则慕名而来和他交友。其中有应天府巡抚张国维,他后来因弹劾兵部尚书杨嗣昌而闻名全国。

  明崇祯五年(1632年),邢昉第六次参加乡试被主考官斥之为"太狂"。邢昉一气之下,愤而作《太狂篇》,从此即放弃仕进的念头,一心钻研诗词古文。高淳的山山水水,是诗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花山玉泉寺、白牡丹胜景、固城遗址、石臼湖、固城湖都成为他的吟咏题材。

  为了开阔眼界,拓宽思路,邢昉还先后到苏州、杭州、天台山、匡庐、黄鹤楼、赤壁、大别山等地,足迹遍及吴、越、楚的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计2300多首。邢昉与杨文骢,祖心和尚交往甚密,并与江宁顾与治、桐城方尔止、震泽葛震父、姑苏杨曰补、吴江史弱翁、四明薛千仞等数十人结社秦淮,连当时著名的书画家董其昌也对他深为赞许。

  邢昉生就一副傲骨。大清一统后,曾派人召他去京城为官,邢昉不就,闭门在家潜心选编明代24家诗集,并将宋代朱熹、梅尧臣的五言诗整理校点成集。他的著作有《石臼前后集》、《唐风定》刻印行世,其中《石臼前后集》选入《四库全书》。

  清顺治十年(1653年),这位64岁的布衣诗人在贫穷潦倒中去世。邢昉死后20年,一直崇拜他的清顺治进士、刑部尚书王土桢,在其门生李斯佺来高淳任知县时,叮嘱他要好好照顾邢昉后人。李斯佺到了高淳,立即去薛城查访。当时,邢昉的后人身居陋屋,家徒四壁。见此情景,李斯佺拿出一年俸银,安顿好他家的生活。同时,李斯佺又将邢昉留下的一大堆遗稿,进行整理,使其相继问世。

  邢昉死后80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还专程来高淳悼念邢昉,成为诗人的隔世知音。吴敬梓来到邢昉故宅前,看到湖山依旧,斯人已去,只留下两间茅屋,几株老柳,不禁感慨万千,当即赋诗《石臼湖吊邢昉》:

  "石臼湖中春水平,石臼湖边春草生。

  团蒲为屋交枝格,棘庭蓬溜幽人宅。

  幽人半世狎樵渔,身没名湮强著书。

  ······

  前辈风流难再闻,只今湖水年年绿。"

  邢昉离开人间至今已有350多年了,但高淳人民永远怀念这位布衣诗人,他一生所留下的大量诗篇,已成为家乡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魏泽冒死

  魏泽,字彦恩,高淳沧溪沈魏村人。他自幼聪明伶俐,参加经义、明经等科举考试,一帆风顺。不久被推荐为官,直至刑部尚书。后来,因冒死救出方孝孺九岁之子,差点丧命。

  方孝孺,明代浙江宁海人,惠帝时任士讲学士,为人刚正不阿。当燕王朱棣推翻建文帝,自己登基后,召文武大臣进殿,方孝孺却穿着孝衣,一步一哭前来。朱棣见后大怒,令他立即写诏,否则灭其九族。方孝孺道:"便十族奈我何!"当着朱棣的面,写下了"燕贼篡位"四个字,然后掷笔于地。燕王恼羞成怒,杀了方孝孺,又灭其满门,连他的学生也不放过,共杀戮873口,史称"灭十族"。

  在这场大劫难中,方孝孺的九岁之子方德宗却幸而逃脱.朝廷派锦衣卫反复搜寻,始终没找到他的下落。而冒死救出方门之后的人正是魏泽。

  建文帝时,魏泽因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得罪了不少权贵,被贬为浙江宁海县丞,而方孝孺的家府即在宁海县。方孝孺被害后,皇帝捕杀方家满门的密令未到时,魏泽通过在京师任刑部尚书多年所结识的熟人,获知了这一消息。于是他急忙赶到方府,将方孝孺所写文稿及其九岁之子方德宗连夜带出方家,找个偏僻之地匿藏起来。

  明成祖朱棣见没抓到方孝孺的儿子,十分愤怒。令锦衣卫四处搜寻,连县丞魏泽家也不放过。当时宁海城内一片腥风血雨,不少人家的小孩都被错抓错杀。眼看方德宗的处境异常危险,魏泽心急如焚,他不顾个人安危,千方百计找人将方德宗转移出去。恰巧遇到了台州著名秀才徐学夔,徐学夔对朱棣篡政一事也极为不满,对方孝孺全族被害也极为同情,为了隐瞒自己的政见,不得不装疯卖傻,流浪街头。魏泽和他见面后,两人心领神会,徐学夔对魏泽的义举深为感动,他立即将方德宗带出宁海,逃离他乡,终于使方家遗孤保存下来。

  魏泽冒死救遗孤,使方家后裔绝处逢生。方孝孺如若有知,定会含笑九泉。

戏曲名家

  李茂英,字君玉,明代末年高淳县淳溪镇河城人,系著名的戏曲家、音乐家。

  高淳戏曲活动由来已久,爱看戏是高淳百姓的传统习俗。在明代涌现出不少戏剧名流,李茂英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经常在东坝戏楼唱戏,深受观众追捧。他不但善于演唱,还会器乐演奏。他通晓音律,擅长制曲,对曲论深有研究,著有《木铎余音》,享誉金陵。同时,李茂英还编写过传奇本《南湖五种曲》。《南湖五种曲》主要描写当时社会平民如和尚、道士、渔夫、媒婆、纺纱娘等职业特征和生活习尚。语言生动活泼,描绘细致逼真,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明代末期高淳一带乡村风俗和宗教信仰等情况,为明代末期散曲中别开生面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可惜现已失传。

  在过去,由于戏曲优伶受世人歧视,因而有关李茂英的事迹史书上很少有详细记载,但不可否认的是,李茂英一生的艺术追求,为推动我国传统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微雕绝活

  高淳有著名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但核雕却鲜为人知。

  核雕是我国民间美术艺苑中一朵别致的小花。核雕的原材料是果类的硬核,如桃核、李核、橄榄核等,还有一些是硬壳果,如核桃。

  核雕起源很早,据说西汉时就有。到了明代,核雕技艺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引起多方注意,文献中渐有记载。

  明人魏学洢有一篇小文《核舟记》,因选入中学课本,几乎人人知晓。他所记的是王叔远所刻核舟,是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事。其实,当时与王叔远齐名的,还有高淳的邢献之。据《雅玩掇英》(200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记载:"明代核雕者,尚有邢献之,江苏高淳人,擅长于核桃上刻十八罗汉并屋宇竹林,并刻上题咏。"

  据《高淳县志》记载:"邢献之,明代高淳人,读书能文,善雕镂,曾于一颗胡桃核上刻有十八罗汉,栩栩如生,且屋宇、松竹、题咏无所不备。"

  邢献之的微雕绝活在江南一带很有影响,一些社会名流,称赞他的核雕工艺是"鬼斧神工、妙趣天成"。在当时,他的核雕就受到了收藏大家的青睐。如今,邢献之的核雕作品已很难见到,但他在高淳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一代名流

  张自超(1678~1718年),字彝叹,高淳县沧溪张家垛人,生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早年就读于虹桥书院。

  虹桥书院为清朝较有名气的学府,当时,擅长写史的安徽桐城人戴名世也就读于虹桥书院,他和张自超结为好友。张自超天资超群,博学不怠,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尤其善于散文写作,在校颇有名气。有一次,朝廷负责教育的学使许汝霖视察该院,看到张自超的文章,大加称赞,将他的文章汇集成册,带到京城传阅。当时朝廷公卿,都知高淳有位才子张自超。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张自超中举人,第二年到京城参加会试,阅卷主考官正好是许汝霖。他力荐张自超为会元,会元即会考第一名。如经殿试获进土第一名便是状元。但因张自超回归故里没有参加殿试,在此情况下,仍取他为进士第八名。

  张自超中进士后,因父亲病故,他毅然放弃做官的机会,回家照顾祖母、母亲。他在家11年期间,为家乡置义田,办学校,做了不少有益于乡里的事。有一年,高淳遭大水,南荡圩堤埂出现险情,紧急关头,他主动将自己一艘价值100两银子的大船献出来,拆开船板挡水护堤。目睹家乡连年水灾,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张自超主动去县衙向知县提出救济方案,动员全县富户捐款赈灾。他带头捐银二百两,而他自己却缩衣节食,不少富户在他的影响下,纷纷捐款,接济灾民。

  张自超人品高尚,他结婚后,夫妻恩爱,但未生子。为此,其母为他另娶一妾,被他婉言谢绝。

  张自超文风属桐城学派,与方苞交游甚深,《望溪四君子传》中记有张自超事迹,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张自超应浙江抚台徐元梦的邀请,担任万松书院主讲。由于他学识渊博,讲授得法,在他的学生中,后来出了许多名人。离开万松书院后,他又经徐元梦推荐入翰林院任职。进京途中,路过山东茌平县病倒,死在岳王庙内。他的生前好友桐城方苞曾为他立传。

  张自超一生著作很多,惜大多已散失,仅《春秋宗朱辨义》一书问世,选入《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廷批准将张自超载入《大清一统志》,以示表彰。

  古往今来,高淳人文荟萃。清代名儒张自超,犹如一颗闪亮的明星,辉映高淳文坛。

邢鹤才气

  邢鹤,字鸣世,号峙亭,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五月十四日生于高淳丹湖龙潭村。

  邢鹤幼年就在乡间就读,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有"神童"之称。据说,邢鹤5岁那年冬天,雪后初晴,邢鹤的爷爷背着他外出游玩,邢鹤看见圩埂上两人牵着一条大牯牛,迎面走来,他悄悄地告诉爷爷说:"这两人是偷牛贼。"爷爷问他何以见得?邢鹤说:"爷爷,你看,后面那人在用脚横扫牛脚印子。"爷爷一看果然如此。于是,祖孙二人连喊捉贼,村上人闻声而至,偷牛贼见势不妙,弃牛而逃。村民都夸奖小邢鹤非常机敏。

  乾隆七年(1742年),邢鹤赴苏州外婆家读书,"以诗经入郡庠,年补廪膳生"。肄业于紫阳书院,著有《古香堂集》,业师沈归遇称其为"江左名流"。

  虽然邢鹤才华横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三次考试未能中举,怀才不遇,便返乡执教。由于他为人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爱为百姓抱不平,深得家乡百姓的爱戴。

  相传,沧溪修建三元殿戏楼,因年景欠收,民工工钱难以支付,而一些富人又不愿意出资。邢鹤灵机一动,他请县老爷将四乡知名士绅找来为戏楼做对联,如若在规定时辰内做不出来则被罚款。结果,只有邢鹤一人做出一副妙联:"功名富贵一时事;悲欢离合千古情"。而那些自以为满腹经纶的学究们,却都未能在规定时辰内做好对联,不得不认输受罚。通过此举,一下子为民工解决了工钱,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邢鹤凭借他的聪明才智,为地方做了不少有益之事。过去,高淳和安徽当涂两地居民常为争夺丹阳湖百里草场而发生纠纷,由此引发了一场官司。朝廷专门派巡抚大人来处理湖场纠纷讼案,结果高淳连年败诉。邢鹤等人联名上书,请求复议。在复议庭上,巡抚问高淳代表为何申诉,邢鹤将手中的《康熙字典》呈上,胸有成竹地说:"请巡抚大人亲阅御制《康熙字典》巳集水部603页,上面有《李白游高淳丹阳湖》一诗,写得清清楚楚,丹阳湖属于高淳。而且,康熙皇帝还在字典的序中说:'此书,万事百物之统记,官府黎民亦有所遵守。'既然如此,吾等大清臣民,均应遵照执行。"邢鹤一番话说得巡抚哑口无言,不得不判高淳胜诉。因为这件事,邢鹤声名大振,苏南、皖南一带无人不知。

  邢鹤为高淳赢得了官司,使当时的县令大为羞愧,便辞去了县令。临行前,邢鹤差人给县令送来一块匾,上书:"虎去青山在"五个大字。县令看后,如芒在背。不久,他又请求调回高淳,派人把邢鹤找来,回赠给他一块匾,上面写着:"青山虎再来"。邢鹤一看,知道县令是冲着他来的,他马上回敬一句:"虎靠山聚财"。县令听罢,深有感触,从此对邢鹤十分折服。

  由于邢鹤敢于惩恶扶弱,得罪了一些恶霸势力,结果蒙冤入狱,不幸死在狱中,终年73岁。

  邢鹤仗义为民的事迹不胜枚举,一直被家乡父老所传颂。

书法名流

  自清代以来,在高淳文化艺术领域,书法、绘画艺术异军突起,出现了一大批书画爱好者,仅高淳薛城邢氏家族就有十多位书画名家,邢祥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邢祥凤,字子仪,清同治年间高淳薛城人。他幼年就喜爱绘画、书法,经过勤学苦练,写一手好字,画一手好画。曾获江宁府(辖七县)书法比赛第一名,民间有"邢祥凤一笔盖七县"之誉。高淳县学山书院的学宫两旁门额上书写的"道冠古今"、"德参天地",均由邢祥凤所书。

  邢祥凤写字十分认真,但他始终不满足已有的成就,成年后辞别父母,身背行囊,游历名山大川,随时投师访友,讨教书法技艺。他听说杭州灵隐寺有一位老方丈,写得一手好字,在当地很有名气,他就登门求教,恳求老方丈给他指教书法真谛。老方丈见他态度诚恳,便现场做了示范,使邢祥凤受益匪浅,深感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邢祥凤回家后继续苦练,书法艺术大有长进。据说,在高淳学宫建成后,知县慕名要邢祥凤为庙前的照壁题字。这时正好碰上邢祥凤患疟疾,浑身乏力。但知县有请,又不好推辞,只得抱病书写出"宫墙万仞"四个大字,每个字至少有一米见方。知县看了连声说好,一些老先生观看后也都说:"力透纸背!力透纸背!"

  邢祥凤在书画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邢氏后人,有力地推动了家乡书画艺术的发展。

高淳鲁班

  高淳建筑工艺历史悠久,民间能工巧匠层出不穷。其中,清代晚期的李先春被誉为高淳的"活鲁班"。

  李先春(1862~1938年),高淳固城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出生于木匠家庭。小时候,就会模仿大人做些小木工活,而且做得像模像样。在他上私塾时,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悬挂大小毛笔的笔架送给塾师。塾师得到这一赠品,爱不释手,说他日后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先春18岁时随祖父李遵衡学习木工手艺,技艺日有长进。为了提高工艺水平,他常常登上花山和禅林山,观察琢磨寺庙殿梁的结构原理,庙里僧人都说他是"木工迷"。行成于思,业精于勤。由于李先春精于建筑设计,技艺高出同辈之上,凡经他承建和主持重修的大工程,都堪称杰作。

  清朝末年,地方绅士发起在东坝上游的胥河中央建筑一座亭阁,在全县发出通告,广泛征集设计图案,招标承建。李先春得悉后,很快用芦苇扎出一个立体图案。这是一座四面三层的水上楼阁,可以凭栏远眺。栏杆饰有精雕细刻的狮虎头像,屋顶飞檐翘角,装上两条昂首欲飞的巨龙。图案送去后,当即被选中,工程由他承建。亭阁建成后取名"钟英阁",又名"梓童阁"。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坝戏楼被烧毁,1917年地方决定请李先春重建。李先春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戏楼采用宫殿式屋顶,布局合理,雕刻精巧,充分显示出李先春非凡的艺术才能。

  1938年,建筑大师李先春因病在固城病逝,而由他所建的东坝戏楼仍保留至今。

清末解元

  王嘉宾(1866~1913年),字麓铭,号鹿鸣,清同治五年(1866年)生,高淳县下坝王家村人。天资敏悟,"读书过目成诵",15岁便考上秀才。

  王嘉宾年轻时命运坎坷,24岁时父亲病故,随母移家湖南长沙姊丈处3年。游学于苹州书院。25岁那年,他连丧一子一女,悲痛万分。其间,他先后六次参加举人考试,均未中。但他仍然信心十足,28岁终于中解元。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规定,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王嘉宾30岁时担任高淳县学山书院主讲,经他两年教学,文风为之大变。他重视教育,培养了不少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40岁时,他当选为江苏省咨议局议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高淳遭水患,王嘉宾以咨议员的身份向省呈上《高淳水利议案理由书》,为民请愿。同时,他四出求援,赈济无数灾民。清末参加康粱维新运动,失败后与黄炎培、储南强等人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兴起,他和童铭新等人带头剪辫子,率众捣毁县衙。并在东坝、下坝等地组织商团、民团,昼夜巡逻,维持地方治安。王嘉宾特意撰写了一首《民团歌》,在队员中传唱。

  民国建立后,王嘉宾被选任省参议员。他在议会中提出"裁厘认捐","疏浚胭脂河"等议案,关系国计民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不久,又被选为北京政府参议员。入京数月,因病返乡,不久病故,年仅48岁。

  王嘉宾一生著述较多,经本县学者陈渭犀、童咏南等人搜集整理,编为《王解元遗稿》问世。

历代进士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学子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获取功名,晋官受禄。高淳自宋起,中科者屡见不鲜。据旧志载:宋元时高淳可考者进士14人、举人17人、推荐11人、武职1人,共43人;明代可考者进士16人、举人38人,恩选岁贡117人、推荐22人、例仕89人、例贡17人、武进士3人、武举人12人、武职78人、封赠36人、恩荫2人、掾选214人,共644人;清代可考者有进士12人、举人64人、恩拨岁副贡278人、推荐12人、例仕139人、例贡435人、武职95人(其中武进士1人、武举人37人),封荫133人、掾选112人,共1280人。高淳自宋至清共有进士42人、举人119人、武进士4人、武举人49人。其中吴潜为状元,葛奇祚、张自超2人为会元,周省、齐泰、王嘉宾3人为解元。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