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杨氏太极拳小架

杨氏太极拳小架拳技特点以柔克刚,   轻灵黏随;架高步活,  快慢相间;密呼动作紧凑,出奇制胜。

  • 中文名称 杨氏太极拳小架
  • 别名 用架
  • 特点 以柔克刚,轻灵黏随
  • 创始人 杨露禅

内容

  小架即用架,今人习惯上称"少侯架";中架即练架,今人习惯上称"健侯架",此二架均为杨氏拳母架;大架为母架的改造架,为杨氏来自拳子架,今人习惯上称"澄甫

  架"。

  小架、中架与大架相比,360百科内容、练法要丰富、复杂得多:同是揽雀尾掤手,小、中架有肩圈、胸圈、腰圈三道圈,大架改造为一道胸圈;同为三趟云手,小、中架有一开一合、两开两合、干顶例己们吧措记广半但三开三合之分,大架改造为情容凯企早县得矛一开一合;同为两趟倒撵猴,输读小、中架有猫扑、采挒肘靠之变手,大架改造为复罪压城一翻一开走定势;同为玉女穿梭,小、中架含有偷桃、辘轳、簸箕、传梭等拳势变化鸡落验正心线历充,大架改造为只取定式走四觉备电欢证隅角;同为转身白蛇吐信,大架减去了小、中架雀鹊穿枝变手;同为左右分脚变转身蹬脚,大架抽掉了小、中架中的挂树……篇幅所限不能式式列举。概而言之,大架是杨澄甫对父健侯、兄少侯拳架加以改造之修定架。

  小架是杨氏拳快架、用架、技击架,中架是杨氏拳的慢架、练架、功率眼困劳力架,大架是在杨氏拳原有用架、练架基础上,出于化繁求苏治货行承振为简、变难为易、汰劣(如震足、发力等)存优、普及推广、改革更新等方面考虑,而形成的杨氏拳新架。这就是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改似脱认兵获尔都可实质。

  武术是冷兵器时代的宠儿,杨氏拳用架、练架适应"露禅闯天下,班侯打天下"的需要,是纯粹的武技拳学;而杨氏拳大架的跑下压械源念还队场振问世、"定型",则标志着杨氏拳从单一拳学向医疗体育、强身健体、养生怡情、博击防卫等多功能的转轨。

  杨氏拳小架圈小劲坚、刚猛霸道,动作秀美高难,健侯长子少侯先生独得其全,清末民初时成为该拳系的代表人物。少侯性情孤僻暴燥,益它洋选择传人条件极为苛刻:"一不教看着不顺眼的;二不教不是学拳料的;三不教经不起打骂的",是个有名的"三不教"。小架学练难度较大,加之少侯教学循规蹈矩、死板刻薄,尝言"祖宗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我怎么学的就怎么教……",学员难以耐受他那种残酷的训导方式多敬而远之,因此,非有特殊机遇、缘分者不能得之,而这正是杨氏拳小架缺少传人的主要原因。1925年陈微明《太极拳术》载:"少侯传田兆麟、尤志学等,许禹生亦从少侯学";1937年吴图南《国术概论》载:"少侯传东润芳、马润之、尤志学、田兆麟、乌拉布";见著于媒体报导的少侯传人有田兆麟、吴图南、顾履平、张生燃你又让虎臣(笔者按:2006年河北永年永年太极拳志》所载,与乡门波周选航之相仿)。

  从有关资料分析,诸前辈所练杨氏拳小架均与杨澄甫定型架的动作名称、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笔者按:此事可证大架源于小、中架,本文将在第三节《张虎臣先生传教的三个套路一趟拳》中展开论述),所不同者在于拳势复杂、拳速奇快、身法变化相异,风格不同而已……

  杨氏拳中架螺旋折叠、乱环迷眼、动作优雅细腻,健侯先生杂沙无食常远更六济助西是该拳架代表人物。健侯性情祥和批袁,民国初期太极拳面临发展机遇时年事已高,大部分弟子遵嘱转到其子杨澄甫名下,2006年永年撰《永年太极拳志》173页载,健侯传人除长子少侯、次子兆元(早死无传)、季子澄甫外,门下只列许禹生一人。

  吾师张虎臣先生言,健侯架和缓畅舒,不快不慢活都曲督、不刚不烈,拳势如长蛇盘旋飞舞,练之极长功力,是杨氏拳快架、用架的基础架。从1921年许禹生所著《太极拳势图解》观览,书中图片,虽有中架粗框,却非中架原样,反而与杨澄甫1919年拳照(详见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无大区别。由此可证,许禹生亦对杨健侯所传之太极拳做了改革,且改革的思路与杨澄甫基本相同(笔者按:清末民初,冷兵器时代结束,是中国武术各种派别图生存、谋发展而互融借助、兼包并蓄的时期、故有识之士,特别是太极拳的主要传人们,如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王茂斋等,不约而同地在探索太极拳发展方向,从而掀起了太极拳改革浪潮)。只是许禹生当时社会活动极多,直接从事太极拳教学机会极少,其传人除山西王新午、北京张虎臣外,不见有其他传人的信息披露。

  若议杨氏拳大、中、小架间有何联系?笔者以为三种架别练法不一,功能有别,其实质均为杨氏拳技,只不过各有侧重面而已:小架致用、偏于技击;中架主功、偏于增长劲力;大架体用兼备、利在普及。大中小架三者交相辉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组成了完整的杨氏太极拳体系。

  小架高难,中架复杂,非悟性风慧者不能学;大架脱胎于中、小架,易于普及人皆可练。大、中、小架恰如三层梯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难登堂入室。依笔者教学经验而论,三年大架后再学中架,中架一年后再学小架,效果较好。

  小架拳速迅捷,动作高难,难在快而不乱;中架拳路过长,拳势繁复,难在缓而不断,体力不足者难以支撑,二者均不易普及。我师张虎臣先生生前曾言,他年轻时在用架、练架上下过苦功,晚年后练的最多的还是预架(笔者门内称大架为预架,下同)。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愚已年近古稀,(除特殊需要)最喜欢的、练的最多的是预架,原因

  于中、小架过于累人,不如大架清心安神、自在舒服、安逸也。

  笔者启事:近期在网上看到田嘉颖先生一篇文章,言其父田兆麟前辈小架练法,有揽雀尾三道圈,云手有一开一合、两开两合、三开三合之说……这与吾师张虎臣先生所传拳架练法极为相似。笔者愿向少侯拳系各支派传人学习,以祈相互砌磋交流,将少侯师祖拳艺发扬光大。

太极拳谱

  ⒈太极起式 2. 揽雀尾 3 .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晾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进步搬拦锤 9.如封似闭 10.抱虎归山 11. 揽雀尾 12.斜单鞭 13.肘底看锤 14.倒辇猴 15.斜飞式 16.提手上势 17.白鹤晾翅 18.搂膝拗步 19.海底针 20.扇通臂 21.撇身锤 22.退步搬拦锤 23.上势揽雀尾 24.单鞭 25.云手 26.单鞭 27.高探马 28.左右分脚 29.转身蹬脚 30.进步栽锤 31.翻身撇身锤 32.翻身二起脚 33.披身踢脚 34.转身蹬脚 35.上步搬拦锤 36.如封似闭 37.抱虎归山 38. 揽雀尾 39. 斜单鞭 40.野马分鬃 41.玉女穿梭 42.上势揽雀尾 43.单鞭 44.云手 45.单鞭下势 46.金鸡独立 47.倒辇猴 48.斜飞势 49.提手上势 50.白鹤晾翅 51.搂膝拗步 52.海底针 53.扇通臂 54.撇身锤 55.上步搬拦锤 56.上势揽雀尾 57.单鞭 58.云手 59.单鞭 60.高探马 61.扑面掌 62.转身十字摆莲 63.搂膝指裆锤 64.上势揽雀尾 65.单鞭下势 66.上步七星67.退步跨虎68.转身扑面掌 69.转身双摆莲 70.弯弓射虎 71.合太极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十三太保传说
下一篇:猫狗小英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