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有着特殊的历史纪念意义。传说农历二月十五日是苗家南迁过程中突破敌军重重包围的日子,为了纪念迁涉路程中取得的胜利,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这一天,我市境内的苗族同胞都自发地举行节庆集会,以示纪念。
水城南开三口塘跳花场位于贵州西部六盘水市水城县南开苗族彝族乡。地处云贵高原腹地,座落在乌蒙山南麓的崇山峻岭之中。
水城县东邻六枝特区和纳雍县,西接威宁县和云南宣威县,南抵盘县特区和普安县,北与赫章毗邻。全境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75公里,总面积3641.77公里。
南开苗族彝族乡位于水城县北部,东接青林乡,南邻保华乡,西伴木果乡,北靠金盆乡。南开旧称"喃北",彝语意为"放马之地"。1946年,以乡西南地势开阔之特点取名南开。全乡辖25个村165个村民组,9336户38419人,少数民族4179户17136人,占总人口的44.6%,土地面积136.0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来自625亩。
南开乡境财音报袁又内地势大部分为冲子平地和麻窝地有,海拔在1530-2139米之间,年均气温12.2℃,最高31.7℃,最低-11.6℃,年均降雨量1124毫米,无霜期239天,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2334公顷,占总面积的16%,生态环境恶劣。毕水公路横穿境内,阿勒河流经乡境360百科,流程15公里。是水城县典型的争练准士普齐农业大乡,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种植主要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烤烟为主,辅之少量的白大蒜,产业结构十分单一,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条件差,属贫困乡。
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是黔西北影响最大的苗族传统节日,参加的人员以水城县小花苗材顾哪斯降益活秋造护支系为主,遍及周边各县。水城参加的人员分布在:偏坡、新寨、河包啰、洛凯冲、戛姆依、兴发、大岩、吊水岩、大寨、小寨、凉山、海发、腰岩、发戛、双塘、啰布、发地窝、岩头制带还济轻了龙静略、发期等地的个小花苗支系寨子。
参加的周边地区主要有:纳雍、赫章、威宁等县。
具传在炎黄、蚩尤时期,小花苗支系的十二姓祖先为避战乱,带领族人南迁离开家园,有三姓走散了,不究调杂象收口始续知所踪。其余的九姓历经千辛万苦,于农历二月十五这天到达南开三口塘这个地方,他们以三口塘为中心,分别于水城、纳雍、赫章三处建立了九肉频义相极轴姓大寨,从此定居。以后,每到农历二月十五这一天,散居各地的小花苗支系都要赶到三口塘相聚。聚会时,他们常朝南迁来时的方向眺望,心中挂念走散的三姓兄弟、姐妹,希望能早日相逢。
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这一天就成了小花苗支系的跳花节,三口塘成了小花苗支系亲友聚会的固定场所基零周缩治初史随白会扩,小花苗支系称它为"拨朵",汉语译为花场。在这里,小伙的芦笙木叶不绝于耳,姑娘的口琴口弦此起彼伏,更有传统的斗牛斗羊,跑马摔跤,凑热闹的汉家山歌,彝家唢呐……。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县区领导慕名视察了这块宝地,当即指定这片土地不参加土改分配,留作苗家跳花的专元某能百附么顶热用场所。从此,三口塘弱类校讲夫烈花场固定下来,一年一度,越来越红火,人多时达五六万人,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人参加,来自五湖四海的海外友人也络绎不绝,发展成为黔西北来自最大的民族节日集会地,成为中外有名的民俗民风360百科艺术博览会。
节日期间,小花苗支系以纪念祖先和亲友聚会,求吉祥平安为目的,都云集于此。花树老人因言曾资农吗亲编作为花场总管,负责花场的一切活动,寨老和仪仗队任其影格数甲育顶多绿坚统一指挥;寨老是花场所在地的苗族自然领袖,以村寨为单位自发组建,为参与跳花节的客人提供各种义务;仪仗队以祈福纳祥,竞技献艺、笙舞娱人为趣,本着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其组织严密,分工把口,任务明确,跳花周全。整个活动都是围绕着花树款,在花树老人的带领下进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程序,包括:选花树、请花树、送花树、插花树、拜花树、收花树。
农历二月初十余两均积景染数至十四,先由寨老们岩住模一块散渐早治阻和仪仗队到山上树林中选花树,苗语为"声搓拨",然后召开花场筹备会,寨老们安造排其它未尽事宜,仪仗队成员则进行集中培训。来自周边地区的小花苗族同胞,相隔数十里乃至上百里之外的,提前二三天动身,于二胞的季甚须怕毛比沙战款月二十四就近投宿以待。
死屋配定古较再到农历二月十五日这一天,上午7点,被花树老人委派的寨老、寨中青年在芦笙的乐曲进行中,在寨老们选好的花树前,用酒和鸡祭奠后就把花树砍来交付与花树老人,待赶花场的人群到得差不多时,在不断的礼炮声中,花树老人组织好仪仗队,接过花树。紧接着送花树,苗语为"桑搓",由两名男青年手舞大刀开山辟路后误伤头重见,两名苗女唱着花场叙事歌,数百名芦笙能手,在花又左齐景请意条免树老人的带领下,将花树族拥到花场,礼绕三圈之后,插到花场中心,意为插花树、苗语为"苔搓"。这时头戴箐鸡翎英雄冠的芦笙能手,单腿议图缺笔往前,左右侧身,三次命继跑群块黄磁减跪下,如此往返三拜九叩结束,向花树(花树老人、寨老们)行叩拜之礼,称为拜花树,苗语为"比拨"。礼成,完毕之后,各苗寨的芦笙手,均可到花树前主动向寨老报名,上台献艺,称为芦笙竞技,苗语为"更拨冲革阿施"。这种芦笙舞曲主要聚集了小花苗支系芦笙艺术的精华所在.
准困绝许父夜幕降临,花场周围篝火满山,花场成了青年男女们的世界。姑娘小伙们用"喊歌"相互联络,有情人邀邀约约,成对成双;没对象的在亲朋的引导下四处活动,寻访意中人。在整个夜间活动中,最具特色的要数传统的"扯花背"了。"花背"即"小花苗"支系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刺绣披肩。天一黑,姑娘们便将带来的花背全部穿上,等待着相识的小伙子们来扯。一个小伙子可向不同的姑娘扯若干花背,一个姑娘也可将自己所有的花背任不同的小伙子扯去--直到身上所有的花背被扯完为止。天亮前,得到花背的小伙子必须把花背分别送还姑娘。若姑娘有意,便会不再收回花背。姑娘收回花背,小伙子就会知趣地走开。当然,姑娘的花背再多,也只送出一件,小伙子得到的花背再多,也只能收下一件。至于谁送谁收,那就要看相互之间的感情和缘份了。
天亮前,还要举行神秘庄严的收花树仪式,受过祭拜的花树将被长者们护卫着移出花场,送到一个易于隐藏、不被人畜践踏的洁净地方存放起来。送走花树,整个跳花活动随即结束。
服饰工艺制品:
水城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蜡画片、挑花、刺绣片、男女上衣、百褶群、花背、腰带、麻布片、手帕、靛染片等。
服饰工艺涉及到的器具:
织布机、纺车、挑签、梭子、针、线、蜂蜡、石蜡、蜡画板、蜡刀、蜡锅、蜡窝、碓仵、染缸及传统铜制工具,传统木制工具,传统石制工具,传统篾制工具等。
文化用具:
直角六管芦笙、纯角五管葫芦笙,四眼箫、木鼓、唢呐、口弦等。
其它生活用品
背水木桶、背兜、碗笼、织布机、纺车、棺材、房屋建筑、弩、矢、马匙、木瓢、木碗等。
主要的传承方式为支系内世代相传。因没有文字记载,涉及到的传统文化艺术主要靠口传心授
1、系由苗族中黔西北小花苗支系自发组织形成、以聚会方式为主的特殊民间传统节日。参加人员5-6万人,涉及水城、纳雍、赫章、威宁等县,是黔西北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苗族跳花节。
2、活动有祖先历史祭祀纪念、繁衍生存祈祷、族群情感联络、传统文体娱乐竞技、婚恋亲朋社交、歌舞服饰艺术展现等多方面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3、具有一整套按自己支系习俗形成的"跳花"程序仪式以及相关活动内容的特殊传统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黔西北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特色。
1、三口塘苗族跳花节影响面涉及水城、纳雍、赫章、威宁等县的小花苗支系村寨,涵盖了较为广泛的文化空间,原滋原味地保留了小花苗支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风格,是挖掘、研究小花苗支系民风、民俗及历史文化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和露天展览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2、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特有的民间狂欢节日和民间艺术释放地。其形成与承传对增加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体质,加深民族之间思想沟通和相互了解,营造祥和气氛,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3、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黔西北小花苗支系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如其间表演的芦笙舞以独特的"矮桩功"著称,整个过程反映了苗族漫长的迁徙历史和生产、生活故事,是黔西北苗族芦笙舞的典型代表。其盛装服饰集织锦、挑花、蜡染、镶嵌于一身,工艺精湛,图案、配色极为讲究,并具有一定的象征纪念意义,隐喻了该民族迁徙史和战争史等,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4、是培育民间艺人和传承人的摇篮。三口塘苗族跳花节特有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不断地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术家和传承人。
①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很多小花苗支系男女青年都外出打工,尤其是芦笙舞跳得好、酒令唱得好的,都到昆明世博园、北京民族乐园等地去打文艺工,很少回来参加花场活动。这一部分民间艺术在当地已有萎缩和消亡的危险现象。
②芦笙是南开三口塘跳花节的重要艺术表现。新一代的芦笙手,所学重在经过编排加工的芦笙舞曲,传统的芦笙吹奏却很少有人愿意深入学习,"老谱"的承传越来越少。芦笙、直箫等传统的吹奏技艺承传逐渐向简化实用过渡,古老的吹奏技艺正逐渐走向濒危。
③刺绣、蜡染、挑花是小花苗支系服饰的核心和灵魂,以前,家家都有台土织布机,自己织麻布,如今,部分人直接从商店扯回布料使用,自织麻布逐渐减少。蜡染的染料原来是自种植物中提炼,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小花苗支系大部分都买现成的染料,传统工艺采用日渐减少。挑花,是"花背"制作的主要传统挑绣工艺形式,"花背"历来是小花苗支系刺绣工艺的精华和集中代表。农历二月十五,参加南开三口塘跳花场的小花苗支系,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身穿花背去跳花。花背的图案,配色等极为讲究,且因其图案中隐喻的该民族支系的迁徙史,战争史等等,极具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绣一张好的"花背"往往需要刺绣高手耗时一年半载,然而,受商品意识的影响以及现代工艺省工省料等影响,许多群众认为费时费工划不来,便多以缝纫机加工再配以简单的挑花,致使花背制作工艺简化,主花部分图案单一,工艺及文化含量均大为降低,老花背基本上无人再做,而且,由于花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引起了海外人士和港澳人士的关注,多番来收购,祖辈流传下来的艺术精品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不见踪影,断绝的严重危机已经显现。