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的西来自部老城区存在着联罗小坏见即一些建筑形式别致的房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里院"。"里院"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体现,更是360百科一种对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的反映。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传统的里院建筑正处于逐渐衰落和消逝中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来自)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自此建置。次年,政府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进驻胶澳地区。1897年11月都会,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地区,并于1898年3月6日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自此,胶澳地区沦为德国殖民地,德国开始了对青岛16年的殖民统治。德国的殖民统治对青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占领青岛后,德国人将青岛城市功能规划为军事基地、港口和商贸中心城市,并于1900年编制了《青岛城市规划》,将青岛划分出华人区和欧人区。华人区主要包括大鲍岛区、台东区和台西区三大部分,其中大鲍岛找稳学损区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360百科对大鲍岛地区建设之前,德国殖越课百低民政府将原有的建筑设施批还全部拆除,把土地划分成小块进行拍卖,准备筹建大鲍岛新的中国城。当时,诸如工人、农民、渔民、小商贩等青岛底层市民大部分都集中在大鲍岛区。由于受德国殖民者的城市规划及商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此时的商业区发展迅速,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里院建筑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成为了当时一种独具青岛特色的民居形式。
里院建筑是中西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是一定历史背景之下城市文化在民居上的反映。青岛德式建筑的样板--迎宾馆,老的市政府等众多建筑对里院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非常巧妙地将西方的建筑风格"主动拿来",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符号,形成了独特的青岛本土里院建筑形式。里院建筑大转斤错尼轻使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建筑形式上来看,属于院内天井式居住院落,单体建筑多为两层,也有三层或四层的。由于青岛地势起伏周背千青父肥自右括较大,里院顺地势而建,高低大小不一,造型上也各不相同,有"口,日,凸,目,回"等多种造型,院落形式上有独院,两进院,三进院,套院等等。里院建筑多为临街而建。受西方商住式住宅风格影响,里院临街立面多采用传统的三段式设计,一层窗台以下的墙基多采用青岛出产的花岗岩斧剁石砌成,窗台以上以黄色墙面为主,并装饰有精美多样的山花和线脚。屋顶采用红筒瓦铺成的坡屋顶,屋顶外檐会设置排雨槽,与粗瓷质排雨管相连接。屋顶局部建有山墙,并开有天窗,达到了很好的采光效果。街道与内庭院以门洞相接.
里院建筑,如同大社会中的小社会一般,来自如同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一样,形成了传统的居住方式和市井文化。人们在居住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亲切、和睦、富有人情味的市机促殖套下间井生活,形成了青岛独特的"里院文化"。同时,里院建筑内向性的空间布局也为丰富多彩的"里院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外部空间到内庭院,再通过内廊进入居室,这种由开敞空间到360百科半开敞空间,再到善私密空间的渐进空间序列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交流途径,常任酒设下投宪心委温形成了邻里间家庭式的友好听草往场关系。里院居住人口众多(根据青岛市社会局1933年的统计,当时青岛共有里院506处,房间16701间,住户10669家),内庭院根去行类行室为居民的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白影村图见肉件宣染乎阶板天,家庭主妇在院里帮配斯仍增预案做家务;晚间,劳作了一天的男人们回到家里探往乡注东阻祖,吃完饭后聚在灯下打牌,聊天。这种氛围给许多民间艺人提供了"串里"谋生的条件,像青岛当时著名的劈柴院,院内设有书场、简易戏院、舞台,成了最为热闹的地方。这些艺人以表演茂腔、柳腔、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等居多。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在1932年秋天与搭档刘宝瑞曾一起来到青岛"闯码头",在劈柴院里凭借一段妙趣横生的相声《对对子》赢得了物尽非只久孔妈更清满堂彩。除此之外,"戏法大王"王傻子(王鼎臣)、评书演员葛兆洪、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曲艺世家传人刘泰清、琴书艺人李金山、高金凤等都曾在这里练过植凯罪套摊儿。同时,许多里院的票友们还自发形成了票社,像"季厚里"在过年同话宽言就象统达过节时出的高跷"跑耍";"广兴里"的玉顺茶社书场的评书等,一批里院也因此闻名。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激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除协总门构的结胶进程的加快,青岛人口数量激增,根据统计资料显示,1933年青岛人口数量不足40万,1949年人口数量为405.655万,到1999年激增到702.97万人;而里院建筑从1933年到1949年仅仅从506处增长到513处从1949年曾绍开始反而呈现出一种递减的趋势。里院建筑也陷入了住房供不应求,人口密度增大的困首执跳测境。在许多大院,一间十多异渐错坚部丝平方米的房间中居住着老少与展称光三代,由于房间阴暗狭小,许多居民按照自己的需求 随意开门开窗,在里院院井内部进行无规划的扩建、插建、乱建,造成了许多安全隐患。(二)里院居住环境恶劣,全面堪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和松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重视附图补适管生活的私密性与舒适性,有近百年历史的里院建筑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首先,里院内部居住空间狭小,缺乏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下水系统年久失修,公共卫生间、公用水龙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其次,现今许多里院都"饱经风霜",建 筑各部分老化现象严重,大部分建筑都出现了墙皮脱落,院内木走廊、楼梯塌陷和腐烂的现象。有的建筑甚至结构外漏,梁柱松动,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三)里院居住人口老龄化,复杂化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青岛的经济重心由西部老城区转向了东部新城区,各种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小区拔地而起,许多市民也从里院迁出,剩余的居民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老年人在年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导致社区公共配套设施的需求也有所不同。里院所在老城区的 里院建筑环境杂乱 里院建筑安全堪忧 建筑装潢 42 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已经完全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老人缺乏关怀,远离医院、商店、市场等必要设施。此外,居民外迁后的大量住房租赁给外来务工人员,这也给社区的管理带来了 "三难"问题:一是这部分群体成分结构复杂,管理难;二是流动性较大,管理难;三是缺乏健全机制,管理难。
里院建筑作为青岛城市历史建筑的一部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在建筑、文化、艺术、科学、社会、精神等领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经济、旅游等方面也蕴含着潜在的价值。若不对其保护和改造,任其消亡,这将给我们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我们应该重视里院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将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延续下去。
首先,我们应当处理好保护与更新之间的关系,对那些建筑质量与结构保存完好且具有典型里院特征的建筑进行修缮修建,使其从外部形象到内部设施都能维持原来风貌;对那些建筑质量较差、私搭乱建的里院特征不明显的建筑或危房统一进行拆除,并按照传统里院建筑的格局进行重建。 其次,我们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四个原则: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可持续性。原真性,就是要求保持里院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保护其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坚持"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整体性,就是要求不仅要保护里院建筑本身,而且还要保护其周围环境、人文文化等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元素。在保护过程中,应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可读性,要求能够使人们读得出里院建筑所留下的历史痕迹与文化脉搏。可持续性,就是要求我们在保护历史建筑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 发展的原则,将保护工作作为一个长期的事业,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关心,这样就可以把历史文化持之以恒地延续下去。 第三,除了保持里院的建筑与艺术形式外,可以还原部分里院的商业功能,就如青岛劈柴院改造一样,通过保留建筑外观,改造内部的设施和功能,并引进新生的生活内容,赋予其新的活力。青岛市南区有大量的里院在地理位置 上靠近中山路、栈桥、火车站等地段,如果把里院特色的民居建筑改造成为有历史感的展览馆,地方小吃街,文化剧场等,就会充分展示里院悠久的文化历史和青岛的地方特色,同时还可以带动里院周围经济的繁荣,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里院建筑历经了近百年的历史,是青岛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凭借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对市井文化的真实写照,给后人 在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等领域留下了重要的研究价值。里院建筑是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青岛城市建筑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合理有效的改造与利用,使百年老院重获新生,延续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